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搞“圈子”和“小团体”?论弱者的抵抗与胜利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搞“圈子”和“小团体”?论弱者的抵抗与胜利

上一篇关系文为什么在中国总脱离不开“人情关系”?,主要是从关系搭建的角度,可以称作“强者的扩张”。

然而人类社会中强者只占一小部分,可以说凤毛麟角,大部分还是没有爪牙的弱者。

强者要生存,弱者也要生存,也要形成一个生态。

就像一个牧场,牧羊犬只有四五只,羊却有上千头。这上千头羊不能去跟牧羊犬抢肉吃,要生存下去,只能相互之间争夺草场。

然而,必要的时候,这上千头羊也可以联合起来杀掉牧羊犬。

弱者的“人情关系”,就是联合抱团,用这种方式达到自保、相互之间争夺资源、甚至反杀强者的目的。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搞“圈子”和“小团体”?论弱者的抵抗与胜利


一、弱者的抱团:自保、抵抗与反杀

1、弱者的自保:法不责众

中国有句古话叫“法不责众”,人多了,规则也就不起效了。

弱者的群众首先善于在抱团中获取安全感,只要随大流,大家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就不会有被揪出来问责的危险。

在群体中,人的责任意识最容易消弭,而这也原本是人类的本能私心之一。

在群体行为中,弱者可以不必非要承担什么责任、遵守什么规则,面目不辨的在混乱中打太平拳、趁机获取自己的私利就ok了。

混在人群中同手同脚、千人一面,就是弱者的自保。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搞“圈子”和“小团体”?论弱者的抵抗与胜利


2、弱者的抵抗:非暴力不合作

弱者可以用沉默的方式自保,也可以用沉默的方式抵抗。

领导说:“今年咱们要整顿单位风气,哪些哪些方面要进行什么什么改革”,老油条们应承:“是是是、好好好、对对对”,可一转头就都商量好了似的缩着袖子不出力。

让去做什么也表面做做,但实际上推诿扯皮,领导想发作,也抓不到什么把柄。

是啊,该开的会一个不落全都开了,该打的卡一个不落全都打了,该办的事、走的流程也都像模像样办了,可实际效果就是达不到。

你拿他们有办法吗?

领导只是单枪匹马,事情还要下属去做,下属不做,事情就推行不下去,或者变了味儿。

下属们不配合,但也不抵抗,领导很难抓到问责的把柄去惩罚他们。久而久之,领导就成了没有指挥权的空壳。

这就是弱者们的非暴力抵抗。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搞“圈子”和“小团体”?论弱者的抵抗与胜利


3、弱者的反杀

弱者的反杀主要有两方面:搞小团体排挤同类,反杀大boss。

·搞小团体

单位中特别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就是搞小团体。

有些人看上去干啥都不行,但是特别会搞人事,这些人帮领导搞人,也自己抱起团来搞人。

那些业务能力特别突出的、和他们有利益冲突的、或者气场不合的,都能被他们轻而易举地抱团排挤。

表面上大家都是老好人,脸上笑嘻嘻,但背后全是软绊子,你被埋进坑里了还不知道坑是谁挖的。

那些业务能力强、性格鲜明的新人,要么被排挤或者算计,顶缸背锅,成为枪打的那只出头鸟;要么在一次次软绊子中迅速成长,晋升为新一代老油条,加入抱团搞小团体的斗争。

一个地方的风气要想改变,太难了。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搞“圈子”和“小团体”?论弱者的抵抗与胜利

这里我想起老舍的讽刺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

丁主任为一位军阀管理农场,他平时陪军阀太太们打牌,故意输钱,纵容农场职工赌钱偷菜,自己也从中获取私利,获得了上下一致好评,如鱼得水。

然而,农场总是亏钱,军阀便请了一位高材生尤大兴来主持农场。尤大兴一上任就整修农场电力,大刀阔斧改革,很快农场气象焕然一新,然而却得罪了想谋私的农场职工们。

丁主任表面上配合尤大兴工作,暗中利用一个跳梁小丑似的人物挤兑走了尤大兴,又设计把小丑整进警察局,神不知鬼不觉,在所有人都对他的感恩戴德声中复职。

故事的结尾,农场破产了,丁主任又换了一位新东家,继续如鱼得水。

丁主任就是那种典型的看上去人畜无害、谁都说他好的老油条,然而这种人最假公济私,没有实际的业务能力,把心思都放在搞人和为自己谋私上。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搞“圈子”和“小团体”?论弱者的抵抗与胜利


·反杀大boss

反杀强者阶层,这部分就不展开多说了,看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农民运动,就能窥见一斑。

未开化的头脑、自私的人性、强壮的身体、庞大的数量,这几个因素结合起来太可怕了,如洪水猛兽势不可挡。

二、中国人喜欢抱团的社会历史因素

一言以蔽之:就是“弱”。

1、体弱而虑强

不可否认,以农耕为主的汉人,身体素质一贯不怎么强,几乎逢打必输。

身体武力孱弱,就会在头脑和技巧方面特别开发,不然真就活不下去了。于是,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形成了各种成熟的以弱胜强的理论。

比如“柔者长存”,以柔克刚,用避让的方式避免武力冲突,以达到长存的效果。

又比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正面去刚,用技巧取得胜利。中国的兵法和诡计数量之多、体系之完备,就是实际力量不够的一个侧面体现。

于是成就出了张仪这种,身无长物,而凭计谋和诡辩纵横列国之人。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搞“圈子”和“小团体”?论弱者的抵抗与胜利


2、温和的农耕群居方式

农耕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农耕民族性格的温和与稳定。

譬如周边游牧民族,日日割肉饮血,性格肯定比常年割植物的要残忍、果决,更具有攻击性。

同时,农耕民族以谷物蔬菜为主要饮食,吃青菜豆腐的肯定打不过天天喝奶吃肉的。

此外,农耕需要群居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结、依赖关系更强。

合作依赖关系,导致人们探求更和谐的共存关系,不能动不动就干翻了,于是矛盾的冲突与解决也变得内化而隐曲。

放牧的就不一样,一个人赶着一大群牲口出去,十天半月不见人影都没关系。遇上冲突来场较量角力,甚至火并掠夺一下,还能扩大个人资产,并不存在影响合作共存的顾虑。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搞“圈子”和“小团体”?论弱者的抵抗与胜利


3、文治国策与礼乐教化

农耕要求社会秩序稳定,因为劳动力必须被束缚在土地上,所以终其整个封建历史,推行的治国策略都是围绕有利于农耕展开的。

社会要稳定,那么人的性格就要温和内敛,要崇尚和平。

儒家礼乐文化,是通过思想教育与行为规训对人进行“驯化”,除去暴戾的动物天性,修养出温柔敦厚的人性。

同时,宋代以降,大力推行“崇文抑武”,在社会上抬高读书人的地位、贬低武夫的地位。“清雅”甚至“寡淡”成为社会的主流风尚。

都“清雅”都“寡淡”了,还有雄强的非分欲望么?

所以,封建统治者有意地“弱民”,加重了民族性格中的“弱”。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搞“圈子”和“小团体”?论弱者的抵抗与胜利


三、怎么办

往往写到这里都该有个怎么办。

那么怎么办呢?面对弱者的处境和抵抗该怎么办呢?

我也不知道,古今中外几千年都没讨论出个所以然。

但是有个意见是:是扩张的强者,还是抵抗的弱者,不是由我们自身选择、决定的。

很多鸡汤文都喜欢说,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奋斗,就能从弱者变成强者。

NONONO,Naive.弱变强,一种是小范围内的弱变强,也就是说你比其它弱者强了,但总体来看还是在弱者范畴内。一种是本来就是潜在的强者,就像丑小鸭能变天鹅,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灰姑娘能参加舞会,因为她本身就是贵族。

强与弱,是综合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比如基因,比如家族积淀,比如成长环境,比如各种契机,不是单凭一方面的努力就能改变的。

所以,不要和自己较劲,是什么,就按什么的规矩来。

狮子能活,兔子也能活,如果本身是兔子,非要逆天改命活成狮子那样,那就离毙命不远了。

强不是赢,弱也不是输,活到最后的才是胜利。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搞“圈子”和“小团体”?论弱者的抵抗与胜利

#社会# #社会百态# #职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小团体   弱者   法不责众   老油条   抱团   农耕   牧羊犬   军阀   美文   强者   农场   性格   圈子   领导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