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与生活

本来想用“点燃”“重拾”等词点缀一下,琢磨了好一会儿,觉得这样的一种隐喻实在是不高明,太烂俗了,说的好像热情和生活是一对厌倦了的老夫妻一般,要分床睡。

我是搞材料的,拿材料打个比方吧。哪怕是高熵合金都会消融于岁月,不消说是热情了。

敢武断地说,所有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是有热情。但遗憾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只有零星几个人能保持热情。

想效仿文人骚客伤春悲秋,除了灌几口酒,再无其他。

缅怀过往之事,追忆年轻的自己。依稀记得,那时的自己,眼睛如丁真一般透彻,内心随时能演绎几十卷热血少年漫。

如今看一切,风轻云淡。可还记得硬盘里的“老师”?

青葱岁月,白衣少年,在风雨中嬉笑;如今年长,西装革履,却要在太阳里生火取暖。

很多人可能高中毕业就死了,因为轻信了那句“到大学就好了,就舒服了”,能坚持到大学毕业的都不多,研究生....哼,“研究生不是学生”,热情也就愈发减少。

保持热情不易。它需要人的好奇心和固执心不断地作斗争,不是说简单的自律就能达到,更不可能是喝几碗“鸡汤”,看电视剧、综艺、谈个恋爱就能解决的。

对生活的热情,是在科学决定论、功利主义熏陶的社会中为浪漫寻找最后栖息地。

我想说,生活与热情是相辅相成,要热情就要生活,生活得好,热情才足。

这不是一篇什么寻找热情的方法论,没有办法看了我写了的,你马上就有热情。

我希望它像投入水中的石子,在你的心中泛起涟漪。希望对你有帮助~

01

就像《红豆》里唱得“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热情也是这样,回过头来的时候,它已经和你告别。

身边也有一些充满文艺气息的朋友。在印象里,他们除了学习之外都有自己的“热爱”。

有的十一岁就写了几卷小说,在年级里疯传。

有的在中学就能写得一手好散文,获国家大奖。

有的天生一副妙手,钢琴十级早早拿下。

十多年过去了,好像他们都没有活成曾经想要的样子。他们只是曾经充满热情,只是曾经有才华,只是曾经生活过,后来都“心死”了。


也不知道是怎么的,他们的才华开始浪费。接着就是精气神消散。然后,忽的一下,热情不见了。

有几个还变成了曾经自己唾弃的样子,市侩,油腻。岁月没有给这些人温柔,只有蹉跎。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讥讽的言论。有这样行为的人在二十左右的年纪也应该是有热情的,只不过现在麻木了,猪油蒙了心。

没错,让热情恒久真的太难了。

也许是运气好,我偶尔能猜中身边的人会变成什么样。乍见之灵气,许久后也泯然众人矣。

为此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

肌肉长久不使用就萎缩了,所以要运动来刺激一下肌肉,恢复弹性。热情也是如此,刻意练习才能焕发光彩。

我将介绍有关热情的“种子”,虽然有编号一二三四,但这只是行文逻辑,而不是执行顺序。

哪一块和你的直观感受有强烈联系,就先做哪个。或者说你喜欢哪个,哪个简单,你就试一试。

每一个模块,都可以执行,并且不需要按照顺序。不同的模块,执行时间不一样。比如“相信自己和美好的事物建立联系”和“性格韧性”,需要靠反复心理暗示,反复阅读这段文字,以及看我的其它公号文章和分享,但本质上付出时间很少;但是“筛选优质小环境”和“投入到人文艺术中”,却需要花时间,甚至耐心制定一些计划。其中每一块,我都会继续发展成更完善的文章。这些方法,一定要去察觉、思考,并且真正使用。



一、为美好事物留有余地

很多人会放大悲伤,认为自己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这我能理解。根据卡尼曼的前景理论,人感受痛苦的敏感度大约是感受幸福敏感度的三倍。

不过这还需要你再仔细想想。

如果把这种痛苦扩大,投射到外部世界,认为都不会好了,这是什么行为?

这是婴儿行为,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才会有这种因为我饿了,所以全世界都饿了的感觉。

所以热情种子第一条就是为美好留有余地。老人们经常说,天塌下来也有高个的顶着。

所以,别怕,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这样的一份余地是值得大家为之坚守,因为它是沙漠的甘泉,总能在你人生低谷时带来滋养。

有了地,不能让它空着,发扬一下中华民族爱种菜的精神,尝试为这地种上些什么。

不要去害怕,纠结,什么年纪大了,什么没时间这样借口永远在阻拦你的热情萌芽。

什么让你觉得有趣了,暂时的有趣也可以,就去尝试一下,要相信你的这块地肥力很大。

别灰心,刚开始总是艰难的,你需要不断地移入菜苗,给自己多点时间。

当见到让你眼前一亮的事物,尝试把加入到这块菜园子里。当看到一本好书,告诉自己:真好,我可以见到这么美妙的文字。当听到第三十九交响曲,告诉自己:欣赏莫扎特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我们经常“看看”这块地,里面的作物不用施肥,除草,只需要阳光和水就能成长。

而这阳光是你的意识,水需要你反复接触它。当你移入一些苗,又筛选了一些后,你不会有孤独自爱人的可怜与无奈。


二、建立“小世界”


小世界,这是社会学里的一个概念,在这样一个范围内你既可以获得足量的信息,又可以保持一定的独立。

不会像现代都市那么冷漠,也不会像熟人社会那样没有隐私。

这样的小世界平均需要六个朋友,现实里的网上的,供你在工作之外交流、玩耍。

尽量不要和同事成为朋友,不明白以后会说。


在这样一个小世界里,你能比较安逸的过活。大多数人是没办法以工作为中心的,这样一个小世界就是给你充电的。

很多人非常排斥社交,觉得社交好累,自封“社交恐惧”。这样的后果就是越来越独,越来越不会社交。

缺乏一个正确的人脉关系,足以埋没你的职业生涯。

躲起来一个人,一时半会看不出问题,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错过了太多机会。


如果把人看出一个系统,一个人独处是正反馈,但一个正反馈久了会使系统涣散,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入一个负反馈来平衡系统。小世界就是这么一个负反馈。

完全忽视小世界,妄自菲薄惧怕社交,是多数人去高薪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


我觉得这一条非常重要。在市场化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太弱了,而人又是需要稍强的纽带的,否则人就不为人了。

我特别重视这样的一个小世界。现实生活里,我一直保持着两三个好朋友的关系,哪怕常年不联系还是很铁。每年也会接触新人,筛选出一些觉得可以的,再将一些旧的、觉得不好的剔除。

请重视网络这条途径,关注两三个好的、正经的博主,会比只在冲浪娱乐有价值很多。


三、持续的精神养分


看到这段文字的人,我相信你们在物质享受方面真不差,奶茶可乐、川菜湘菜、海底捞火锅.....只有我想不到的吃的,没有你们没吃过的食物,拍拍小肚子还挺乐呵。

但在精神享受方面是缺失的。


一来是因为我们东亚国家对丛林法则非常认同,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二来是各类媒体的诱导,天天在强奸我们的精神。


精神享受来源于什么?来源于音乐、艺术、小说。

我说这样的话可能很多人会不高兴,觉得我在装杯,但事实是,现在的大部分音乐、艺术作品、小说只有商业价值,而没有精神价值,简而言之,缺少“美”。

真如本雅明所预言的那样,现代人的审美只有“震惊”。

而且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网上,对于“文艺青年”总有一股恶意。在功利主义支配下,所有人觉得文艺又来钱,要它干嘛?

当一个人说我听古典音乐,会去听歌剧、话剧,多少人在嘲讽“看不出来,你还挺高雅的”。

也许是我们在百年激进中失去了太多,把所有都压在了生产力上,忘记了头上到星空,造成了精神家园的缺失。

精神的养分来自于经典,古典音乐、诗歌、绘画、自然山川滋。它绝不可能来自互联网。

自媒体当道,他们出于利益,出于流量,出于转化,出于变现,在精神方面给我们造成极大的负担。

为获得阅读量而追热点,迎合受众,把情绪当作引爆剂,灌输扭曲的价值观。

人离不开精神享受,尤其是高级一些的,别因其困难,或者被阻拦而放弃,糟糕的精神享受会像D品一样危害你的健康。


四、多多实践


其实我们读书这么多年已经懂了很多道理,我们缺少的其实是去实践、去生活。

我们学的东西里就在强调实践,可我们却把这“实践”理论化,只会喊一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生活的体验,生活的实践必不可少。


大学参加一些社团、去实习。工作之余找一些兴趣爱好。不要沉迷于网络,这样只会越来越暴躁。

很多人说自己不会沟通,本质原因就是实践太少。学生突然参加工作,接受不了也是如此。

不要把实践当成一句口号,而是真的去做,人至践则无敌。


五、不让“庸俗”带着你思考


其实我想说到是不要让媒体带着你思考。不过,我觉得庸俗这个词现在媒体几乎的等价的。

当你热衷于通过各种娱乐媒体来获得什么人生感悟了,你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思想的独立性。

人是会被环境塑造的。

我相信大家也听说过娱乐至死,当你被各种狗血剧情、谁结婚了谁又离婚了、哪个人又出轨了哪个又当小三了这样的东西围绕的时候的,整个都处于割裂的转态,与你的真实生活割裂。这些人让你的生活更好了吗?只会让你感觉更糟吧。

我相信很多人有这样感受,当看完一部电视剧,无论美剧英剧还是垃圾国产剧,精神上都是空虚的。这种情况还包括看动漫。

成年人应该拒绝“双份”,没有那种让你即爽又能给你带来巨大意义的东西,要是这样吸D的各个都是哲人了。


六、去掉一些“科学”


在你寻求有关于热情这样的精神、心理上的满足时,尝试不要强求科学。

人不是只有科学,只有的理性的,还有情感。我不觉得科学能解决目前我们遇到的精神上的匮乏,起码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少五十年。

关于自我的永恒探索是浪漫主义,费希特如是说。

用浪漫来代替科学,再次寻找“美”。而美是与自己的生活的勾连。

笛卡尔式的心物二元论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太大,忘记我思故我在,拾起“我情绪故我在”,用浪漫作为钥匙打开你心灵的柩锁。

以上说的一切还只是刚开始,是不太成熟,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条完善。

热情与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笛卡尔   负反馈   热情   功利主义   留有余地   敏感度   美文   社交   文艺   精神   时间   科学   媒体   社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