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赵充国 屯垦戍边第一人


名将赵充国 屯垦戍边第一人

“百闻不如一见”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之后这句话成为谚语和成语,流传不朽。意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只有脚踏实地付诸执行,才可以辩出理论的真伪。

勇猛善战赵充国

名将赵充国 屯垦戍边第一人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著名将领。他沉着勇敢,有很深的谋略,年轻时喜好将帅的气节,学习兵法,善于骑马射箭,通晓四方蛮夷,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后来作为六郡的良家子弟而补任羽林卫士。天汉二年(前99年),赵充国以假司马的身份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的大舅子)率军攻打匈奴,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此时汉军断粮,死伤惨重,危急之中,赵充国自任“敢死队”队长,率领一百多名壮士横冲敌阵,突出重围,为汉军杀开一条血路,寻得了一线生机,随后李广利率领大部队紧随其后终于脱离险境。此战,赵充国全身有二十多处受伤,其勇敢多谋的才干得到了李广利的赏识。回到朝廷之后,李广利在向汉武帝报告战况的同时,特意提到了赵充国的优异表现,汉武帝亲自接见并探视他的伤情,感叹称赞有加,授官为中郎将,提升他任车骑将军长史。

名将赵充国 屯垦戍边第一人

汉昭即位后,武都郡氏族人反叛,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带兵平定叛乱,后带兵屯守上谷郡,出击匈奴,俘虏西祁王。后调回朝廷担任水衡都尉。元平元年(前74年),赵充国与大将军霍光一起决策拥立汉宣帝刘询为皇帝,因此被封为营平侯。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赵充国任蒲类(今新疆哈密巴里坤)将军,为解除匈奴对乌孙的威胁,在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进攻匈奴,斩杀数百人。不久,又领兵四万余,驻屯于北部边境九郡——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戍边屯守。此次军屯不仅丰富了赵充国的屯垦戍边思想,更使他对且耕且战的守边之策深以为然。后至将军、少府。他一生多次击退匈奴、羌人,令敌人闻风丧胆。他倡导和开展最早的屯垦戍边,为有效治理边疆开了先河。

名将赵充国 屯垦戍边第一人

治军严谨力主屯田

汉代以来,西北边防的匈奴、乌孙、羌族并立,这些游牧民族之间,纠葛和利益共存,即使在同一个民族的内部,也是时分时合,关系错综复杂。武力镇压并不是可行的方法,更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元康三年(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边界。宣帝问赵充国如何对策,他深谋远虑,提出“宜及未然为之备”的建议,军事上加强防务,战术上离间羌族各部。在对付羌族的过程中,他恩威并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最佳效果。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冷兵器年代,七十岁以上还能驰骋疆场者少之又少,但纵观历史,伏枥的老骥有战国时期的廉颇、王翦,汉朝的马援、赵充国。赵充国晚年主动领兵出征,顶风冒寒,戍守边疆,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晚年致仕后,仍常参与议论“四夷”问题。朝廷每遇边防大事,便请他参加谋划。

名将赵充国 屯垦戍边第一人

名将赵充国 屯垦戍边第一人

甘露二年(前52年),赵充国去世,终年86岁,谥号壮侯,葬于圭卜山之阳(今甘肃清水县城西北的李崖)。宣帝以他功高盖世,将他与霍光等人一同画肖像于未央宫麒麟阁中,供人瞻拜纪念,为“麒麟 阁十一功臣”。成帝刘骜继位,又命黄门侍郎扬雄以“在汉中兴,充国作武”而颂之,表彰赵充国在西汉中兴中的武功。冢前遗存“汉后将军营平侯之墓”(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和“汉故将军营平侯之墓”(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的两通石碑。

名将赵充国 屯垦戍边第一人

蔡东藩言:“尚力何如且尚谋,平羌全仗幄中筹;屯田半载收功速,元老果然克壮猷。若赵充国之控御诸羌,能战能守,好整以暇,及请罢兵屯田,尤为国家根本之计,老成胜算……充国其亦幸际明良哉!”我们熟知的“百闻不如一见”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都源自这位老将军。说的是神爵元年(前61年),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 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汉书·赵充 国传》)。之后老将赵充国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做好战斗准备。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离间分散,威信招降,打破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赵充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定下结论,听一百个汇报也不如实地去看一看,自己亲眼见到的,远比听别人的传言更加可信,更加真实。这句名言为后世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亲临实地翔实调查,才能得出结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赵充国在平定羌乱的过程中,起先按照赵充国的战略,招抚了不少部落,但后来在朝廷的压力下,导致进剿不利,反而使叛乱有扩大化的趋势,赵 充国感概说:“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来用作比喻稍微有一点差错, 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赵充国善于治军,爱护士兵。行必有备,止必坚营,

名将赵充国 屯垦戍边第一人

屯垦戍边意义重大

战必先谋,稳扎稳打。在平叛战事中,他坚决采取招抚与打击相结合、分 化瓦解、集中打击顽固者的方针,能和平解决的,决不诉诸武力,这完全符合孙子兵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汉武帝大规模用兵河西走廊和西域,极大地拓展了西汉的战略空间,戍守边疆成为汉军的第一要务。西域距离中原路途遥远,即使与中原最近的楼兰也“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古至今,战争打的就是后勤,长平之战,并非赵军不能作战,究其原因,当属粮草不济。事实证明,古今中外诸多战役常常被给养 决定胜负,劳师远征,后勤保障任务非常繁重。秦朝从山东青州运粮到河 套地区与匈奴作战,“率三十钟而致一石”,运输消耗非常惊人,于是“屯垦戍边”策略应运而生。西汉时期,晁错提出“募民徙塞屯田”的主张。汉武帝采纳晁错的“屯垦戍边”建议,指出屯垦是手段,目的是“戍边”。汉军在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一边战斗,一边生产,赵充国、桑弘羊、常惠、郑吉、班超等都是落实和完善“屯垦戍边”这一策略的实施者。“屯垦” 既免除了长途运输粮草的巨大消耗,又就地、及时解决了军粮供应的问题,自此,汉军再无“不患战而患饥”之苦。在经年累月的战争经历中,赵充国的战略思想在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名将赵充国 屯垦戍边第一人

戍守边关,对付的都是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都是骑兵,来无影,去无踪,大军出塞,往往无功而返,分散兵力扩大搜索面积,又容易被敌军包围歼灭。每次作战,汉军都是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不堪,马匹损耗巨大、粮草运输成本极高,战事连年胶着,靠内地运输粮草成本很高,难以为继;就治理边疆而言,战场上的胜利只是暂时的,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稳定繁荣是最为主要的目标。为保证西部边疆长久安宁,赵充国向朝廷三上屯田之策。他建议朝廷以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他希望朝廷能在羌族地区开展屯田,认识到实现粮食自给的重要性。“以兵屯田”的主张,汉宣帝开始并不同意,赵充国前前后后一共写了三篇奏疏,三次上书极言利弊。屯田规划细致入微,理性地分析到战争与屯 田的利弊关系,详陈屯田之策的重要战略价值。当时他的主张受到朝廷大臣和宣帝的一致反对,但他无所畏惧,反复上书说明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终为汉宣帝和大多数朝臣所接受。他的留兵屯田之策确为深谋远虑之策,并身体力行,率众屯垦河湟。其具体策略是:从临羌至浩门一带,田二千顷以上,以步兵九校,吏士万人分屯各要害处。不仅可防御羌人的进攻,而且可生产粮食备战。如此且耕且战,既减少军费开支,又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达到边疆地区平安稳定的目的;屯田部队还可修驿站、道路、桥梁,实现改善当地交通,弘扬大汉国威、军威,达到保境安民之目标。

名将赵充国 屯垦戍边第一人

针对罢兵留田,实现羌人伏诛的问题,赵充国提出了“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的策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在政治上,留兵万人屯田既可震慑敌人,又减轻国内劳役负担;在经济上,屯田士兵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节省国家巨大的开支,减轻千里运粮的负担;在军事上,留兵屯田,亦军亦农,有效地增强了边防力量,可以随时抵御外族袭扰。总之,留兵屯田之举,可以内供军需,外防敌人,是远征异域、固守边陲的良策。赵充国在河湟率众拓荒垦田。短短数年间,他寓兵于农,开垦了西起临羌东至浩门的两千余顷土地,兴修水渠,并在湟峡(今西宁市小峡)、鲜水(今青海湖)处修建桥梁数10座,大大方便了东西交通,甚至由河湟的奏章到长安,仅七八天就可往返一次,足见其交通之便利。在汉民、羌民的共同开发之下,河湟谷地出现了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屯垦戍边策略优势尽显,诸羌皆来归降。这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的屯垦戍边。

名将赵充国 屯垦戍边第一人

赵充国是西汉屯田进入初兴时期之时,屯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者。不仅在当时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赵充国不仅是一代名将,而且是享有盛誉的军事家,更是屯垦戍边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他的屯田之策在西域 屯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可谓功勋卓著,亦具有深远影响。从汉代至清,西北边疆屯垦戍边方式没有改变,凡是强盛的王朝,一定经略西北,占有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东汉“三绝三通”西域,曹魏政权也在西北屯田,唐代亦是,到了宋代,国力孱弱,放弃了河西走廊,丢掉了西域,明代设置嘉峪关,玉门、瓜州、敦煌、西域置之关外,清朝平定外患内乱,在新疆开始了大规模的屯垦开发,边疆得以稳定。事实说明,中原政权一旦放弃西域,内地就成了边关。

名将赵充国 屯垦戍边第一人

曹操言:“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 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明代思想家李贽 也强调“屯田是千古之策”。左宗棠提出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的深邃见识:“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的著名论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我家住在 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牛羊。”成为新 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新疆兵团成为社会稳定、边疆安全的可靠保障。历史一再证明,西域屯垦戍边的策略不可改变。

(王彦峰 杨秀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湟中   羌族   西域   河西走廊   中原   汉军   粮草   汉武帝   新疆   匈奴   西汉   边疆   朝廷   名将   美文   将军   策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