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说字》一个注定有故事的字。


古有蚍蜉撼树,今有蚍蜉说字。

《蚍蜉说字》一个注定有故事的字。


今天我们说一个有故事的字,一个注定要有故事的字。这个字虽然并不常用,然而在哲学史上绝对算是一个耀眼的存在,也颇受争议。因为这个字曾出现在《道德经》里一句非常有名的哲学名句——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弗争。

就是这个“弗”字。它的争议在于“弗”是否可以解释为“不”,是否通“不”。历来有很多大家支持通“不”,“弗争”意同“不争”。这也使很多人只知道“水利万物而不争”,却忽略了原句“水利万物而弗争”。那么,当我们简单地理解为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时候是不是错过了什么呢?我想这值得探讨一下。溯本归元,想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国学的奥妙之处。

《蚍蜉说字》一个注定有故事的字。


弗(拼音:fú),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矫正,后常用义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百度百科)。

“弗”字属于“不”字的同源字。然而它真的可以像“不”字一样用作否定之意吗?

我认为,如果只是粗略地解释为“不”未免有些浅薄,想必每一个字都具备其它字不可替代的独有意义。

弗,《说文解字》解之为矫。这是它的本义。而《公羊传》曰:“弗,不之深也。”意思大概是说“弗”字是更有深度的“不”字。当然这个深是个什么深,似乎不好理解。是比“不”更加不吗?还是另一种意义的“不”呢?我认为后者更接近真相。

通常,看到“弗”字一般我们都会很容易想到“佛”字。不过这两者确实很有渊源。

佛,弗人也。可以粗略地理解为不是人。佛的下一级是僧。僧,曾人也。可以理解为曾是人。从佛学的角度来说,僧的下一级是人。人,从众也。可以理解为众中之人,也就是普通大众,我等俗人。僧曾是人,而佛曾是僧,所以佛更远的曾经也是人。于是我们可以想象,成佛有一个从人到不是人的过程。我们暂且不管它到底是怎么成佛的,但可以肯定有这么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弗”字的意义所在,所谓的“不之深也”。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过程理解为是形成“不”的因。因为有了所谓的“弗”这个过程,然后才可以谓之“不”。可以这么说,“弗”是事件,“不”是现象,所以它们同根。这让我想到了我的《语言相对论》,两个同根相生的字可以理解为有一定的本末关系,在同一事件里既不矛盾,也不相同。“弗”是本,“不”是末。

《蚍蜉说字》一个注定有故事的字。


基此,我们说说从“弗”到“不”我们曾经是不是错过了什么?

第一次深刻接触这个字是老子的《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弗争”。今人多作“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把“弗”字近似暴力的改作“不”字。水利万物而不争,真的不争吗?细思来似乎有些说不通。水往低处流,遇高而下,遇洼而平。这仿佛是我们能看到的水的基本特征。似乎是不争。

然而,结合前面所说的由人到佛的过程,这个简单的“不争”是否值得推敲推敲呢?“弗争”是不是也有一个从“争”到不争的过程呢?

水确实是遇高而下。但是,从高山到江河,由江河到湖海,水真的不争吗?滴水石穿,它带走了泥沙碎石,制造了山洪爆发。才最终流向低处——湖泊也或者大海。遇高而下时它狂浪不羁,遇洼而平时它横冲直闯。这是不争吗?

鬼知道它想不想往下流,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高处挖个坑它就会留下来,在低处挖个更低的坑它就会溜下来。所以谁又知道“留”或“溜”是不是它的本意呢?

《蚍蜉说字》一个注定有故事的字。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水的“不争”是因为经历了一个“争”的过程呢?

假如是,那有两种可能,人性化的理解一是“悟”,二是“无”。“悟”是顿悟,想通了,看淡了,不争了。“无”是无奈,疲惫了,累坏了,不争了。

毋庸置疑,老子的《道德经》是给人看的,道理也是教人听的。既然如此,这“水”也就涵盖了人的意志,教人不争。然而他老人家的原话是“水利万物而弗争”,不是“不争”。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像水一样,太累了就别争了,翻不过的山就绕过去,爬不出的坑就躺着呗。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不好吗?悠然自得,成全一切不也是一种美吗?

当然我还有另一种解释,不是不争,而是去争吧!实在争不到了再不争。像水一样,实在流不动了就在那里妆点风景也挺好,同样也是一种成全。

总之,一定要像水一样。不管是顿悟还是无奈,随遇而安就是大好。

《蚍蜉说字》一个注定有故事的字。


假如我的理解有误,在此,请允许我姑且用小人之心度一下老子的君子之腹,偏颇地认为他的“弗争”不是“不争”这么简单,而是一种高级经验,是指一切都有一个过程,时机到了,悟透了,自然就不争了,不争自然是利万物的。当然,如果悟不透,争到了也是极好的。因为上善若水,即便大水也会淹没良田,但是却会带来另一种生机。看世间,哪一将终成不是万骨枯?哪一人得道不是鸡犬升天?

所以,若能顺应天道,争也是善。

说了这么多,最后再说说“弗”与“不”的本质不同。根据《说文解字》,弗,矫也。何为矫?妄而矫,不正而矫。显然“妄”与“不正”都是略为贬义的字词,如是,矫正贬义的不就是褒义了么!所以,“弗”这个“不”是含有褒义的不。

古时弓驰而矫正。古人将松弛的弓背向相缚矫之,谓之“弗”,可见“弗”是个形意字。同样可以看到,“弗”是一个反向发展的事件,是一个过程,更像是名词。

而“不”字是否定之意,也是形意字。《说文解字》,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飞在天空不下来的鸟,捉不住,得不到,没办法,对于想要得到它的人来说意同不存在,所以,“不”字是否定现实的。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说下这两个字的区别。比如“不喜欢”这个词,不喜欢那就是不喜欢,可以理解为本来就不喜欢。如果写作“弗喜欢”,却只能理解为喜欢过,因为经历了什么而不喜欢了,而反向发展了。当然,这个“不喜欢”并非是贬义的不喜欢,而是近乎“悟道”之后的不喜欢,是正确的、向着有利自然之道的方向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利他性,而利万物也。

这就像佛,很远的曾经是人,只是早已不是了。虽然不是人,但也不是魔,而是向着魔的反向发展的。然后根据“弗”含有褒义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理解为“弗”是好的,是有道的。比如佛虽不是人,却是上上人。如此推论,也可以得出“弗争”是争的高级形态。而不是否定争的存在。

《蚍蜉说字》一个注定有故事的字。


所以可以这么认为,从来都没有过的叫“不”,曾经有而后来“不”了为“弗”。故而,“弗”作“不”解释的时候是一个注定要有故事前提的字,“不”字当然是没有的。这似乎更能解释上善若水而弗争并非简单的“不争”,而是有“道”的存在,则那个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道”也许便是“弗”背后的故事。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蚍蜉说字不过自以为是,沧海飞石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蚍蜉   道德经   形意   故事   本义   褒义   贬义   随遇而安   美文   万物   老子   水利   意义   过程   简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