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


延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

前言:一直以来我们的教科书都在学习西方的美学,美学的学科好像从西方传播过来的一样,其实不然,咱们也有古典文艺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以人文本,以自然为基础,从和谐衍生,讲究“通”“融”。通一切事物,融一切美好。

美学跟鉴赏能力分不开,美是看清本质,由心而来。与之西方美学比较,美的观念不同,价值体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底蕴差异悬殊,根本是两个世界的美学。(个人观点)

延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


古典美学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学好古典美学,首先从认识开始,领悟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

古典哲学是美学的基础。美学理念从“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古代哲学观出发,古典哲学认为世间万物由阴、阳、中和三种形态组合,这种思想是守住中庸,扬弃分化,与西方一分为二矛盾两端的对立、斗争来体现美的内涵的哲学观不同。我们认为“中庸”、“中和”才是真实的、人性的、理性的、永恒的、自然的、符合美的意识。

万事万物脱离不了自然,美也一样。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上。中国的天人合一,一分为三的哲学观,不认为对立两极推动事物的发展,而认为“中和”这第三种形态衍生出来的空间是孕育万物的必要载体。

以“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为指导,古典文艺美学一直紧守和沿用“中和”美学理念,无论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准则,艺术自身的虚与实、形式与内容,都始终按照这种“不满不溢”的中和原则来确立,这是对万事万物的正确认知。

因为中和,所以贯通,古典美学认为各门艺术都是相关联的存在着。诗歌的韵律美的形式与音乐相生相惜。同时诗歌与绘画融会贯通,古代文人的创作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与书法相联系,字画联为一体,国画线条艺术也与书法艺术相关;同样,诗也与舞蹈、戏剧、雕塑、建筑等都相关联,这些艺术部类,与自身以外的其它艺术部类紧密相连,古典审美趣味其实也是人生态度,古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关联而不是对立的,甚至中医也与美学相通,中医讲究阴阳和谐,是以人文本,万物运化,与古典美学的和谐美是一致的。

延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


古典美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强烈的传统历史人文责任感,同样中国古典美学也不例外。古典文化几乎都是经验性的积累,它们是百科全书式的,不是西方的所谓“规则、规律”式的科学的抽象演绎,我们是“历史经验的理性沉淀”、“实践的理性积累”,是对古人圣贤经典的“经学”学术文化传播。

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这种历史主义意识支配下,保存、继承古人,圣贤经典文化并发展和创新。中国审美文化的辉煌成就如魏晋的书法和美学理论,唐宋的诗文,明清的小说、戏剧等都是代代传承共进的。

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是中华审美文化的特质美,这是中国文化与其他国文化不同之处,想要了解中国的审美文化,就必先了解中国的历史,几乎每一个审美文化作品都有悠久历史的呈现和演化,都融入了许多的历史内涵。

延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

佛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文化受到两次外来思想的浸染和冲击,佛教和马克思主义。佛教和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两种文化特质,——信仰与思辩。

这两个外来思想入主中国,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都构成了巨大的影响,并深深地融于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信仰和思辨,是科学与信仰相结合,是对规律的认识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流入中国,对古典文艺美学影响力颇大,从此,中国接受了西方的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矛盾、对立、统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黑格尔的辩证哲学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辨性、科学性、物质性、斗争性、发展性,是中华文化所不具有的,中国文化接受了它们,就意味中华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接洽。

先民不像西方那样顶礼膜拜外在神力。在佛教引进之前,中国是一个无神论国度。从没有把外在神力作为主宰自己命运的力量。但在魏晋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当时社会处于极度动荡和苦难之中,佛教的介入正好有了合适的土壤,人民都从佛学里求安心。它渐渐地被国人所接受,东晋末年梁元帝曾将之定为国教。

受佛教思想的影响。魏晋时期的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理论家,创造了独特的、偏于精神的、稍稍偏离正宗理性主义思想轨道的审美文化理论,这便是传神说、神思说、气韵说、意象说以及妙、味、趣等等。

佛教还给中国艺术带来深刻地影响。佛教文化,融入到中国的雕刻、绘画等审美文化艺术的空间,一批演讲佛教教义的作品应时而出。从此佛教的感性主义构成了中国审美文化的一部分特质。

延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


古典文化的理性与非理性

中国文化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哲学、伦理、社会、政治的价值理念文化,一类是审美的艺术性文化,在中国的价值理念文化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历史人文的、理性主义的、儒家的伦理道德价值学说,始终占据主流,而在审美文化中,却一直是由非理性的文化主宰。这两种文化正好构成了一种互补。

在先秦时期,便有南北文化的差异,而屈原为代表的南方文化,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文化的主流。屈骚文化脱胎于楚国的非理性的原始神话文化,它与北方的正宗的理性文化形成对比和互补。

汉代曾经有过一个极短的时期,两种文化达成了一致,但是这种一致性很快就被佛教的非理性主义理念所干扰,魏晋之后这种理论一直在审美文化中延续,它指导着中国审美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尽管到后期被现实政权及理性主义、历史人文观的主流思想理念所整合,但这种非理性主义始终充溢于中国的审美文化之中。


延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


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中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古老国度。中华民族的长久绵延,文化的包容精神这一点是功不可没的。它具有宽广的胸襟,能够允许其他的价值观、审美文化的存在,它用自己的包容精神进行同化,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古典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脉,揉合佛教和道教等多种思想,这似乎又是“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包容精神。

中国文化也是一种包容文化,这种包容性,除了对佛教外来思想和信仰的非排斥的吸纳之外,也有两次对外来少数民族(蒙古族和满族)这些异族的接收,包容才可以吸收,吸收才可以糅合,并以智慧和判断力,去其糟粕。用多样而有主导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整合。

中华文化并没有让外来文化的异质性,取代吞没自己文化的内核,也从没有拒斥任何异族的文化。中华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包容更添多姿多彩的禀质。包容精神时时处处都渗透在中国审美文化理论及审美文化创作上。例如:在中国明清小说里就体现了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及艺术多样化。

延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


结语:人类社会在进步,是科技上的进步。审美趣味与之古人比较显的粗糙。古代的建筑、诗词、服饰等,美益求美,美轮美奂。例如:二十四诗品能品出二十四种诗韵,因为古人注重内心的修为。现代人的精神,品味,鉴赏,审美,退化了。

更好的了解,更好的提升自己,延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肩负起美好责任。

中国古典美学,温润大气。如华夏文明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如神州大地盖世无双深长隽永。如万里百川山河壮丽幽婉无穷 。

延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美学   佛教   魏晋   马克思主义   美文   中国   万物   文艺   理性   古典   理念   哲学   思想   精神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