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敢于痛骂康姨母的常嬷嬷:她最妙之处,在于以恶制恶

我是作者//人间小Q

《知否》原著敢于痛骂康姨母的常嬷嬷:她最妙之处,在于以恶制恶

《知否》当中,对于常嬷嬷的描写,是只言片语。

在原著当中,她却是一个苦命的女人,人生三苦,她全都不幸的遇到了,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她的命运实在是悲惨。

她的父亲本是秀才,出身也算得上良民,并非贱籍。因家道中落,才到了白家做奶娘。她的一生,都在与命斗,白家厚道,常嬷嬷踏踏实实做事,在白家也可混的个好日子。

她有一子一女,女儿不幸夭折,留下一个不学无术的儿子,读书不好好读,学着人家做生意,却被人打个半死,留下一个媳妇和一双儿女。这是常嬷嬷的拖累,但也是她的希望,因着孙子孙女在世,她还算有一些眷恋,对着儿媳虽然恶语相向,但还算良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常嬷嬷这个人,嘴硬心软,骨子里是一个善良的人。

她的善良,却并不是毫无锋芒的。

虽然没了丈夫儿子,她自己一人拉扯着孙子孙女,还有一个没有见识的儿媳,却将日子过的风生水起。这其中自然有顾廷烨的照料,但也有常嬷嬷本人的功劳。

顾廷烨的照料都是外在的,她的孙子常年最后科举有望,娶到了名门之女,却要归功于常嬷嬷的言传身教。对待常嬷嬷,顾廷烨和盛明兰也是极其尊重的,甚至顾廷烨曾经和盛明兰商量过,要让常嬷嬷抚养曼娘之子昌哥。

她识人聪慧且有远见,一眼便可以看出曼娘的不对劲,这是因为她是苦出身,她见过底层人们的手段,这一点,便是顾廷烨和盛明兰也比不上。

虽穷苦出身,但却不卑不亢,并不觉得自身身份卑下。

这位孔嬷嬷不仅得到了顾廷烨的尊敬,盛明兰更是将其称作妙人,她的妙,在这三处。

《知否》原著敢于痛骂康姨母的常嬷嬷:她最妙之处,在于以恶制恶

常嬷嬷的妙,在于眼光长远,并不只是看见眼前的利益。

在夭折了初生女儿之后,她便去白家做了奶娘,尽心服侍白家的独女,大概是因为自己的亲生女儿夭折了,她便将白家的女儿看成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照顾的很是妥帖。

在古代,大户人家的奶娘身份都是很贵重的,不仅要吃好喝好,给予孩子充足的喂养。在孩子长大以后,也会一直跟在孩子的身边,她们对于少主人的忠诚度很高,自然也会得到少爷或者小姐的重要,至少会总管整个院子,俨然是半个亲娘。

因常嬷嬷照顾妥帖,白老太公曾提出收下常嬷嬷,让她们夫妻两个都留在白家,这样的话,好处是明显可见的。丈夫总管外院,她在内府当家,加上白家并不缺银子,她们夫妻两个在白家就是比一般的人家还要体面。

但是常嬷嬷却拒绝了,她宁愿少落些好处,也不愿在白家为仆。

随着白家的发迹,常嬷嬷忠心办事,也得到了重用,但在白家姑娘出嫁之时,她却并没有跟着去。白家独女嫁去的是侯府,身边不知道多少人想去,至少可以见识见识侯府的辉煌。这一点,在盛明兰出嫁时就可以看的出来,嫁给贺弘文,就没有人多少丫鬟愿意陪着过去,但是顾廷烨就不一样了。

侯府,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可能进不去一次的地方,先不说丰厚的银钱,就是冲着长长见识,也会有一大堆人争抢着要过去,但是常嬷嬷却拒绝了。

常嬷嬷她有自己的思虑,她有自己的小家,去侯府固然是自己体面了,但对于长远来说,只有自己的家庭过的好,才是真正的富足。她有自己的儿子,更是独子,她一心将希望放在独子身上,希望他可以光宗耀祖。

即使顾廷烨青云直上之后,常嬷嬷依旧没急着依附过来,而是很坚定继续做个自由的平头百姓,在澄园初立之时,她也是应顾廷烨要求,来府里帮着整顿过一阵子,到公孙先生从南边赶来后,她就又回自己家了。

她的眼光长远,非常人所能及,真正的摆脱困顿,需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知否》原著敢于痛骂康姨母的常嬷嬷:她最妙之处,在于以恶制恶

常嬷嬷的妙,在于活的通透。

每一个在底层生活过的人,对于生活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常嬷嬷没有文化,但她却活的很通透,能够一眼看透事情的本质,这样的一个人,如何能不妙。

对待曼娘,她一眼便看出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即使那时的曼娘从头到脚都是楚楚可怜,一无错处,对她也恭敬有礼,常常未语泪先流,但曼娘的这些把戏,在穷苦人出身的常嬷嬷眼中,却是故作姿态。

老婆子不懂什么大道理,嘴也笨,说不明白;可却有一双眼睛,她若是个好的,就不会撺掇你胡来;你瞧瞧你,自打被她缠上了有过什么好事没有!如今还离开了侯府,漂泊在外,都是她害的!

对一个人真正的好,不看口中说出的真心,也不看外表掏心掏肺,只看她在身边时,是否能够让顾廷烨过的更好,这是常嬷嬷看人标准。

而这一点,曼娘不能,盛明兰却可以。但爱情,本身就是可以让对方朝着更好的方向走的啊,常嬷嬷虽不明白这其中的大道理,但却用实际行动说明了这句话,这才是真正的聪慧。

她的通透,对她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助益。

在早年做奶母的时候,她便明白,做奶母是为了过日子,但为着子孙后代,却不能入奴籍,因此,她在白家,在顾廷烨身边贴心照顾,但却对于入奴籍,从来都是婉拒的。

她有独子,指望着他出人头地,光耀门楣,虽然独子不成器,但还有孙子,不管哪一代,只要想要走仕途这条路,身份上便不能有硬伤,否则在官场上最容易受到攻击。家庭历史清白对于一个为官之人是很重要的,这也是盛老太太宁愿得罪娘家,也不愿盛紘娶庶女的原因。

而他的孙子常年,却是一个可造之才,初次进侯府见盛明兰的时候,盛明兰对他的评价颇高:

常年虽比长栋还小,但举止谈吐,磊落光明,见到高位之人并不露怯,来到富贵之乡也无愤慨或艳羡等情绪,只带着一种朗然的欣赏态度去愉快赏鉴,不卑不亢,颇有古君子之风。

而孙子常年,却是常嬷嬷的最大成果,一如当初拉扯盛紘的盛老太太。穷不过三代的前提是家族要有一个明事理,眼光长远的人。

而常嬷嬷就是这样一个妙人。

《知否》原著敢于痛骂康姨母的常嬷嬷:她最妙之处,在于以恶制恶

常嬷嬷这最妙之处,在于不卑不亢,以恶制恶。

常嬷嬷有傲骨,却没有傲气,她懂得审时度势,她侍奉顾廷烨母子多年,并未有所要求,但是为着孙子常年读书之事,却求到了顾廷烨身上,因为她知道读书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在古代,去别人家做客往往是上午,但在去顾廷烨的府上之时,她却并没有选择上午去,直接讲好了下午去。原因有二,其一下午来的话遇见顾廷烨的机会更大一点,二来,上午来必要和主家一起吃饭,而她的身份着实有些尴尬。

常嬷嬷再有体面辈分,到底是做过白家奶母的,总落了半个仆人的身份,因此她拒绝上桌和主家一道吃饭,但若真要她明明白白说出来这层‘仆不与主共桌’的意思来,她似又不愿自轻自贱,是以,索性下午来。

所以,我说她是有傲骨但却没有傲气的,这一点,很让人佩服。即解决了常年的读书问题,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盛明兰对着常嬷嬷是佩服的,也尽心的帮常年安排读书之处。

对着盛明兰夫妇,她也是忠心照顾的,盛明兰和顾廷烨不愿意做,或者不好出面的,她都可以泼出去脸面帮他们去说骂。

府中的凤仙姑娘,因着想讨顾廷烨欢心,时常想要近身服侍,在顾廷烨和盛明兰多次暗示无果之时,这位脾气暴躁,嘴巴刻薄的常嬷嬷上场了,从凤仙姑娘的祖宗十八代一直问候到子孙十八代,凤仙姑娘羞愤痛哭的几乎要上吊。

剧中最看的过瘾的地方,便是常嬷嬷痛骂康姨母,因着盛明兰怀孕,顾廷烨不在府中,她变成了盛明兰的守护神。她是个明白人,明兰把澄园内外管的头头是道,她便不再插手半分。顾廷烨这次出门,她自知他的顾忌,只在明兰不方便出手时,装疯卖傻,倚老卖老一番便是。

而她骂的很有门道,指桑骂槐,成为一段经典。

常嬷嬷这个人,你说她是个恶人吗?

自然不是,她对着顾廷烨一片真心,不攀附权贵,但她对着康姨母,却可以痛下狠心,不顾形象的大骂。聪慧之人从来都懂,对于有些人,你只靠善良是没有用的,你必须用恶人的方法还击,才能让她有所顾忌。

所谓你的善良,要有锋芒,就是常嬷嬷这样的吧。

《知否》原著敢于痛骂康姨母的常嬷嬷:她最妙之处,在于以恶制恶

人的一生,只靠善良是不够的,因为有些人,善良是感化不了他的。

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对待有些人,我们必须时常的震慑,才能让她有所收敛。

常嬷嬷这个人的妙,在于她的为人处事,看事通透,更是值得学习的为人之道。

《知否》原著敢于痛骂康姨母的常嬷嬷:她最妙之处,在于以恶制恶

我是小Q,一个热爱文字的90后

微风不燥,遇见你刚刚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姨母   嬷嬷   奶娘   孙子   不卑不亢   独子   这一点   通透   聪慧   体面   原著   美文   出身   见识   善良   姑娘   身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