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不能改变自我,怎么能改变命运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习改变命运,这句话听起来很励志,但不是每一个人学习都能改变命运。

有些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照样一事无成。不是书读的不多,而是死读书,读死书,他读的书没有发挥一点作用,读再多的书,与没有读书没什么两样。

《论语》|学习不能改变自我,怎么能改变命运

战国时期赵国赵奢自幼熟读兵书,与人谈起兵法来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让人十分佩服,都觉得他像他的父亲一样是军事专家。可是放到战场上去指挥军队就萌圈,率领40赵军却一败涂地,这就是成语“纸上谈兵”的由来。他倒是改变了他和很多的士兵的命运,不是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差。人们用“纸上谈兵”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要想让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且变得越来越好,首先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我,改变自己旧有的思维方式,改变原来的行为方式。

《论语》|学习不能改变自我,怎么能改变命运

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贤贤易色”,以贤德的人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使自己的精气神由内而外有所改变,这就是说学习最起码能改变我们的气质。

我们的容貌是遗传父母的,在30岁之前,我们父母的基因在我们长相上体现得更强大一些。而30岁以后,我们就会发现,个性特征逐渐显现,由后天的磨砺而逐渐变化。

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他可能长得不漂亮,但是他身上会透出一种儒雅之气,会显示出不同的气场,就是苏轼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气质会越来越强大。

女人不论什么年龄都喜欢漂亮,特别是演艺人员把美貌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天生丽质,自然规律也是难以抗拒,不可能青春永驻,难免人老珠黄,有些人就采取各种美容手段,不停地折腾自己的脸和身体,打眼一看,好像很年龄漂亮,除去滤镜,就是一个没有表情的“硅胶脸”。

《论语》|学习不能改变自我,怎么能改变命运

在网络上经常看到说某位女演员60多了,看上去多么多么的年轻,其实也就是一张“硅胶脸”,更要命的是为了刷存在感,经常出来装嫩卖萌。仔细想想,她们除了这刻意打造的漂亮皮囊之外,还有什么。

我们再看看杨绛先生,百岁文化老人,她虽然脸上有老年斑,没有那些明星亮丽,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优雅的老人,她身上透出的优雅气质是那些明星怎么装扮都装不来的。

被诗书浸润之后的气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不会因为妆容精致就多多增加,也不会因为不加修饰而大大减少,这种美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

这就是学习的力量,学习丰富了人的大脑,装点了人的气质,对人的改变是由内而外的,让你拥有智慧,身上不由自主地放射出一种光芒。

《论语》|学习不能改变自我,怎么能改变命运

学习培养气质,这只是学习的最基本功效,而学习的最大功效是致用。

人一出生就开始了学习,从最初的学说话、学走路,到后来的学做人、学做事,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学习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也知道学习,而有的人学习改变了命运,而有的人还是老样子,甚至变得很衰,这是为什么?就是不能学以致用。

真正把书读通的人,就有了智慧,处理问题是随手拈来,处理得非常妥当。有的人书读的不一定多,但是他善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且把所学的知识发挥到极致,产生了巨大的效用,从而改变的自己的命运。

而有些人,读很多的书,却一无是用。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读过书,却很迂腐,对着没有上过学的乡人也满口之乎者也,知道茴香豆有4种写法,不会营生又如何?一笔好字,替人抄书,却不走正道,偷人家东西,被人打死了。

读书读到这样的份上,这是读书人的悲哀。读书不是用来卖弄的知识,而是要改变自己。后世人常常把这些酸儒的过错归结到孔子的身上,其实孔子很冤的。

《论语》|学习不能改变自我,怎么能改变命运

孔子并没有教导人只学知识的,他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不亦说(悦)乎?”学是学习;习不是复习,而是演练,就是实践;时,不是时而,而是经常;说(悦)是喜悦,并且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学习是十分快乐的事,这快乐不是单纯地为学习而学习,而是要常常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孔子更注重学习的实用性,而把单纯地学知识放在了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在家里,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师长,言行谨慎,诚实可信,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众人,这样就越来越接近仁德。如果能够做到这些,还有多余的力量,再去学习书本知识。

《论语》|学习不能改变自我,怎么能改变命运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把《诗经》305篇背得滚瓜烂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从容应对;这样的人,背再多的诗,又有什么用呢?

学问的大小与知识的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而在于会不会用所学的知识,而在于社会实践中是否做到了位。为什么有的人是博士生毕业,而对现实问题束手无策,最终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并没有上过多少学,却能在社会上立足,关键就在于实践能力的,学以致用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根本。

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累积,把自己变成无字的图书馆,把大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而是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有所改变,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论语》|学习不能改变自我,怎么能改变命运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沉淀之后形成的,容易固化。当我们止步不前的时候,甚至出现倒退的时候,就说明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出了问题。

如果学习不能自己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会原有的问题不能解决,原来犯的错误还在继续,这样的学习也是无效的学习。不能改变自我,怎么能改变命运?

所以,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焉”,向那些有才有德的人学习,向他们看齐,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才有德的人;看到不好的,要进行反省,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这些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学习让自己时时处在改进之中,并且是越改越好,命运不改变都不可能,只会向更好的地方改变!

#头条品书团#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跑马场   仁德   论语   孔子   学以致用   纸上谈兵   诗书   美文   所学   气质   身上   年龄   命运   父母   自我   漂亮   模式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