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丨儿时的补丁衣裳

文图/江浙一兵

乡土散文丨儿时的补丁衣裳

(图一来自网络)

出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对穿补丁衣裳一定是记忆犹新,很多时候衣裳都是有补丁的,没有补丁反而显得有些不正常了。

在我们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平时穿的都是破破烂烂的,只有过年和走亲戚时,才会舍得穿上没有补丁的新衣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是农村人穿衣的真实写照。

儿时穿衣裳最容易破的是裤子后屁股底和褂子的袖口,尤其是小孩子屁股坐不住,磨来磨去的,时间久了裤子自然就破了。缝补衣裳也是一门技术活,农村妇女一个个心灵手巧,缝补浆洗样样在行。

乡土散文丨儿时的补丁衣裳

儿时经常见到母亲在煤油灯下为我们缝补衣裳的场景,只见母亲扎着蓝布头巾,迎着暗淡的灯光,中指戴上一枚如同金戒指的顶针箍,找出一枚细长的小号缝衣针,扯下一根长长的棉线,把线头用十指和拇指轻轻拈一下,对着针眼小心奕奕的穿来穿去,有时还会用舌头将线头添一添,这样穿针更容易些。年轻时的母亲穿针几乎一次性通过,用剪刀裁一块衣裳破洞稍大一点的旧布,一针一线地缝起来,缝好后再上下左右瞧一瞧,周正了才会拿给我们穿。

小孩子都是要脸面的,刚开始时对穿补丁衣裳一百个不情愿,却也没办法,只好平时穿衣小心再小心些,尽可能不将衣裤磨破。过年穿的新衣裳视若珍宝,平时在家里帮父母干农活,一般都穿件旧衣裳,也不再那么讲究,心里自我安慰道,在家穿的不会有外人看到。

乡土散文丨儿时的补丁衣裳

在我们那个年代,既穿过粗布衣裳,也穿过的确良、卡叽布的,的确良衬衫那是算好的,一般人家孩子穿不起。记得我大姐出嫁时,夫家只买了八对布料,最好的是华达昵的,那时的衣裳没有现成的,都是手工或裁缝师傅做的。

农村的孩子大冬天唯一御寒的衣物就是老棉袄,粗布棉花做的,内衣连件像样的毛线衫都没有,冬天的西北风刮起来,身上的老棉袄直透风,经常冻的瑟瑟发抖。一件老棉袄要穿好几年,常常是补丁摞补丁,有时棉絮都露出来了还舍不得扔。老棉袄也成了儿时一段难忘的记忆。

乡土散文丨儿时的补丁衣裳

在农村即便穿破的衣裳也会派上用场,母亲会剪成一块块碎片,用面糊一层层糊好晾干,并可以帮我们纳千层底的布鞋了,每到过年时都能穿上母亲做的新布鞋,特舒适、特温暖、特幸福!

记得我们孩子小的时候,有一次大丫不小心在小公园玩耍,把裤子的膝盖处摔了个大洞,岳母知道后首先关心的是孩子摔伤了没有,另找了一块小熊模样的贴贴布,岳母帮其缝好,却成了一个漂亮的点缀,孩子特喜欢。

乡土散文丨儿时的补丁衣裳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我离开家乡也有36年了,再也没有穿过母亲缝补的衣裳,倒有几分怀念。想想现在的孩子真幸福,每天都是过年,每天都穿新衣裳,真正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些时尚的年轻人,还专挑衣裤有破洞的穿,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怎么也看不懂。

补丁衣裳那是一代人特有的记忆,也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好传统的最好传承。人是衣服马是鞍,衣着光鲜固然重要,心灵美、思想美、行为美才是真的美!

乡土散文丨儿时的补丁衣裳

完稿于2021年4月11日太湖之州南太湖新区弁山脚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衣裳   大洞   儿时   补丁   的确良   线头   粗布   棉袄   乡土   岳母   布鞋   美文   裤子   散文   平时   母亲   小心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