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二三事(随笔)

◎童小汐

先生二三事(随笔)

童小汐书法

我开始学书法那三年,先生对我严厉非常,苛责有加,而现在先生却俨然像变了一个人,基本不再过问,而一再对我说,除我布置的作业外,你需要多读书。我问他:“那书画呢?就这样了?”先生答道:“平时养成无事就挥毫的习惯,那毕竟是小道,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学识以及道德修养。”

何也?怎么过去三年教授我时,好像书画就是我的命,为了学书画,每天提心吊胆,苦没少吃,打没少挨,敢情我三年就得了这么一点“小道”?我撇嘴,急道:“不成呀先生,我要学‘大道’。”先生笑了,对我说:“‘大道至简’,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欲速则不达,你要慢慢来。过几天带你去拉卜楞寺,那里有个高僧,听听他怎么说,好好磨磨你急躁的性子。”

我翻白眼说:“又去寺院,你经常带我去那些地方干嘛?我不会出家哦!也不可能出家哦!”先生脸拉长了,瞪着眼训斥我一顿,大意是我的书都白念了,四年下来,竟然没有一丁点境界。

先生是学者型的作家,他平素以研究学问为职志 ,一向视书法为 “小道” ,因此往往不以书法家自居。在我眼里,书画创作就像他喜欢音乐一样,只是他平日里的娱乐。先生很少展示自己的墨宝,即使在外有人求题字,他会犹豫片刻才会挥毫,而往往是落款不留名,所以,没人会花钱求先生的字。前辈张老师生前曾在席间戏言:“某某是个怪才,我看三百年能不能出来一个都是问题。”当然说的是我家先生,所以我有时候想,像先生这样的人,生得一双巧手,一手好字好画好文,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啊?他那双手倒是和泥巴有缘,活脱脱的一个笔杆子把自己变成了泥腿子。

我其实很少说关于我家先生的事喔!倒不是我不想说不愿说,实因为家教太严,我根本就不敢说。在网络上写作,几次提及先生,被师姐告发,我没少被冷落和斥责,因为这个甚至还被先生海扁一顿,现在想起来仍心有余悸,哼。

北京有个前辈,文学界名气甚大。昔年冬天与先生一同往圣竹林寺饮茶,我随先生,那时候十四岁。喝茶的时候,没聊几句就挽起袖子要给先生出对子让先生对,我看先生摆手,不愿参与,隐约听法师说这个前辈做得一手好对子,号称“京城对王”,怪不得当时见“对王”有些盛气凌人。前辈出上联:“用六家古贤,香山白描为归焉。”先生连茶杯都未放下,就对下联道:“有五指尖笔,隙溪墨水以书之。”当时看那“对王”就有一点尴尬,我寻思他心里想,怎么这个人对对子连草稿都不打,速度如此惊人。我掩口一笑,其实我已习以为常,这在经常酒桌上口占出诗的先生那里,还算是个事儿吗?

“京城对王”似乎不服,眉头一皱又出一联:“有是哉!如子之迂,不择食,不择衣,不择寝处。”这是赤裸裸地挑衅呀,骂我家先生穷困潦倒,字间皆是嘲谑。我当时就很生气,不停朝“对王”翻白眼。再看先生,微微一笑放下杯子对道:“胡为乎?在彼空谷,因嫌陋,因嫌湫,因嫌嚣尘。”我一听,眉开眼笑,连法师都拍案而起,连叫三声妙。当时不知法师觉得妙在哪里,我开心的是先生端起茶杯对一联,放下茶杯又对一联,轻松自若,游刃有余。

看“对王”此刻凝眉低头,有些败下风的兆头。法师一边倒茶一边谈起圣竹林寺的历史,先生也跟着探讨,“对王”捏着下巴思索一会儿,忽然对先生说:“我有一联,你肯定是对不出来。”先生则笑道:“喝茶,喝茶,何必执迷于唇齿游戏。”话才出口,“对王”不干了,一会儿站起,一会儿坐下,看那意思是非要先生对。先生端起茶杯呷一口,慢吞吞说:“既然有此雅兴,你请便吧。”只见“对王”起身离开座位,一边踱步一边思索,突然又落座,笑道:“还是算了,看来我遇到对手了。”先生笑道:“是因为你出的联子好,好联才有好对嘛。”

其实现在对我来说,受先生授业,对联根本就是文字游戏,简单得就像平日里小孩玩的成语接龙游戏,如果再雕琢,譬如加点脑经急转弯式的小机灵,何愁妙句不出?前几天先生试我对对子怎么样,出上联道:“眼前不下苦工夫,怎将换骨?”我张嘴就来对下联:“心上着些闲岁月,哪得功成?”这不是很简单嘛!先生听了高兴,笑道:“这就成了。”

言归正传,再说说我学书法。先生教我苦练书法是想让我将来有一天能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尽一份力。我听先生说,古代的书法家往往兼真多重身份,有在朝为官,也有在野文士,但真正把书法当作一回事,并加以宣传推广者,实寥若晨星,即连王羲之都未必如此,而唐代诸家虽因书法而名重于时,但除了创作自娱,或为朝延写些重要文件碑版外,对书法的推展似乎也未作出多大贡献。宋明以来,从师习书风气渐开,这时对书法的普及多少起着些许作用,但其本意则可能为建立个人门派或纯粹站在经济的观点,并非有意识地为弘扬道统文化而开设私塾传授书法。因此古代的书法教育率皆官方色彩浓厚,如唐代的书学博士、弘文馆及明代的中书舍人,基本上都是为政府甄拔书法人才而设置。

先生曰:“明兴八股,清代继之,作八股,写大卷,仍有馆阁体之名,今日且贱之,其时之书法自唐以后我国取士皆以科举、学校之制时有兴废,唐末至以监生输钱,名曰光学。学习,乃由塾师、家人、师友切磋,用自临碑帖,非如今日学校教育也。”可见古代书法的研习训练,是为应科场进仕之需。而令书法既已褪化其实用功能,则民间有识之士,便应负起责任,不可一味仰赖学校教育制度上有太多的奢望。

在我最初学习书法时,不免心浮气躁,或得先生教授锤炼,略具技法基础,即颇自负,但经过一段研习苦练时间,使渐我趋于安静,而且变得谦和有礼。过去的浮躁,是未进入状况,过去的自负,是对书法知道的太少,只囿于一些写作的技法,而未能进入堂奥。当我由研习体会领悟到书法真正精神所在后,立即在言谈举止上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便是中华文化伟大的地方,也是书法教育所具的潜移默化功能。

中国书法,综合众妙,通于自然,为中华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书家人格学养的具体表现。我家先生说:“习书之功,可以收心,可以复性, 可以酝酿气度,可以恢宏意志”。

扬雄亦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由此可见,扬雄把书法当作一个人的心理投射,其书是否经过正统洗礼,一如其人格品德有无接受儒教薰陶,正邪立判,优劣毕现,如果真能悟到书法的妙谛,则书如其人书人合一矣!

我学书法透过先生的指导,一方面锤炼技法,并抉发体现出人性中卓越光辉的一面,使人在临池、摹写或思考、创作中,提高心灵层次及精神修维,逐渐摒除不善、丑恶的习气, 追求更健康、更完美的人生新境界。而艺术无止境,人性的光辉也随之益加光彩,所以书法教育对人的积极功能,实显而易见。

先生对书法于人的作用概括地说“在内涵方面,对品性的修养,尤具有莫大的影响力量,从执笔运笔临帖,无一不是引导心灵进入平静安定的境界,并激发向上求真、求善求美的意念。”我受先生薰陶,由外在的技巧渐次内化到心灵层面,并从典籍、经史学识上不断涵泳,得失之心自会日形澹泊,心中常存脩然之致,则胸怀旷达,海阔天空,下笔作书,风神自来。

先生常对我说:“学问之大,各有专精。艺术上各门各派,所好不同;看法有异,不要因为自己不了解,不懂而加以排斥。艺学能受人肯定,皆有所长,要胸怀豁达,尊重他人的成就,所谓‘求同存异,敬其所异,爱其所同’,这也是待人处世哲学。”

在书法研习方面,先生一向主张不须过分要求我模仿他的笔迹和风格,不希望我成为他的影子,他说这样会限制我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也永无超越他的机会。先生说,他的责任是要因才施教,因势利导,先就我的笔性和禀赋,为我选择先贤的碑帖令我“临摹”,并为我讲解指导,使我掌握书学知识和技法,渐次再帮我找出适合我走的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竹林   碑帖   京城   对子   上联   下联   茶杯   小道   技法   美文   会儿   法师   前辈   书法   书画   随笔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