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三红七绿”

绿叶红镶边,这是岩茶冲泡后,湿叶底的主要外观特征。典型的叶底,边缘有一圈明显而又均匀的红色,红绿比例约为“三红七绿”。这种特征,是传统型岩茶的典型特征,在所有茶中独一无二。是由岩茶的独特制作工艺决定的。

武夷岩茶的“三红七绿”

岩茶出现之前,武夷山主要生产绿茶。绿茶的历史最悠久,早在宋元时就以龙凤团茶出名。那时的团茶,用的是蒸青工艺。明代洪武年后,因为罢造贡茶,制茶师一时四散,蒸青茶也再无人制作。为了恢复茶叶生产,崇安县令引进安徽松萝茶法,改蒸青制法为炒青制法。然而,当时江南各地炒青绿茶发展水平极高,名优茶极多。武夷绿茶显不出优势,举步维艰。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武夷茶人又发明了乌龙茶(岩茶)制法发明传说最早的岩茶制法。

而事实上,岩茶工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武夷山的茶山较为分散,有的还相当远。茶农将茶青采下背回家时,往往要走许多山路。茶青运输时间长,又在背篓上颠簸翻动,待到家时便自然萎凋发酵变色了。因为茶青来之不易,茶农舍不得丢掉,便因势利导,将其炒制,不料做出来的茶居然别有风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岩茶制法。

武夷岩茶的“三红七绿”

岩茶,是半发酵茶。但对岩茶而言,发酵的轻重不单指红边所占比的多少,红边的比例也不能简单代表发酵的轻重的。

有制过岩茶或看过做青全过程的人就能理解:红边的形成,主要集中在做青这一环节。做青的适度,几乎决定了茶叶质量的好坏。走水顺畅、转化到位的茶青,才有可能形成岩茶醇厚的滋味和特有的花果香气。做青的过程,是通过多次走水、摇青、静置、发酵等工序交替进行的,以此来促进鲜叶边缘的摩擦和碰撞,使叶片内水分得以挥发,促进内涵物质发生水解、氧化、直至叶边缘细胞破损,后产生“绿叶红镶边”这一感官特征。做青完成后的叶片,而红边占比越多,说明发酵程度越高,香气越内敛,茶汤便越醇和。就工艺而言,“五红五绿”或“七红三绿”都是可以做到的。

武夷岩茶的“三红七绿”

早期的武夷山斗茶赛都是来斗毛茶的,毛茶的审评要求就是“三红七绿”。上世纪80年代之前,闽南乌龙茶(铁观音)的感官发酵程度大约在20%-30%,闽北乌龙茶(武夷岩茶)大约在30%-50%。目前铁观音的发酵感官判断绝大部分低于20%,甚至低于10%,而闽北乌龙茶(大红袍等)的发酵程度变化不大。

对于岩茶来说,不管是三红七绿,还是五红五绿,都有各自的香气、滋味和汤色,茶友们喝茶时不一定要盯着三红七绿来选茶,重要的还是适合自己的口味为好。

武夷岩茶的“三红七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武夷山   毛茶   走水   茶农   制法   乌龙茶   铁观音   叶片   轻重   感官   美文   绿茶   香气   边缘   特征   程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