50年前大山里鸭绿江畔朝鲜族风情体验


50年前大山里鸭绿江畔朝鲜族风情体验


故事发生在1972年的冬天。爸爸给我来了一封信,说是他在吉林省浑江市的三岔子镇谋生,已经在当地建立了关系,想让我给他送点鸭绿江的鱼货。

我家城里的下乡户,因为落户的地方生活贫苦,爸爸便一个人去了三岔子。三岔子镇吉林省浑江市管辖的一个林区小镇,爸爸最初去那里时因为没有当地的户口,只能当盲流。最悲惨的时候,他曾经在桥洞下睡过觉。由于爸爸有瓦工和建筑技术,很快就被当地的一些单位聘用去做工程,现在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在当地建立了人脉关系。爸爸来信说:“今年春节我在这里过年,就不回家了。这里物资贫乏,你能不能够利用鸭绿江盛产鱼虾的条件,给我买些江鱼送来,以便向帮助过我的人答谢。我已经在这里站住脚了,正在争取把家搬到这里。”

计划经济时代,集安的鸭绿江上捕获的鱼品不能私自出售,在县城及其附近也无法买到鱼。据了解,乡下对鸭绿江边买卖鲜鱼不大限制。我便骑自行车跑了几十公里,来到榆林公社找到我的五姨父,请他给我想办法。

五姨父说:“榆林公社的大山里的鸭绿江边有个夹信子朝鲜族生产队,那个地方交通不便,抓的鱼只能即时卖掉。不过,去那里买鱼,需要走几十里山路自己背出来。”

几十里山路对我来讲不算什么,负重走更远的山路我也经历过。我对五姨父说:“没事,不就几十里山路吗,小菜一碟。”

五姨父见我对走山路不在乎,就到公社革委会找个认识的人,用他们的电话给大山里的生产队打了一个电话。夹信子生产队有人与我的五姨父非常熟悉,对方告诉我们:“买几十斤鱼没有问题,保证让你们带鱼回去。”


50年前大山里鸭绿江畔朝鲜族风情体验

第二天早晨,五姨父带我向大山里走去。鸭绿江边的大山,不是人们平常看到的山,大山里一个山岭接着一个山岭,一条山沟连着一条山沟。我们抄近路走,几乎全都是在山林里穿行。脚下踩着厚厚的积雪,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有时一脚踩到深坑里,整个人就会倒在雪地上,要咕涌半天才能出来。就这样,我们俩人走了大概五六个小时,才来到夹信子这个地方。夹信子是鸭绿江边的一个山坳,居住着十几户朝鲜族人家,依靠种植水田和打鱼为生。夹信子的江对面就是神秘的朝鲜,不过江对岸比我们这边更荒凉,人口更少,几乎看不到有人行走。

我们早晨从榆林公社所在地出发,走大山、穿山沟,钻森林,一直走到下午太阳偏西的时候才走到夹信子小山村。到达了目的地,我站在江边,看着西方已经变红的太阳,心里有无限感慨。住在这里的人们,一年四季很少出山,因为山路太长,也太难走,这里的老人中有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大山。

生产的李队长和我的五姨父非常熟悉,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夹信子的社员都是朝鲜族,几乎所有的人说汉语都非常生硬,他们说话的声调特别有意思。

李队长说:“哎呀,你的真地来了。这个地方的,没有人愿意来的,看到了你们的,真是很高兴地。”

五姨父问道:“李队长,明天早晨我们能拿到鱼吗?”

“放心的你吧,刚才的已经把网下去了的,明天早早地就能卸船的,保证你的满满的。”

听到李队长说话,我感到非常亲切,几年前我下乡到宽甸县杨木川公社的玄羊砬子大队的第二生产队时,我们的曹队长就是一个地道的朝鲜族,他说话的特点与眼前的李队长完全一样。

李队长说:“今天晚上的,你们俩就住在江边老安家的住的,他们家的房子的很大,也是我们队条件的最好的人家的。”

说着话,李队长把我们领到姓安的这户人家。这户人家住江边的一个土岗向阳窝风的地方,是一个典型的朝鲜民居。这种朝鲜民族建筑是用松木杆作柱立起来的,然后将松木杆用藤条连接起来后,再用稻草和泥后编织在藤条墙上,最后用黄泥和草屑搅拌均匀后把墙壁抹平。这种房子冬暖夏凉,居住非常舒适。

安家的房子进屋后是一间全炕的大房间,房子正面有一道向两侧开的拉门,开门就可以直接出屋。炕头方向还有一道拉门,从门里出去,向下行走两三个台阶,进入一处半地下的厨房。厨房里有两只带圆盖的铁锅,有点像古代的瓮。

李队长带我们走到安家的门外,轻轻地拍了一下门,说道:“给休?”(汉语:屋里有人吗?或者:在家吗?)

屋里传出一个苍老的声音:“一少。都洛奥,”(汉语:在家,进来吧。)

进屋后,李队长向这户人家的老大爷用朝鲜语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这两位是从公社来的,明天要在我们这里买鱼背走,今天晚上他们俩就安排在你们家居住。”

安老大爷非常热情,他指着炕头对我们说了一番朝语,看到我们听不懂,老人家笑了,改用汉语:“你们的,这边的睡觉的。”他用手拍拍炕面,说:“热热的。”


50年前大山里鸭绿江畔朝鲜族风情体验

我们俩人都笑了,此时天完全黑了。因为从榆林出发的时候,我们带着干粮,到了夹信的时候因为已经是傍晚,我们就把带来的干粮都吃了,生产队也就没有安排我们到社员家吃饭。不过,生产队安排去社员家吃饭,是要交钱交粮票的。每顿饭3角钱,还要交4两粮票。夹信子村不通电,家家户都点油灯,人们晚上睡觉很早。我和五姨父在评价的安排下,在炕头的被窝里热热呼呼地睡了一觉,这一觉睡得特别香,在大山里行走将近一天的疲劳很快就消除了。

在这户人家居住的时候挺有意思,因为这户朝鲜族人家的大房子里都是炕,所以我们外来的客人与这户人家的人都在一铺大炕上睡觉,只是我们客人睡在炕头上,安大爷是家里的最老的主人,他挨着我们睡觉,接着是老人的儿子、儿媳和孩子。儿子和儿媳与孩子睡觉的地方与老人及客人之间有一个布帘隔断。由于全屋都是炕,睡觉时头顶的位置有一两米宽的位置,这是人们起夜去厨房时行走的地方。厨房与居室之间用一道拉门隔断,厨房是半地下建筑,需要从拉门出去沿台阶下去。晚上在厨房的地方摆放着活动马桶,供人们夜间排便解溲使用。第二天早晨天亮以后,儿媳妇要承担倒马桶和洗马桶的工作。

天刚亮,我就起身来到院子里运动。运动之后,我才发现这个民居建在江边的一个土崖旁边。鸭绿江流到这里,在山脚下形成一条江湾,并分成两个江汊,这就是夹信子地名的来由。鸭绿江上游建有云峰水库,江水流到这里并没有冰封,江面上笼罩着一片雾气。李队长一大早就到了江边,看着渔民到江里收鱼。他看到我早早地来到江边,便走过来对我说:“你的起来真地很早,真不错的。你的放心,太阳的升起的时候,鱼的就会送到的。”原来,打鱼的人们要起早下江,太阳升起时必须把收获的鱼都卖掉。

吃早饭了,安家的那位年轻妇女打开房间的拉门向我喊道:“同志,吃饭了。”

这位年轻妇女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在阳光下笑起来非常好看。我在门外脱下鞋子,打开拉门迈进屋里,转过后,把鞋子放在门边的纸箱里,这是专门放鞋子的地方。朝鲜族民居就是这一点不好,进出房门都要脱穿鞋子。

安老大爷盘腿坐在炕头上,他的面前摆着一张小桌子。小桌子上摆了三只装满大米饭的大铜碗,三只大铜碗像小盆一样大,黄澄澄的闪着亮光。铜碗里盛着的米饭像小山似的成了一个圆形,看上去这碗饭足有一斤多。桌子上有炒菜、炖菜和朝鲜族泡菜,每人面前还有一碗汤和一碗冷水。

喊我进屋的那位年轻妇女,跪在炕上摆放饭菜。这是朝鲜族的礼仪要求,晚辈的女孩侍候老人的时候,需要跪着服务。这位女人把饭菜摆好之后,退着行走离开大屋子,这也是礼仪。安大爷打着手势让我们和他一起吃饭,老人只会说几个汉语,其他只能用手势与我们交流。

老人的儿子离开大房间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朝鲜族的礼节,只有客人才可以和老人一起用饭。晚辈是不可以和老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的。”


50年前大山里鸭绿江畔朝鲜族风情体验

50年前大山里鸭绿江畔朝鲜族风情体验

我第一次在朝鲜民族人家里吃饭,当年下乡在宽甸的时候,生产队的曹队长虽然也是朝鲜族,但我并没有在他的家里吃过饭,也不了解朝鲜族的生活习惯。如今面对这么多的饭菜,我一下子来了食欲。我按照汉族人不剩饭的习俗,把这一大铜碗饭全部吃下了。尽管我的饭量很大,但吃下这碗饭的时候,也感觉有点撑。我不懂得朝鲜民族的礼仪,我把面前的一大碗汤和一碗冷水也都喝下了。老人的儿媳要继续给我盛饭,我急忙摆手谢绝了。那位朝鲜族女人又回厨房了,给我留下疑惑的神情。事后,我才知道:朝鲜民族把饭盛得超出碗的容量并形成一个小山状,是一种待客的礼仪。客人只要在碗的一侧吃饭就可以了,剩下的饭只要不动,主人就知道客人吃饱了。如果客人将碗里的饭全部吃下,就意味没有吃饱,就应该继续加饭。客人面前的汤是要喝净的,那碗水是漱口和洗漱筷子用的,不是喝的。我不懂得朝鲜民族的规矩,把面前的饭、汤、水全部干掉了。即使我的饭量再大,也有些受不了。这顿饭把我撑得痛苦极了,一直到中午才感觉舒服一些。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渔民把鱼送来了。我买了五十斤鱼,背在筐里和五姨父一起往回走。几十里的山路,走了六七个小时,终于走出了大山。到了榆林公社以后,第二天早晨乘汽车到集安换火车,到通化再换火车,一直到第三天晚上我才把这五十斤鱼送到爸爸的手中。这是我一生中唯一对爸爸做的事情,尽管很累,但看到了爸爸满意的神情,我非常欣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朝鲜族   鸭绿江   榆林   炕头   姨父   汉语   朝鲜   生产队   江畔   江边   美文   山路   公社   队长   客人   年前   爸爸   老人   风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