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文:跟图,可以,有关系。

当一个年轻人明明该选择这样的价值观时,却偏偏选择了“事事无碍“,我作为年轻人,要有立场。只能说,那是猪猡的生活。——华雨说

正文约4500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处。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很有同感,我也有过类似的“心灵体验”。

说是心灵体验,是因为我们首先得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All sets of emotions and thoughts which happen in your mind are happening in your brain.

心灵体验相对于主体而言,是客观世界映像下的种种幻觉,而幻觉本身相对于客观世界而言,又是大脑间的化学物质。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基于这个事实,我们再来分析什么是所谓“真我”。文章中说,身体、欲望、情感、思维等等的作用,都不会影响那个内在的我,也就是真我。于是作者得出结论说:“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维、情感与知觉的见证。”

可以这样理解,真我是一个器具,是生成的感知主体。而器具中的欲望也好,情感也罢,只是存于器具中的物质。照此逻辑,也就不难理解,开头的四个“不是,以及后来“无标准觉察”的苦恼,作者都在强调,不是真我了。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我是容器自身,至于我容器里的物质种类,自然不是我。但如果说,这些物质组成了我,是我的组成部分,按照作者的观点也不是这样。

当我感到焦虑时,是焦虑这种类型的“物质”填满了我的容器,也就是填满了我,这自发式的活动,使我装满了焦虑,从而影响到我的自身,让我以为我就是这些焦虑。“再推广下去,如果你能确实明白你并非自己的忧虑时……”

这段是在说,如果我作为这个容器的同时,能够在那些焦虑影响下还能明白那些焦虑只是我这个容器里的作用产物时,在一般情况(也就是不知情,自以为我就是焦虑的情况)下,焦虑所带来的后果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是“无关”。

“因此,任何搅扰你的情感、知觉、思维、记忆或经验,都只是在阻碍你认识真我”——填满的这些物质使我错以为我就是容器自身,从而让我认识不到真的容器,也就是真我。

倘若我认识了我的容器,就“不与苦恼相抗,以一种疏离而完整的纯然觉察来面对它”,就好比沉在水底的一双眼睛,在静静观看水面的波澜而不为所动。整个人生,所有在容器反应产生的物质,我作为容器,看到它们就像作为一个旁观者。是在已认识的真我状态下,观看那些我的作用物。由此“就可以潜入灵魂的深处,放松地躺在底端,以警醒而疏离的态度看着上面的波动”。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倘若“人人都具备了相同的自我和见证”,产生的结果就是,沉在水底的真我,都挤在一起,也许每个人水面的波澜有所不同,但水底下是一条面,面与面之下,是一条线,线与线之下,是一个点。也就是说,抛离了所有的容器产物,我们纯然的容器自身,并没有什么分别,我们就是容器面。每个人都是那个点。“领悟每一个有意识的生命都有相同的内在真我“,要看谁是领悟者。我作为领悟者领悟这个事实并不困难,因为我已经领悟了,可是要让“每一个有意识的生命”都“领悟每一个有意识的生命都有相同的内在真我”,对于这件事情来说就很困难。很显然这是一件基于不同主体的事情。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真我当然不是记忆。因为记忆也只是容器的沉积物,是情绪、经验、思维、欲望等等作用后留下的烙印,是感知这个容器在时空留下的一段历程。“这个真我在整个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因为所有的容器归根结底都能收缩至一个点上,那个点所带来的作用是无限的意识(infinite consciousness),由这个点组成的面,由无限意识带来的所有点在面中的作用量(包含点与点,点与面,以及点与面所在的环境空间)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的容器里的那些物质也不同。而这些物质,将伴随着我们一生,来使我们由那个点脱离出来,使我们成为不一样的我们自己。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是的,我们看不到那个“超验的自我”,原因不是因为看的能力,而是因为在看之前,“我们”这个概念如果有意义, 就已经排除了“超验的自我”这种可能性了,因为我们一旦成为了我们,就已经是经验下的我们,而如果并非这样,当那个纯粹容器还只是个点时,没有任何物质的作用,也没有任何信息的存储,超验即是其自身,又如何能“看得到”?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但是作者后来强调说,当你与真实的自我接触时,你看不到任何东西,只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自由,没有限制和压迫,真实的自我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性质上是透明而开放的,由此不再认同任何客体或事件,束缚是目睹者对可见事物的错误认同,将这种认同逆转过来,就能轻易获得自由。

照此逻辑,不束缚就是逆转过的认同,是目睹者对可见事物的正确认同,联系上文,这个正确认同在透明开放的感觉下,在内在的自由下去认识事物,明白眼前的事物并非事物本身,进而审查自己,眼中的自己也并非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我,也就是真我,如果得以被理解,如果得以有内容,一定是基于认识真我是容器下保持的自由开放态度,去以当下的这个我去看待事物。

“这样简单而困难的练习”结果能够“构筑今生的解脱”,“原则上超验的自我与神同一个本质”,神只是透过你的耳朵去听……”

这里必须要定义什么是神。绝不是任何有肉身有意识的存在物,还是那个点,是理想状态下的所有人共同意识所指引的那个方向,是基于每个人的意识可能性,是水底的面共同意识到自己原本同出一处,换言之,神只是一种特殊感觉,这种特殊感觉使真我面下所有的点都殊途同归,同而意识到真我的归于一点。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文章的结尾以在历史长河上的宗教与智者神秘主义者有过的类似铭言结束:灵魂的底层是人类共通的灵魂,它超验而神圣,能从束缚引领到解脱,梦境引领到觉醒,时间因领导永恒,死亡引领到不朽。

然而,文章即使到了最后也忽略了一点。我不知道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篇文章能够读下去,使这些文字映射在读者的心田,本就是一个主观体验,是在镜中照镜。然而,这些镜子,无论是镜中的镜子,还是每个读者当下在看的这个镜子,离不开最基本的事实:心灵体验。

假如我们用原子理论来解释真我,用进化理论来解释经验下的自我,用心理学来解释心灵体验,甚至用仪器来检测大脑见的电磁波。我们会发现它能够解释得更好——什么意思呢?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描述这个世间的作用物有很多,有人站在人的视角下去观测,便成了文学家;有人站在所谓的神的视角下,用这个视角去描述,便成了神学家;有人站在分析的视角下,便成了哲学家;还有的人,站在即使他不存在的亦即客观的视角下,于是成了科学家。

对于同一件事,我们可能站在不同的视角去描述,这些视角无所谓对或错,因为即使所谓客观的视角,也是在“生成”的视角下“存在”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即使客观也是一种“主观”,因为它“存在”,并且以信息的方式而被显现。而真正意义上的纯粹客观,即是存在的对立面,虚无。可是这个虚无连它自身这个状态都不存在,就是说,它连不存在本身这个状态都没有。

我们可以用灵性来阐释我们自身,因为我们存在,我们与我们自身这个客体息息相关。我们当然也可用神学来阐释,所有的我们最终归于的那个点。我们从前还相信传统意义上的鬼神,相信人死后,一部分可以升天,一部分却要去地府。西方更是有一整套的宗教体系。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你无法说,他们那是不对的。用分析心理的办法,你甚至不能说,你眼前所见才是事实。然而,时代的进步正在于此:越是往前追溯,我们的迷信程度越重。从前,一点小风小雨我们便以为那是神灵在作怪。后来,西方的上帝,终于在十八世纪末被尼采用锤子敲碎。他所提到的永恒轮回跟“超人”理论,这篇文章也有影子。我们都受自身的心理分析,来不断认知和阐释这个世界。

但最终我们却需要知道,我们的阐释,有一个当我们有一天全部消亡后还依然存在的一套规则。那就是科学。我们需要科学来消除那些因不同主体对于世界阐释的迷茫和偏见。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我们应该学会谦卑。这个世界没有神存在。我们身体是由无数的原子组成,而这些原子则来源于一百三十七亿年的大爆炸。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只是这个可见宇宙中的沧海一粟。我们无需因为这个事实而刻意编造谎言讨好自己。所谓的超验,所谓的自我,都是我们头脑中对于我们自身的那一点点可怜定义。

然而,对于宇宙来说,我们或许沧海一粟;对于我们自己,我们却是全部。无穷尽的心灵分析,主观投影只会让自我无穷地分裂下去。有时那是使我们得到超越众生的良好体验,有时却是致使我们毁灭的诱因。抱有何种视角,科学的,神学的, 本身是不同主体的价值观。都被理解为我们头脑间可阅读并理解的信息。然而我们也应当铭记,是什么让我们走到了今天,是什么让我们消除了迷茫和偏见。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就在我要结束这篇文章时,我发现了一个大的问题。作者到底想说明什么?我又想借作者之口说明什么?

我们一般来讲文章论点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个是论题。我试着总结作者的论题:认知真我是否可以使得事事无碍?

第二个是作者的立场,显而易见,这篇文章作者的立场是认知真我是可以使得事事无碍。

第三个是原因。作者从下面几个点给出原因: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1、我们并非身体,欲望,情感,思维这些事物自身。而是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这些事物的见证。

2、为避免加深苦恼,我们不与之相抗,以一种疏离而完整的纯然觉察来面对它。

3、明白自己并非忧虑本身,在认识真我后,忧虑就算存在,也不能淹没我。

4、过去与未来,由当下的我的那个认知串起来,由此证明我就是那个他。别人有种种体验,我也有,所以他就是我。

5、我们需要摆脱自己对于记忆、心智、身体、情感与思维的错误认同。正确认同是:体认到一份透明的开放感,或不再认同任何的客体或事件。

我们倒着来说,对于记忆等那些事物的正确认同是,不再认同。这样我们有了足够的透明的开放感,所以我们不会被事情所阻碍。

第二个,我头脑想象一百年的某个人处于这种情况,他的体验和我一样,于是他就是我。延伸意思是,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即便遇到了阻碍,也可以转移给他人。因为我也就是他。所以也不会被事情所阻碍。

第三个,只要我认识了真我,就是说把我的情绪只冷冷地当成我的一种产物,就算有焦虑,也一定不会淹没我。所以在我认识了真我后,我也不会被这些事情所阻碍。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第四个,为了避免苦恼产生而选择不正面相抗,保持纯然觉察,就算有苦恼,在我这样的觉察下也不至于发展壮大。因为我认识了真我,明白那些苦恼并不是真的我,所以我就选择冷冷看着它们而不苦恼。所以我不会被这些事情阻碍。

第五个,我们是这些见证。明白这一点就认识了真我。从而方上条目可以达成。从而完成论述:认知真我可以使事事无碍。

我们干脆不如说是,我们的行为以及相应的情绪产物,只要我不承认它属于我,只要我远远看着它,甚至是第二点的阿Q主义,第一点的不作为主义,事情就没有阻碍(因为我根本不在乎,因为我“无为”)。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这不是一个论点。这只是一种价值观。因为论题的反例,认知真我不能使事事无碍并没有意义。换句话说,一个论题允许存在正反的对应立场,而一种价值观,却只允许一个立场。认知真我与事事无碍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所以,全文只是强调一种价值观而已。而价值感的选择,在不同时期的我们自己。不同时期的我们会选择不同的价值。假如一个初入红尘的少年,你来告诉他,你要认识真我啊,因为这样可以事事无碍。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问题不在于认识真我,而在于事事无碍。人生本来就无常,因为我爱她爱得痛苦,所以下一个她爱我,我才明白什么是幸福。因为我尝试过什么是束缚,我才明白真的自由。有痛苦有欢笑,有高潮有起伏。我为何要偏要选择“事事无碍”?

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观。对于一个年轻人或许还适用,对于老年人就是另外一种价值观了。但当一个年轻人明明该选择这样的价值观时,却偏偏选择了”事事无碍“,我作为年轻人,要有立场。只能说,那是猪猡的生活。



写于2015.12.27 夜


(完)


由坎恩.韦伯的《事事本无碍》说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韦伯   事事   论题   美文   焦虑   认知   视角   价值观   容器   苦恼   客观   事物   物质   思维   作用   自我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