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断,舍,离


01


公司分享会。分享人是策略组的一个女孩,酷酷的短发,很会唱歌,有个性。

她选了一个人人都打过照面的课题,《断舍离》。

PPT 的封面页翻过去,大屏幕的角落出现一句话——

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让人生更舒适”,这句话很值得玩味。

看似人人都在遵循的普遍的理念,而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以“舒适”为导向,去追求自己现实中的人生?不可知。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

她传授了一些技巧,关于不同功能的物品的处理方式。我没有记住。

但我记住了深深打动我的部分。


断,舍,离


02


分享中,反复被她提到的,有两个词:“专注力”“决断力”

她说,自从学会“断舍离”的生活法则,她的专注力大大提高。其中的一个表现,是一个月能看完八本书。

我想起十年前的高三时光。

我向来不属于一个好学生。在学校打过架,逃过课,交过白卷;组织游行,聚众造反;很小就学会了动用媒体的力量,来抗御种种见不得人的校园势力。

高三之前,成绩一直不稳定,好的时候第一,不好的时候倒数。考试排名全看心情。

进入高三后,一天心血来潮,作了一番自我盘点:

  1. 我没有早恋,不存在有什么感情纠葛耽误我的时间、侵占我的心思,我完全可以专注学习;
  2. 父母在身边照顾,他们既亲和、又开明,没有给我施加压力,我可以毫无包袱地轻装上阵;
  3. 我从未有过“持续表现优异”的阶段,如果结果不错,皆大欢喜,要是不够理想,也无人问责,试错成本几乎为零。

我找不出任何放任自己处于末位的理由。

一个月过去,我从此前月考中班级倒数 10% 的排名,驻扎在年级前十。

“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

事后回想起来,高三那年,是我的学生时代中,最幸福的日子。


断,舍,离


03


高三的回忆,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故事。

爸爸最亲近的朋友,是我们当地某三本大学的校长,有个漂亮懂事的女儿,90后。

女孩本科在中南大学毕业,化学专业,大三考上直博,原本要去美国,因为他爸突然病逝,家中断了经济来源,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澳洲。后来以交换生的身份到日本学习。

17年回国,入职中南,成为最年轻的教授。

18年春节,爸爸带我去她爷爷奶奶家拜年,她不在。老爷子提起女孩,满脸喜悦,说她已经恋爱,男友也是留学回国的高材生,俩人很登对,共同话题多,合拍又幸福,马上准备结婚了。

从她奶奶的口中得知,这一年,她将作为中国的代表,去到英国某政府机构,在世界最先进的实验室搞科研。

几年前我问她,对以后的工作有没有什么想法。

那是她去澳洲求学的第一个年头,对长远的未来还充满着未知。

她说,希望能回到她的母校。

后来,她果然如愿回归了母校。

当时,我对她淡然表达的“理想”感到些许失望。在某种程度上,它背离了我感性的认识强加给我的期许——一个一生都在追求优秀、乃至卓越的人,理想不应当如此平常。

直到她去英国的那一天,我对她的看法,从根源上有了一些不同。她的形象,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一个“优秀”或者是“比很多人优秀”的简单描述。

如今的她,真正到达了这样的阶段:她的一次小小的灵感,一阵飘忽的思绪,一个微不足道的想法,就有可能带领这个复杂的巨型世界,走向大面积的改变。

她未必会走在财富链的顶端;她追求的,也未必是这些。

她只是很简单地做着这一切,默默努力着。

小时候,爸爸常拿她的事例来激励我。其中的一个故事,曾让我一度无法理解:

从小到大,她仅有一次,成绩排名全校第二。往常,她都是连年考第一,并且以绝对的优势远远地甩开第二名。

考第二的那次,她爸下班回来,一进屋,就看到她双眼红肿得厉害,脸上带着泪痕,手握成绩单,独自跪在门口。

她目光凌厉地说,以后,这样的耻辱,绝不会第二次出现。


断,舍,离


04


离天亮还有三个小时。我从衣柜的最深处翻出一个箱子,打算来一次义无反顾的断舍离。

箱子里装着近年来保存完好的各种文件,分门别类,用档案袋密封着,集中规整在一起,沉寂多时,如同生命中一块不忍割舍的血肉——也许说血肉并不准确,贴切的形容,可能更像是肿瘤。

尽数拆解。

一大包购房合同,以及买房时签下的各种贷款协议,到处散布着正红色的手印。我已经无法辨认,这些错乱的红手印,到底是食指还是大拇指刻印下来的;但此时此刻,这些红手印让那些平日里模糊的记忆,形成了具象、鲜活的画面,在我的想象中真实地复刻了一遍。

一叠厚厚的银行流水,和在不同时期打印的征信报告。经笨重无情的智能机器罗列出来的那些数字,背后是一长段离奇的奔波劳碌。

“当你不知道这个东西该不该扔的时候,就问一下自己,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不是必须的存在;如果扔了,会对你的正常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分享会上女孩说的话像是在提醒我、催促我——甚至是在警示我,必须要做些什么。

“到底是不是必须”“产生什么影响”,在此之前,我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也从未在留下和丢弃之间做过选择,只是习惯性地打包,封存,带走;自它们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一路跟随我直到今天。

一阵深思之后,我把这些堆砌着长短不一的数字的白纸黑字一张一张撕碎。

一些法律文书,中间夹杂着几封长信。字里行间富含着五味杂陈的情绪,对岁月的控诉,对境遇的无奈,对是非的困惑,对人性的质疑,对命运的绝望,对希望的憧憬。

一本创作手稿,那是无数个夜晚思绪的汇合,代表着年少时期的纯粹理想。

一页页散开的珍藏数年的影像记录,人来人去,也许这些照片是部分人曾在此停留过的仅存证据——但,那又如何?

是的,那又如何。

纸张撕裂的声音,化为安静的凌晨时分唯一的伴奏曲。阵痛之中,隐隐传达着释怀和重启带来的莫大狂喜。

有些时候,“变宝为废”也是一项人生行为技术。


断,舍,离


05


夜里,生活慢慢地朝着屋后的山林蔓延。

风吹过来,告诉你,大都市的热流,也并不比乡间、村野的炽烈夏日,来得更加令人窒息。

我倚着阳台的栏杆,凝望着那房舍林立、阔大的山谷的静谧;偶尔在睡椅躺下,透过楼宇的轮廓,数着天上的星星;直到疲倦,打个盹儿,眯上几分钟。

那是人间少有的轻松片刻。

尤其是面对夜空,吃着雪糕的时候——让人感受到至高无上的满足。

但我的牙不好。不能吃冰的,不能沾酸的。

刷牙稍稍用点力,吐出水来,洗手池里边就见着一滩血,浓淡不均的红。

还有些日子,一天得刷四五次牙。躺床上,没睡着,大脑就会控制不住地飞快转动;都是事儿,都是事儿。一想起事来,就要抽烟。抽完烟又得刷牙。循环往复,直到睡着了为止。

经过一次次的洗练和冲刷,牙变得越发细薄,薄了一层又一层,裸露出内里来。但它从未忘却它的使命,只要一息尚存,就一天天有求必应地实现它的价值,既不声张,也不矫作。

什么是断,什么是舍,什么是离?

“到底是不是必须”——这是人生当中,必须面对、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我心中其实早已有了答案。

就像当年为高考前行的我;就像那个追求卓越人生的女孩;也恰恰是如今正走在无限接近于理想的路上的我,平常状态的外在表现。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寻求答案、超越自身局限,而越来越靠近本真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

在这过程中,我们误入歧途、遭遇痛苦、突破限制、认清真相、遗弃负累、获得真我,从而感受幸福。

正因为如此,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无例外,我们毫不特殊。



hi,我是简衎。

我们需要的文字,应该是一把能击破我们内心冰海的利斧。

关注我,看更多走进你内心的故事。

愿你在这里,无限接近于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澳洲   手印   英国   血肉   母校   美文   倒数   专注   内心   爸爸   理想   优秀   女孩   幸福   人生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