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做的鞋

大概在我14岁以前,都穿的都是我妈做的布鞋。不仅是我,我们全家,爸爸、哥哥、姐姐、包括妈妈自己都穿我妈亲手做的布鞋。夏天,已有塑料凉鞋。我爸是穿草鞋。一个夏天,一双凉鞋,我是不够的。我姐够。为了不多买一双凉鞋,我就尽量光脚。所以,我的脚板上就有厚厚的茧子,没想到的是,这茧子居然永不消失。现在我脚上也还有厚茧。就凭这双脚茧,我永远不敢去冒充富贵人家出生。我妈是成都犀浦镇人,很漂亮。她有一手好手艺,这好手艺就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蜀绣。她应该是川西的最后一批绣女。但在成都和平解放前后,绣女已无法维持生计。她嫁给了大她14岁的在成都一家小染房做坊主的我爸。我妈因手巧,不仅包做了我们全家的鞋,还包括全家一年冬夏两季的各一套衣裤。想想,那是啥量级的劳动?因我妈的手艺及勤劳,所有邻居的男男女女都夸我妈,同时对我父亲背地里表示羡慕。

这鞋的制作过程,我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步,就是先买农民进城卖的竹笋壳,将笋壳夹在鞋底中间,用于防水、防湿。竹笋壳很便宜,也就1分钱一张。第二步,就是用碎烂布打鞋底,大约10层,一层一层展开铺在浆糊上,这浆糊是烂了的、剩下的不能吃的面粉熬熟而成,比较稀溏,用棕毛刷,刷一层浆糊,铺一层碎布。这个过程,我们兄弟姐妹就是直接的参与者。铺好后就放在太阳下晒,一直晒得发硬。第三步,在如席一盘大小的10层布上画样,画样就是用每个人的旧鞋。当然,考虑到孩子每年都在长大,画样时就要适当放长一点。有时也有失误,如果哪个孩子次年疯长,预留不足。那鞋的前端就会被冲破,继而露出脚趾头来。第四步,就是纳鞋底。这10来层的布,中间还夹一层笋壳,针是穿不透的。那时有两件配套工具。一件是专门纳鞋底的带把的粗针,另一件是吕铁制的“顶针”,戴在中指上,可在发力时保护手指。可想用力之大。这一双鞋底,密密麻麻几百针,针线越密,鞋越牢。因人而异,妈妈为我爸做鞋,鞋底就很密,而我们几个孩子一年一换的鞋,就纳得稀疏一些。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步:上鞋帮。鞋帮,在纳鞋底的同时,就准备好了。做鞋帮,得有个木制的鞋托。一年一长的我们的脚,原旧鞋托就不准确。我妈就用报纸裹在鞋托上,或一边做,一边让我们亲自用脚来试。我妈一边试,一边埋怨:这脚长得太快了!

本文不厌其琐细,一是怀念母亲,二是让读者知道我辈的童年、少年时代最真实的状况。或可为“非遗”提供素材,看能否传将此手工制鞋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厚茧   染房   棕毛   蜀绣   鞋帮   茧子   浆糊   竹笋   成都   鞋底   凉鞋   手艺   布鞋   美文   全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