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年除十三,是“点灶灯”,也是“阎王忌”,万不可乐极生悲

导读: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既是春节的延续,也是元宵节的开始。但是,今天也是“阎王忌”,被认为是一年中最不好的日子。

今日大年除十三,是“点灶灯”,也是“阎王忌”,万不可乐极生悲

文/源自网上

正月十三这天,民间有“点灶灯”的习俗,又称“灯头生日”。

旧时闹花灯起于十三上灯,止于十八落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各色花灯,除人们自制灯笼外,还有许多专制灯笼的作坊和出售灯笼的山货铺,其中最热闹的地方自然是灯市。过去每逢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各铺户俱张挂纱绢、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

整个闹花灯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十六晚灯,十七迟灯、十八落灯。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这期间,各地城隍庙等街道看灯的人络绎不绝。至此,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在民俗中,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主要目的就是祭祀灶神爷,祈求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因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日子临近了,各家都会在黄昏时分,在各家灶台上面放一口锅,点燃一盏花灯,摆上一些供品,意在祭灯头,俗称“灯头生日”。

这天傍晚,人们开始游龙,各色彩龙和滚龙、板凳龙开始上街亮相,龙灯上下穿行,四处盘旋飞舞。街道两侧张灯结彩,路上各色龙灯川流不息,一直要闹到三更以后,方才收灯,次日接着走街串巷闹花灯,直到十六日圆灯。

但是,这一天也是春节期间非常的日子,俗称“阎王忌”(也有叫“杨公忌”的)。民间有“正月十三阎王忌,屙屎尿尿都不利”的说辞;意思是说,这天连人最基本的吃喝拉撒都会不那么顺利。长辈们会在这一天告诫后生,无事不要出门,即使遇到了特别重大的事情,也必须等到太阳出来后才能做。

关于阎王忌,民间有这么一个故事,是说他本有13个儿子,又因自己做了地府的王,就变得特别猖狂。一日他与人打赌,并放出了一句大话:“我十三个儿子,就是每月死一个,一年也死不完”。不料,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从农历二月十一开始,他死了第一个儿子,每隔28天就又有一个儿子死去,正好到正月十三,所有的儿子都死完了。所以,民间关于“阎王忌”,也称“阎王祭”。

在民间,这一天人们最怕的是触碰了“阎王忌讳”,所以就不敢轻易出门了。于是在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正月十三“万事不宜”的说法。

有意思的倒是,每个月份都有一天是比较忌讳的日子: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腊月十九,一共是十三天,而正月十三作为全年的忌日开始,按照民间的说法是“最毒”、“最大”、“最狠”的日子。

附注:这天有阎王忌,也还有另一个版本的杨公忌。杨公指的是唐代著名的堪舆明师杨筠松,传说他有十三个儿子,十三个儿子都如狼似虎,且又家资万贯,可谓要人有人要财有财。一日高兴之余,杨公竟然吹起了大牛:“我这些儿子就是一个月没一个,还能有一个和我过年的。”玉帝得知愤然,遂下令让阎王每月收他一个儿子。从正月十三开始,杨公的儿子每月都要走一个。每个月里往前赶两天,正月里是十三,二月里是十一,三月里是初九,依次往下推。这年正好闰七月,所以,七月里收了杨公两个儿子。日子是七月初一和二十九,那么这一年也就是十三个月了。杨公的十三个儿子自然是一个也没剩下,到了年底,自然也就没有一个和杨 公过年的了。后来人们把杨公儿子归天的日子称为杨公忌。

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其实这是根据“二十八星宿”顺数所推算出来的一年的运程。

————

后记:春节并不仅仅是概念上的节日,它更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千百年来,这个文化生态系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结构,当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根深蒂固、约定俗成的文化元素。春节的很多活动都带有很强的农耕文化特色,这些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生活特色,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和诉求,是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阎王   龙灯   张灯结彩   灯头   忌日   乐极生悲   农耕   花灯   灯笼   正月   美文   大年   说法   街道   儿子   民间   日子   今日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