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备三种相对因素


《语言相对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备三种相对因素

古今中外诸多书籍,以及当下网络都充斥着各种语言论调,不乏一眼便知消极失道者。然真理歪理仿佛皆似有理,而何是真理哪是歪理?又当如何辨别,细思来似有所悟,记之,作《语言相对论》。

语言是生物意识的高级外化形式,包括声音,表情,动作等等。成熟的语言系统有利于表达自我意识而促进个体间的相互交流。

文字是语言形式由不可保存的流离状态转化为可以保存、传递的固化状态的一种呈现模式。另有图像、音画等等。

文字的出现使得文明有史可查。文明是社会群体逐渐远离野蛮状态的发展形式的集合表象。广义上一个有文化的集体比一个没有文化的集体文明。狭义上一个没有文化而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的人比一个有文化而行为举止粗鄙猥琐的人文明。

文明是一种进步状态。鉴于社会是沿着由野蛮向文明的趋势发展,必然人类的语言和思想亦是如此。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人的文化高,语言却不一定文明,一些人的知识好,思想却不一定文明。

那么何为文明,为何不文明?此处,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有悖于社会发展趋势的事物都是不文明的。当该如何辨别?且慢慢道来。

宇宙分阴阳(此消彼长),万物有本末(主次分明),诸事存利弊(善恶相背),固有可为可不为者。阴阳合和本无对错,而人生天地间,宛如草木,良木宜兴业,毒草宜亡人。唯善辨者而长治也。

众所周知,是说万事万物皆有相对关系,相生相克。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必定有一个相对的事物与之共存,相互消耗,相互吸引。譬如,有男人则有女人,否则只有男人,女人不会存在于世。或者只有女人,男人亦然。再如,有白天便有黑夜。更如,有上自有下,有冷便有热,有强也有弱。

而语言亦是如此。不言而喻,语言有消极与积极之分。姑且认为消极的语言是有悖于社会发展趋势的,所以当以避之。基此,我们便谈谈何以积极。在此,接受一切不同声音,共同学习,以求完善。只为找到一种可以辨别语言思想积极与否的简单方式。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觉得写个文章只是为了搞清语言的相对关系,未免有些幼稚,仿佛多此一举。那么在此我不得不说,年少时自认为万事万物都该黑白分明。而随着阅历的增长慢慢觉得很多的事并没有是非可言。然时过境迁,却发现原来所有事都有善恶之分。


《语言相对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备三种相对因素

何以如此,那请继续。

根据道学,可以把事物分为两大类,阴或阳,阴阳相对,此消彼长,是谓平等关系。那么何为阴?何为阳呢?

(一)暗为阴,明为阳。

(二)下为阴,上为阳。

(三)柔为阴,刚为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语言相对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备三种相对因素

根据儒学,也可把事物分为两大类,本与末,形同主次,意象分明,是谓同根关系。

(一)主为本,次为末。

(二)仁为本,法为末。

(三)始为本,终为末。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


《语言相对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备三种相对因素

根据佛学,还可把事物分为两大类,善和恶,善恶既分,是非自明,是谓相背关系。那么何为善恶呢?

(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即顺应自然为善,违背自然为恶。

(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即合乎常理为善,否则为恶。

(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真我感觉好为善,反之为恶。当然此处的真我要有不可僭越红线的本真之心。而这根红线可以参考上面的顺益、顺理。

综上,任何一种事物(包括语言文字)都具备以上三种相对因素,即阴阳、本末、善恶。那么这三者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阴阳平等,没有善恶本末之分。

本末同根,没有阴阳善恶之分。

善恶对立,没有阴阳本末之分。

而把这三种关系综合起来又可以细分出八种基本形态。再把阴、阳、本、末、善、恶这六个字归类一下,阳、本、善,列为乾性。阴、末、恶,列为坤性。如下表所示。


《语言相对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备三种相对因素

一,阴本善—坤乾乾

二,阴本恶—坤乾坤

三,阴末善—坤坤乾

四,阴末恶—坤坤坤

五,阳本善—乾乾乾

六,阳本恶—乾乾坤

七,阳末善—乾坤乾

八,阳末恶—乾坤坤

这八种形态已经非常明了,“坤”性形式(含两个坤及以上的)四个,“乾”性形式(含两个乾及以上的)四个。至此,我们暂且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些语言受众面广,而有些明明也很有道理却不怎么受众?

例如,当我很在乎读者能不能理解我的语言之时,便使我想到了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当然,他的意思是太过于关注他人的眼光,太关心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就等于无时无刻都在忍受着众目睽睽的火烤,宛在地狱。然而,却有人理解为语言上的他人都是地狱。显然这是一个个体与群体形态的理解错误。他人,在此处不是以个体出现的,而是除自己以外的全体人,具有个人与集体的相对性,并非除自己以外特定的每一个个人。

“他人即地狱”。

很显然,结点是地狱,地狱在下,是谓阴。在这句话里有个人与他人之见,显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对于他人而言是少数,而集体为本,个人为末。这句话是为个人服务的,不言而喻,形意为末。这句话本意并不恶,算是中性句义,暂定有一个乾性形态,综合为“坤坤乾”形态,只因其占了阴与末,两个坤性形态,所以会给人不善的第一感觉。固然这句话能够用到的时候也不多,基本都是带有消极心态时才会想起。

现在再说说为什么这句话不能理解为他人都是地狱。因为如果他人都是地狱,则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是孤立的,而现实中人是不可以孤立存在的。这也是太过自我的人不易生存的原因所在。根据语言相对论,如果人人都是地狱,则这句话是为“坤坤坤”形态,纯坤性语句,是完全消极的,是不符合哲理的本质取向的,因为哲理的本意是向乾的。人文的哲理是向着进步的方向探索的。如果人人都是地狱,则哲理没有人文价值。完全消极的道理与人类的发展轨迹背道而驰,哲学并不提倡。而且根据相对论可以看出,“坤坤坤”形态的语句对应的是“乾乾乾”的语句,那么“人人都是地狱”对应的是“人人都是天堂”,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世间万物善恶共存,不可能全阴,也不可能全阳。所以结论不言而喻。这也解释了前面的猜想,大众更喜欢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道理。

那么为何有人会有“他人都是地狱”的想法呢?是因为那一刻他的思维片段是消极的。而与之相对的是积极。消极与积极是同时存在的,属于此消彼长的阴阳关系。所以远离消极的自然会得到更多积极的。

记得网络上曾流行一句话“我爱你,可以与你没关系。”乍一听似乎很玄妙,也很有道理。但不得不说这是消极的。就这句话的内涵而言,是表达爱的,属于乾性。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属于坤性。爱而没关系也是坤性。综合“乾坤坤”,偏重于坤性语句。所以也是消极的,自然是不受众的。或者是不符合文明发展趋势的。即便一时兴起,也算不上主流,很快便会被积极健康的思想淹没。

愿能举一反三,乾性的积极、文明,而坤性的反之。远消极而近积极者文明,反之野蛮。

不过,根据二元论,天地分于混沌,是谓阴生阳,而共生。故一切乾性之物生于坤性,所以历经风雨者而更阳光,是说光明源于黑暗。

故出淤泥而不染,识万恶而不从者,是谓上人。至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则蛮荒远矣。

不学无术,妄自菲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语言相对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备三种相对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相对论   事物   语言   本末   善恶   乾坤   美文   哲理   阴阳   消极   语句   万物   形态   地狱   形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