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饭场,过去长见识现在涨姿势|豫记

原创: 作者来稿 豫记 10月23日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有啥趣闻,吃什么都会在大饭场晒一晒,有什么稀罕吃的让大家尝一尝,饭场就是村人的交际场,感情真挚不作假。贫穷算什么?大家一样很快乐。而现在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吃什么喝什么统统不出门了,有什么稀罕事也都独享了。


但我依旧怀念流传了上千年的农村饭场,因为农村饭场蕴藉了浓浓的亲情和真实的快乐。


李恩义 | 文

农村饭场是个大磁场

吸引众人聚集

大凡45岁以上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会清晰地记得在饭场吃饭的情景。所谓饭场就是大家端着碗在一起凑堆吃饭的露天场所。


农村饭场是人们长期生活中所自然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吃饭的地方,或在大街旁,或在小巷深处,或在树荫下,或在阳光处。未必有人召集,却是自发形成。

以前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大家吃的饭都差不多,没什么藏着掖着的。每到吃饭的时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会端着碗,从各自家走出来,甚至路上不舍得喝一口饭,专一端到饭场,找个合适的地方蹲下来,边吃边聊凑热闹。





那些壮劳力会一手端一大海碗或小米绿豆汤,抑或酸酸的光滑的浆糊涂,就是红薯粉芡上不沉淀的汤水做的,或南瓜粥,等等,另一手端着细高粱秆做的玲珑格挡筐,里边盛着红薯或红薯干,菜馍,窝窝头,小拇指还不忘夹一块老咸菜。饭场没有餐桌,少有凳子,吃饭各自为政,完全是自助餐。

我家对面原是远房堂叔的家,民国时期他父亲早亡,他的母亲带着三岁的他和姐姐被迫投靠姥姥家,长大后在那里安家落了户,老家的房子拆了,腾出一大片空地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乡亲们生活方便,父亲在空地的北头用砖砌了一个碾盘,找了一个石磙,在石磙两端正中用融化了的白矾固定了磙脐,让木工做了一个磙破鞋(石磙框),又让铁匠打了钩具,配了一副槐木杠。



人们推碾子碾晒得崩焦的红薯柴儿(长红薯块的秧子根)、花生壳、红薯秧、花生秧,后来生活稍高,又在碾子上碾玉米糁、碾小米……

不论披星的黎明还是戴月的夜晚,整天人影幢幢,碾轧着生活的乐趣与兴味。

在碾子的南边就是一个比较宽敞的大饭场。我们李家胡同长不过200多米,挤挤挨挨住了14户人家,96口人。

每到吃饭的时候,除了前边离大街近的几户人到大街吃饭外,大半个胡同的人都聚在这里吃饭。

那时候学校入乡随俗,学生早晨上操、早读,一天上三晌课,吃饭与老百姓时间同步,所以吃饭时小学生也夹杂在饭场中,甚是热闹。



我家斜对门本家三弟喜欢听小说联播《岳飞传》,小说一天两次播,为了不误在饭场吃饭,就专门选在晚上听小说。好像不来饭场吃饭,就缺点什么一样。

父亲与庆泽叔分别是两个生产队的队长,生产队的谋划他俩要亲力亲为,很忙,但吃饭时他们又回归一个普通老百姓,照样端一个大海碗一块儿与大家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蹲着吃饭。照样喝糊涂喝得像刮风一样响。

饭场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尤其庆泽叔和大普叔家离饭场六七十米远,照来不误。谁家吃什么喝什么,大家一清二楚,没有任何秘密或隐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绿豆汤   粉芡   木杠   石磙   海碗   碾子   农村   生产队   红薯   磁场   稀罕   小米   美文   姿势   大街   父亲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