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人,就是非此即彼,走极端的人吗?其实不一定

自杀的人,就是非此即彼,走极端的人吗?其实不一定

这是单华伟的第三百六十篇原创文章


心理


自杀者的心理到底是如何的?一般来说,我们都会认为他们比较极端,是个总爱“非此即彼”的人。


要么,就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如果人生中有太多的悲痛,那就与其不活了——这大概是他们的心态。


不过,也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下这个问题,不要试图通过这种简单化的推论把思考的路子堵死。


既然说到“非此即彼”这个词,那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哲学家祁克果(旧译克尔凯郭尔)的那本同名的《非此即彼》。


你可能会想:什么?一个哲学家居然用非此即彼这么极端的词语做书名?而且还这么出名,被世人记住了,怎么可能?


实际上,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描述的是我们的人生遭遇:你怎样选择,就决定了你有怎样的人生,而无论你怎么选,你只能选一种,选一个。


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更深一步了解祁克果的思想,他曾经有一个著名的“人生三境界论”,这三个境界分别是:审美的、伦理的、“宗教”的。


过审美人生的人,活在感觉和冲动当中 ,生活的特征是快乐和无聊,曲终人散,最终,内心还是空虚;


过伦理人生的人,有善恶是非观念,有责任和意识,但他最终不过还是一个普通的“好人”,最终也会陷入意义的荒芜,陷入到绝望;


而过“宗教”人生的人:具有一种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所以这里的宗教两个字都打了引号),获得归属感,尽管这种归属感在理性看来也是虚无,但终究是建构了一个系统的意义。


祁克果明确地说:这三个境界,并没有递进的关系,但是,却有高低之分。


不过,但是又但是,祁克果又说,他不在这三种境界之间区分好坏,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这,便是“非此即彼”的含义所在,不是说简单的二元抉择,并且必有一个正确,一个错误;


而是说,或此或彼,你总要选择一个,不做是非判断,并且,当你选择了之后,你便要去承受,去生活你的生活便是。


选择


在祁克果自己的生活中,这一点便是到底要不要和一个名叫雷吉纳的姑娘结婚,在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的世界中,这一个问题便是生存还是死亡。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只能做选择——非此即彼,你必须选一个,即使是逃避,便是萨特口中的“选择了不选择”,也做出了选择。


所以,对于我那位选择了自杀的至亲,我在慢慢学会去尊重他的选择。


是的,自杀无论如何,都是懦弱,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再说“你应该坚强”,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实际上,难道这个世界上有任何人有资格要教别人“坚强”起来吗?人生,必须是坚强、成功的吗?现在社会追求成功的精神疾病,我在之前的很多文章里都谈到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至于你要如何评价自杀的人,没有人能够阻止的,我不是在说大家都应该像我这样思考,我在这里表达得很清楚了:我写这些,是希望为失去至亲的人提供一种思考思路,帮助自己走出去,这种思路,只在这个场景中适用。


所以说,我不是在说原谅自杀,甚至“支持”自杀,这一点还请一定知晓。


下一篇文章,是我的这整个自杀论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文章,我将会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总结。


我无意吊大家的胃口,只是一篇近万字的文章恐怕会把很多人直接劝退,对这位至亲的自杀事件的一系列反思,我已经写完了,由于太长,现在拆成了很多篇一次性发出来了。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在我的主页找这些文章来看,都是连着发的,挨着看就行。


我希望借这一系列文章,唤醒一些灵魂,引起一些家长和老师的注意,挽救一些生命。


致上。


(全文完)

--------------------

我是单华伟,一个看书和写作的人,如果觉得文章有启发,记得点个赞吧,感谢你的阅读。

如果你对我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感兴趣,欢迎到亚马逊kindle图书上阅读我的新书《成长:如何深度思考与学习》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非此即彼   克尔   萨特   走极端   这一点   至亲   归属感   哲学家   美文   伦理   坚强   境界   宗教   意义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