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多人也怪 说说随礼那些事


“礼”多人也怪 说说随礼那些事

中国是礼仪之邦,凡事讲究个“礼”字当先,就连一些典故都离不开一个“礼”字,比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再比如成语“礼尚往来”什么的, 这或许就是送礼的最高境界,也是所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以礼为实,只以礼为仪,它仅仅强调往来应该双方在精神、品格上的对等。同时达到并以此来增进彼此情谊的升华。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愈来愈曲解了“礼”字的真正含义,于是,我们就会接到越来越多莫名其妙的请帖。有人把这些礼节推而广之,延伸到各个层面,每个角落,被这些折腾得焦头烂额,叫苦不迭。

“礼”多人也怪 说说随礼那些事

“办事”上礼之风甚盛,礼数也在逐年增加,请帖名目繁多,婚丧嫁娶、生子、生日、过寿、喜迁新居等都要发帖子、送单子、打电话,于是人们为此疲于奔波,忙于应酬,不但经济上受到了损失,同时也浪费了精力,影响了工作乃至正常生活,提起这事,人人喊苦,个个叫累,大家都是苦不堪言。收到喜帖无疑就是收到的一张红色“罚款单”,有心不去又怕被人看不起,去了自己的腰包会被榨得干瘪。有的人一天就要赶好几个场子,一个月下来,就连最起码的生活都堪忧! 好在大家都不是省油的灯,不是说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咱也琢磨琢磨应该以个什么名义请请客,好把送出的礼再堂而皇之地收回来,于是乎使得今天这种“上礼”陋习愈演愈烈,人们看到大红的请贴时把祝福的欲望变成了无措的恐慌。

“礼”多人也怪 说说随礼那些事

婚丧嫁娶,通知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吃一顿饭、喝茶聊天,其乐融融自然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人非要把事情做大,做好,做得出名,做的排场,互相攀比,不亦乐乎,大量散发红色“罚款单”,通知所有相识的人全来凑热闹。于是出尽了风头,捞回了面子,可是这样做自己和亲朋好友经济上都承受不起。很多家庭一年要送出去好几千,甚至几万元,这种入不敷出的现象自然使得很多人想方设法请客,力争把送出去的礼再收回来,如此一来,恶性循环,愈演愈烈,使传统的“人情”变了味。使“礼尚往来”变成了“礼尚往来”。

“礼”多人也怪 说说随礼那些事

“礼”多人也怪 说说随礼那些事

“随礼”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还浪费了时间,耽误了正常工作,我们回味一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结婚好简单,一盘瓜子一把糖,吃一顿家常便饭就把事情办了,亲戚朋友送个床单、枕巾、被面等礼物,当日后使用这些生活用品时,总能想起是谁送的,用起来也有一种温馨的感觉。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简单“办事”方式,既有人情上的交往,又能使“办事”和参与者双方都减轻负担的方式应当大力提倡,使之成为一种风俗、一种时尚。

“礼”多人也怪 说说随礼那些事

“礼”多人也怪 说说随礼那些事

为此,我们应在社会上大力提倡移风易俗,简单“办事”程序和内容,使人们认识到“办事”不是越奢华越好,亲戚朋友不是越多越好;礼金不是越高感情就越深;大家都节俭一些,尽量淡化人情消费,“办事”盛行之风或许会有所收敛。遏制,扭转这种不良风气,使之不要继续蔓延,这样大家就不会再把请帖当成“罚款单”,让人情消费逐步趋于正常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千里送鹅毛   罚款单   移风易俗   婚丧嫁娶   请帖   礼尚往来   愈演愈烈   亲朋好友   美文   人情   亲戚朋友   负担   事情   红色   简单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