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自我又是什么?

每当我向心中的自我问起人生,问起这个世界,问到自我的时候,我都想起《飞鸟集》中的一句短短的诗“思想掠过我的心上,如一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见它们鼓翼之声了”。于是我常常想,这阵阵回响于我心灵的余音是从何处传来,是想要倾诉些什么,又将传向何方?

有一个十分诱人的答案是,心灵的声音自我而来,随我而去。正如中文汉字的里的“自我”不同于英文里的“I”仅仅作为一个自我人称的指代(相当于于“I”),而表示来自我,从我出发的意思。

来自于我的“自我”可以是指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比如我们在发现自己心底有某个声音,在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样子,在了解自己的所做所为时,我们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子,在想什么,要做什么。这就是自我意识。

但是要说明自我意识不是某个幻觉,我们确实是在认识自己,有一个前提不能忽视,就是“我”存在与否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是在默认了“我”是一种可以被认识,可以被感知的实在的前提下,才能对自己有所认识的,否则我们认识的可能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某个幻象。比如我感觉我有一只手,但实际上它可能只是某个神经装置对我的刺激;或者更具体一点,我用VR设备看到的自己的身体,其实是VR设备给我显示的视觉信号罢了。只要把VR设备摘下来,我们就会发现事情根本不是这样。

这样来看,自我在休谟的怀疑论下,并不存在。因为要论证“自我”的存在,我们既无法给出经验上的根据(某个事实),也无法为其提供某种理性直觉(数理逻辑)。

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有二,要么从更广阔的背景下寻求“我”存在的保证,要么从更微观的角度认为是“我”由许多存在物组成的。打个比方,前者可能认为“自我”是宇宙的一部分,或是某个神的创造物,进而从这个更大存在中得到我们自己的存在,而我们的“自我意识”也就变成对自己处于某个宏大背景之中的这一状况的认识。而后者可能认为,”自我“就是我的感觉,经验组成的集合或者整体,没有一个唯一的“我”,有的只是我的无数个感觉和经验的存在,它们在一起组成了“我”而已,那么“自我意识”就成了对自己复杂感觉和经验的认识,比如记忆,或者刚刚做完某件事的体会。

总之,我们需要另一套实在论框架来确立“我”的存在,但是除了这些以外,我认为还需要意志。人先有自我意识,再确立自己的存在,然后成为意志的存在,最后凭借意志来确立“我”的存在。

论证:

人确立自己的存在,即是说人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某种一致性。(定义)

人是意志的存在,即是说人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保持某种一致性。(定义)

人作为意志的存在,那么人必须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找到某种一致性。(直觉)

人要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找到某种一致性,那么人必须确立自己存在。 (直觉)

人首先是确立自己的存在,然后才成为意志的存在。(小结论,3,4)

人要确立自己的存在,那么必须有自我意识。 (直觉)

人先有自我意识,再确立自己的存在,最后成为意志的存在。(小结论,5,6)

总结一下,抛开存在,意志这类故弄玄虚的词,我想强调的是人的自我不单单是一个追问是什么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深刻反省来问问自己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各种各样的词来描述别人和自己,但回过头来反思一下,那般模样的人真的就是自己吗?人当然不是像某个物件一样,说清楚它的形状和功能,它就定下来了,固定不变了。人有独立的人格,有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怎样一番成就的愿望,也正因如此人的自我不是被描述,被限定的东西,而是需要用自己的决心和意志力来把握和坚守的东西。而如何实现它呢?我认为意志力和反省自己的意识不可或缺。

感谢你看到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实在论   怀疑论   创造物   数理逻辑   自我   意志力   美文   直觉   意志   也就是说   结论   定义   声音   感觉   经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