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在波澜起伏、慷慨悲壮的中国近代史中,林则徐算得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在中国和世界禁毒史上,林则徐已成为反毒禁毒的象征和旗帜;在睁开眼睛看世界,研究西方科技知识,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林则徐是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在加强西北防务,反对列强入侵,林则徐算得上一位远见卓识者。在国力孱弱、风雨飘摇的晚清,林则徐悲愤地咏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青史凭谁定是非。”林则徐一生为中华民族自强,为世界禁毒、为中国富强,为边疆建设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也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敬重。

少年壮志

林则徐(1785 年 8 月 30 日—1850 年 11 月 22 日),福建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出生于耕读世家,父亲林宾日开设私塾,以教书为生,母亲陈帙出生书香门第。虽然家境寒苦,但林家重视教育,林则徐四岁时入私塾,父母教以晓字。七岁已熟练文体,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林则徐十二岁时,孔庙召童生任佾生,林则徐选任为祭祀乐舞的人员。鳌峰书院是福建当时的最高学府,入读书院者皆非泛泛之辈。院长是敢于蔑视和珅、刚直不阿的郑光策。在郑光策指导之下,林则徐有幸进入鳌峰书院专心向学,诸子百家一并学习,写有读书札记《云左山房杂录》。后来结识汉学家陈寿祺,陈愤世嫉俗,其经世匡时之思想对林则徐影响极大。林则徐与同窗梁章巨交往甚频,两人常论国之大事,立下“经国救世”之志。名人长辈对林则徐品德高尚、文思敏捷很是欣赏,认为日后必成大器。

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嘉庆九年(公元 1804 年),林则徐参加乡试,高中举人,迎娶进士门第出身的郑淑卿为妻,终其一生情深不渝。年底,林则徐前往京师参加会试不第。回乡后就在福州开设“补梅书屋”,开班授徒,以期再试。嘉庆十一年(公元 1806 年),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文书记录。当时厦门走私鸦片问题严重,历任厦门海防同知皆是贪官污吏,外商也贿赂成风,无人打击走私贩运。林则徐向上属呈报鸦片对国人的危害,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遂招他成为幕僚,并将典章大政、政治学问,以及公事上的知识、权术一一授予林则徐。嘉庆十四年八月(公元1809 年 9 月),在镇压海盗蔡牵时林则徐亦一同随往,事后赞林:“是役也,僚属睹余督剿之劳,佥谓非余先得贼踪,飞檄催战,未必能如斯神速。”同年底,林则徐再一次参加燕京会试,可惜仍旧落榜。

从政为民

嘉庆十六年(公元 1811 年),26岁的林则徐赴京会考,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启理想的航船,踏上官宦之途。嘉庆十八年(公元 1813 年),林则徐入翰林院庶常馆任庶吉士,在翰林院度过七年时光。嘉庆十九年(公元 1814 年),林则徐加入了“宣南诗社”,结交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开明人士,共商国事。嘉庆二十一年(公元 1816 年),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前往江西南昌任考官,此后多次担任各地考官,皆公正严肃,名声良好。嘉庆二十五年二月(公元 1820年 2 月),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其时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洪灾袭来,百姓遭殃,巡抚琦善办事不力,民声沸怨。林则徐不惧琦善官高位显和满洲贵族的显赫背景,向嘉庆帝直奏琦善办事不力。他这种不畏权势、不讲风流人物情面、直言不讳正是官场所忌,从而导致上级记恨,同僚排挤,林则徐看透官场黑暗,政治腐败,有了辞官回乡的念头。道光元年(公元 1821 年),父亲林宾日病危,林则徐以照顾父亲为由辞官回乡。后在曹振镛、沈维鐈等人的斡旋下,众臣上奏道光帝,列数林则徐功绩,道光帝亦知林则徐政绩卓越,特地召见,官复原职。道光三年正月(公元 1823 年 2 月 17 日),林则徐出任江苏按察使,他明察暗访,澄清吏治,主持公道,惠及民生,大力禁烟,人称“林青天”。同年夏季,江苏水灾,社会动荡,聚集民变,巡抚韩文琦力主镇压,林则徐极力反对,赈济灾民,平息民愤,恢复社会秩序。道光七年(公元 1827 年)六月,林则徐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道光十年(公元 1830 年)秋,再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面对河道民生,他“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道光十二年(公元 1832 年)二月,林则徐升任江苏巡抚,在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等各方面功绩斐然。道光十七年(公元 1837 年)正月,升任湖广总督,“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

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广州禁烟

道光十八年冬(公元 1838 年 11 月 15 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公元 1839 年 6 月 3 日,在虎门海滩销毁237 万斤鸦片。道光帝欣喜万分:“可称大快人心事!”道光二十年夏(公元 1840 年 6 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英军进攻未能得逞,受阻后沿海岸线北上,于 7 月 5 日攻占定海,8 月 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京城安全。道光帝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林则徐成为“替罪羊”,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袭来。中英战争失利后,一开始坚决主战的道光帝,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些守土不力的将领,也希望找个替罪羊来承担责任。于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被朝堂君臣一致诬陷,称其为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道光二十年秋(公元 1840 年 9 月 29 日),林则徐被革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道光二十一年春(公元 1841 年 5 月 1 日),林则徐被降为四品卿衔,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林则徐积极参与海防建设,力图戴罪立功。靖逆将军奕山与英军作战失败,为了开脱罪责,造谣说英方其实愿意议和,但前提是要惩办林则徐。道光帝求和心切,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说他在广州任职时没有积极筹划防务,以致英军发起进攻。

遣戍伊犁

6 月 28 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军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所称颂。但也正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罪臣”,遭受了悲壮的流放生活。然而,林则徐不愧为一代英雄豪杰,与妻子道别前,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言壮语。入疆之后,他并未灰心丧气,而是以罪臣之身,考察当地的风土民情,兴修当地水利,加强边疆防务,再创一番伟业。道光二十一年夏(1841 年 7 月 13 日),林则徐在浙江镇海接到被流放伊犁的谕令,次日上路。在经过河西走廊嘉峪关时,他登高望远,浮想联翩,写出《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其一: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峻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淆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其二: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戌盘雕大漠风。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其三: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尧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其四: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挥手泪痕潸。弃需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鬃毛斑。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还。

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综观《出嘉峪关感赋》四首,林则徐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来到历史雄关面前,感慨自然良多。从盛赞嘉峪关的雄伟壮丽,说到关隘的地理环境,再论及雄关的功勋。过关回首,联系个人遭遇,悲怨陡生;但诗人志存高远,通过班超和守边将士说事,虽说老泪纵横,益显豪放热情。在诗人笔下,“严关”、“飞阁”、“陇云”、“秦树”、“天山”、“瀚海”、“凿空”、“敕勒”、“崆峒”、“长城”、“寒宵月”、“敦煌”、“阳关”、“西域、“胭脂”、“杨柳”……塞外风光美景,尽收笔下,一览无余。彰显出林则徐高瞻远瞩、纵观古今、雄视四野,将全部情感寄托于祖国的辽阔疆土、壮丽河山、悠远历史之中,抒发了他一片赤诚丹心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忧国忧民

道光二十二年冬(1842 年 12 月 10 日),林则徐到达戍所惠远城。晚清之际,沙俄军队、阿古柏入侵新疆,内部还有和卓后裔作乱。林则徐抵伊犁前,与邓廷桢一起积极谏言推动伊犁布彦泰,上奏坚请道光帝保留伊犁镇总兵。林则徐一到伊犁,就留心西陲边防。以诗言志,在《送伊犁领军开子捷(开明阿)》诗中,指出伊犁驻军的职责是:“静以绥中原,动以御外侮。”虽然眼下看似平安,但却潜藏着危机,千万不可放松警惕,人人必须居安思危,严防沙俄的侵略。开明阿牢记林则徐的嘱托,调任喀什噶尔领队大臣后,深入边境勘查,绘出《卡外舆图》;在送伊犁镇总兵福珠洪阿的诗中,林则徐赞许他为国守边七年的辛劳,希望他进京复命归来,为国再守边城。林则徐高瞻远瞩,明确指出新疆的重要性,告诫驻军新疆是平时护卫内地,战时抵御外侮的前沿阵地。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

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在回赠好友邓廷桢一诗中写道:“与公踪迹靳从骖,绝塞仍期促膝谈。他日韩非惭共传,即今弥勒笑同龛。扬沙瀚海行犹滞,啮雪穹庐味早谙。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邓廷桢字维周,号解筠,江宁(今南京)人。邓廷桢曾协助林则徐虎门销烟 237 万斤,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失败后,邓廷桢与林则徐一同流放伊犁,成了“患难兄弟,相依为命”,从此邓廷桢与林则徐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邓廷桢先期到达伊犁戌所,林则徐现在仍在途中。在接到邓廷桢解筠的来书后,即赋此诗寄给邓廷桢。林则徐与邓廷桢同病相怜,同时流放,奔赴同一个地方,自然心心相印,情同手足。活着同游,死后可以同龛,写史可以同传,同心同德,豁达乐观。其心系国家安危,忧国忧民伤感跃然纸上。

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林则徐远见卓识,很早就发现沙俄是中国最大的威胁,他在文稿中记载:“余观俄国势力强大,多规画布置,志实不小。英夷由海道犯中国实难,但善守海口,则无如我何!俄夷则包我边疆,南可由滇入,陆路相通,防不胜防,将来必有大患。”“终为中国患者,其俄乎!吾老矣,君等见之”林则徐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塞防论”的先驱。他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林则徐后来离开新疆,仍念念不忘新疆边防。1850 年,林则徐返乡途经长沙时,召见后起之秀左宗棠,并在湘江舟中彻夜长谈,话及西域事务时,林则徐指出:“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不能富强,余颇以未竟其事为憾。”林则徐与左宗棠的那次谈话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而激发了左宗棠经营西北,收复失地的信心和决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通过《中俄北京条约》以及后来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我国西北 7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充分印证了林则徐的预言正确无比。

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兴修水利

1843 年春夏,伊犁遭受旱灾,林则徐自制水车,积极筹划抗旱。历时半年,带病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在三棵树及红柳湾垦地 33350 亩,安设汉民 571 户;在阿勒卜斯垦地 161000 亩,安设维吾尔民 500 户。1844 年 5月,他又捐资承修复垦惠远城东阿齐乌苏废地的大渠龙口工程,亲自设计督修,率领民工在西岸峭壁陡坡刨挖石头,在东岸水流之中建坝筑堤。历时 4 个月,用工 10 万,修出六里渠道。渠道全通后,使阿齐乌苏10 万余亩土地得到灌溉。主要安置民户,使伊犁屯田得到重大发展。布彦泰奏报皇帝绘制了一幅《开垦阿齐乌苏地亩渠道全图》,描绘从哈什河龙口至惠远城,全长 400 余里的农田灌渠,时称阿齐乌苏大渠,又称皇渠。1966 年改成人民渠,经过护砌整修,年灌溉面积 80余万亩,至今还在造福伊犁各族人民,被亲切地称之为“林公渠”。

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他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和“林公车”。伊犁开垦成效显著,影响带动南疆掀起兴垦热潮。1845 年初,林则徐奉旨赴南疆,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勘查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叶尔羌、喀什噶尔和喀喇沙尔 7 城垦地,中经英吉沙,遍历南疆 8 大城,勘地 60 余万亩;9 月,在吐鲁番所辖托克逊之伊拉里克勘地 11 万亩;10 月,在哈密以东塔尔纳沁勘地 7000 余亩,还接受军民控状,迫使伯锡尔郡王退出所霸田地万余亩,收为国有,招民耕种。林则徐在南疆勘地期间,细心考察巴尔楚克屯田的历史和现状,推动伊犁将军布彦泰奏请招民开垦,以粮足民多,渐成重镇,以控制边陲。此举直接关系到 1847 年清军迅速平定阿古柏建立的伪政权浩罕国叛乱事件。林则徐在勘地时坚持与勘水并举,悉心指导兴修水利。在垦地分配上,合理分给维吾尔族农民或招来的汉族人民户耕种,并提出改屯兵为操防,充实了新疆武备力量。

居功至伟

今天,坐落在新疆伊犁自治州首府伊宁的林则徐纪念馆,是为纪念近代伟大的爱国英雄林则徐而建的。该馆是继福州、虎门、澳门之后,全国四大林则徐纪念馆之一。纪念馆以《林则徐的一生》《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在新疆》《浩然正气长存》四部分组成,展陈文物近千余件,展现了林则徐清正廉洁、抵御外侮、关心民生、巩固边防的爱国主义和世界禁毒先驱的丰功伟绩。林则徐革职流放新疆,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悲愤、最艰辛的日子。

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新疆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时间里,身处逆境心怀报国之志,远见卓识关注新疆边防,积极参与筹划垦荒和水利建设,始终心系各族人民,关心民众疾苦,注意协调各民族间的关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与纠纷,缓和民族关系,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的目的。林公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疆各族人民长思久仰,永志不忘。

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 1845 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道光二十六年(公元 1846 年)四月,授陕西巡抚,这时的陕西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清廷为解决军费困难,除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强令陕西捐银一百万两。鸦片战争后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摊派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的赔款银,一年征收就在二万两以上,加上各地接连发生灾荒,百姓生活异常艰难。时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的苛捐杂税。林则徐到任之后,下大力恢复经济,倾心安抚民心。道光二十七年(公元 1847 年)三月,清廷任命林则徐为云贵总督,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社会安定,成绩斐然,朝廷以维护云南边境安定得力加其太子太保,赏戴花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 1849 年)秋,林则徐因病重奏请开缺回乡调治,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清廷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1850 年 11 月 22 日)辰时,林则徐指天三呼“星斗南”之后,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就在报丧奏折尚未抵京前,清廷于十月二十四日(11 月 27 日)还任命他暂署广西巡抚。死后清廷晋赠其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号文忠,世称之为“林文总”。

名垂千秋

纵观林则徐的一生,可谓励精图治,跌宕起伏。他为人正派,清正廉洁,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学者。林则徐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代。从政为官 40 年,在 14 个省担任过多种要职,历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道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广西巡抚(未到职),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官至一品,他正直清廉,为民请命,赢得“林青天”之美誉。特别是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故有“民族英雄”之美誉。风流人物林则徐不仅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治水专家。

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视并努力举办水利事业,兴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运河、黄河、长江。著有《北直水利书》。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翻译《华事夷言》,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编《四洲志》》《国际法》,成为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行者、中国国际法学的开山者。流放新疆之后,注重西北边疆安全,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国家防务观点,并付诸实践。林则徐从政之余数,喜好读书藏书,写诗作赋,其作品被后人收集在《林则徐文集》中。1958 年,毛泽东在回顾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历程时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一幅浮雕就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壮烈场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纪念包括了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民主革命时期,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英雄。

林则徐出关 从禁烟运动领袖到边疆防务大臣

林则徐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拳拳的爱民之心,乐观旷达的胸怀。他在落难之际能如此奋发有为,更能显示其英雄本色。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林则徐正是中国的脊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翰林院   乌苏   鸦片战争   嘉庆   南疆   嘉峪关   伊犁   虎门   西域   巡抚   防务   道光   新疆   陕西   总督   边疆   大臣   美文   公元   领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