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正行正不用临时抱佛脚

有一天,卫国权臣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奥,古代指正屋的西南角,供奉家中正神的地方;灶,就是灶神灶王爷。奥神是正神,地位比灶神尊贵,但是灶神主管的是人间饮食的要务,事关生死的大事。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灶神虽然职位不高,但比奥神有实权,常言说“县官不如现管”,人们觉得与其讨好奥神,还不如讨好灶神来得实惠些。

人类之初,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有限,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对不可知的现象无法解释,就拟想出各种各样的神灵来。人们对神灵心存敬畏,献上祭品,以求得神灵的庇护。

《论语》|心正行正不用临时抱佛脚

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神灵的“神”性逐渐下降,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日趋世俗化,觉得多拜拜神无坏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进庙就磕头,见神就烧香”,希望能避祸得福。

大多数人拜神都带着功利性,想要子嗣的就拜送子观音;想高考得中的就去文庙拜孔子,还有文昌君;想发财的就拜财神,文财神是赵公元帅,武财神是关公关老爷……总之是想要得到什么就是拜相应的神,很功利的。

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是什么意思?王孙贾不单纯是向孔子请教这个问题,他的问话是有深意的。

《论语》|心正行正不用临时抱佛脚

孔子周游列国先到的就是卫国,他在寻求卫君采纳他政治主张的路子。王孙贾是卫国管军事的权臣,占有很多的政治资源。他向孔子问这话就是暗示自己在卫国掌有实权,想要见君王,先得过他这一关,他有办法帮助他走卫君的后门,孔子与其讨好国君,还不如先讨好讨好他。

王孙贾问的很隐晦,但孔子是何许人也,一听就懂。不过,他根本不接茬,他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到什么地方去祷告求情也是无用的。

《论语》|心正行正不用临时抱佛脚

“天”就是天理、常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铁面无私的,不会因为人讨好就偏向谁,投机取巧不得。如果做事违背了天理,必将招祸,想通过祈祷神灵来福避难,是不可能的,上天也帮不了。

有一次,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要为他祷告,孔子就问他,祷告病就会好吗?自己平常的行为已经相当于祷告了,要是管用,病就会好的,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论语》|心正行正不用临时抱佛脚

一切行为顺天理,堂堂正正,绝不会谄媚。谄媚就是虚伪,不是真心诚意,这就是获罪于天。孔子的话,字面上的意思得罪上天,祈祷没用,是说既不讨好奥神,也不讨好灶神,实际是回答王孙贾,自己行为不端,既不会巴结卫君,更不会巴结他,拒绝得了他,让他哑口无言。

孔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遵循天道仁义,做人做事都要坐得正,行得正,就不必去刻意讨好哪个人。平日不注重修身,做了坏事才想趋吉避凶,临时求神保佑,神也不会保佑的。

《论语》|心正行正不用临时抱佛脚

这也就告诉我们,无论在官场还是在职场,只要能力超群,一身正气,做事正派,站得正,行得直,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上级能看得见,就没有必要刻意去讨好上级。如果心存私念,对上级阿谀奉承,也许得逞于一时,但这样的人不会长久得逞。

常言说,“命里有的终须有,命中无有莫强求”,这不是唯心,而是要人们顺应天理仁义行事,就是不谄媚,命中该有的也会有;如果违背常理,不守规矩按规则办事,走歪门邪道,命中不有的,靠一时求媚也是求不到的。所以,为人处世要安分守己,始终坚持走正道,而不是遇事临时抱佛脚,投机取巧。

#头条品书团#

我读《论语》之《八佾篇》:

【原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到什么地方去祷告求情也是无用的”。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临时抱佛脚   正行   国君   论语   灶神   孔子   权臣   王孙   实权   投机取巧   仁义   天理   常理   神灵   财神   美文   上级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