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怎么构成的?来看看哲学家柏拉图的想法和问题所在

世界是怎么构成的?来看看哲学家柏拉图的想法和问题所在

这是单华伟的第三百五十一篇原创文章


理念


这篇文章继续讲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知道,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根本在于理念,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比如所有的桌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桌子的理念,所有椅子都有一个椅子的理念。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们主要是在探究他的积极意义,但正如很多人感觉到的,这个理念论的确是有些“扯”,甚至有很多地方是说不通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地分析他依次在那些地方太扯,太说不通,一一地弄清楚,借此完成一次智力和思维的冒险与训练。


实际上,柏拉图自己都意识到自己的理念论有很多问题,首先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对理念论大加反思的,就是他自己。


柏拉图对理念论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巴门尼德》篇前半部分,在这篇重要著作中,柏拉图以巴门尼德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打着批判“少年苏格拉底”的旗号,以分有说为批判对象反思了自己早期和中期的一些基本论点。


他进行了如下反思:


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理念论的核心,是认为每种事物都有一种理念,但是,对于树木、火这样的自然物体到底有没有理念,柏拉图却显得很犹豫。


此外,对于污泥、排泄物这些东西,他更是直接否定有理念存在。


而这样一来,他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理念对应”便显然不能成立。


第二,关于理念的被分有的问题,柏拉图曾经谈到,世间的各种事物都是因为分有理念而存在,但到底是怎样分有,他一直没有谈过


在这里,他提出了两种分有的方式,一种是整体的分有,一种是部分的分有。


但我们能够发现,这两种方式其实都有问题,首先来看第一种,我们知道,理念之所以能够成为理念,能够成为世间物体的根本,就是因为它是唯一的,完整的。


然而现在,它却要被许多个同名的具体事物整个分有,也就是说,一个理念要同时整个的存在于许多个事物中,这显然是和它唯一的特性矛盾的。


接着看第二种,如果是部分地分有,那当一个理念的一部分进入了一个具体的事物,它自己就不是完整的了,从分有完第一个事物开始,它实际上就已经不再是那个完善的理念,没有这样的功能了,这有又有一个矛盾。


不仅如此,当涉及“大于”、“小于”、“等于”这个概念时,理念论还会显得更加荒谬,比如一个部分地分有“大于”这个理念的具体的大于,那这个时候,这个大于实际上是“小于”这个大于的……


反思


第三,关于理念被摹仿的问题。由于分有的说法显得很自相矛盾,柏拉图便采取了另一套说法,说是万事万物“摹仿”而不是“分有”理念。


但是,如果一个事物是摹仿理念而来,那就说明它们之间是有共性的,而这种共性,也只能通过两者之间一个共同的理念来保证。


以此类推,保证事物和理念之间共同性的第二个理念,与之前那个理念和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又需要第三个理念保证……最终永远也没有止境。


显然,模仿的说法并不比分有高明多少,它也存在很多不足。


第四,由于沟通理念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事物的世界困难重重,所以柏拉图发现,这会推出一系列骇人听闻的结论。


首先,美和善这样的理念本身,便完全不能被我们认知,由此,它们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进一步的,作为掌握所有知识的神,由于其知识,也就是理念不能涉及到人类的世界,他便同人类断绝了所有关系,其作为造物主,作为人类的“主”的意义也失去了。


而对于这样的结论,柏拉图显然是不能接受了,所以他要么放弃对理念和事物世界独立存在的观点,要么尝试做修正。


而他所做的努力,我们会在下篇文章讲到。


(全文完)

--------------------

我是单华伟,一个看书和写作的人,如果觉得文章有启发,记得点个赞吧,感谢你的阅读。

如果你对我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感兴趣,欢迎到亚马逊kindle图书上阅读我的新书《成长:如何深度思考与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柏拉图   苏格拉底   亚马逊   共同性   世界   共性   哲学家   美文   各式各样   物体   椅子   事物   说法   想法   理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