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以自信,但不能自大。一个人也可以狂放,但绝不能狂妄


一个人可以自信,但不能自大。一个人也可以狂放,但绝不能狂妄

作家雾满拦江说:“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不是出身,不是财富,而是认知。认知是一个人的谋虑、思维、格局。

一个人能不能成事,能成多大的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的高度。只能看到眼前利益的是庸者,懂得谋局布局的是能者,可以借势造势的则是智者。认知在哪个层级,人生就处在什么样的层次。

大多数人习惯用自己的感觉来认知和定义世界,并且还喜欢强迫别人相信自己的感觉。喜欢凭感觉的人大都很平庸。

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心理活动的现象,是个体认识了解客观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想象、注意等心理现象。

当较高认知层的人和处在较低认知层的人说话时,常有“鸡同鸭讲”的无力感,所以,当我们的认知水平达不到一定层级,再多的人生干货都听不懂,听了也理解不了,都是白费。

认知水平低的人,他们很难通过自救来应对心理落差。他们能清醒的意识到心理落差,但只有挣扎感和无力感,严重的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在感受到与他人的差距之后,如何学会在心理落差面前适当退步,而不是非要在这时往顶峰走,怎么压住迫切想证明自己的想法。只有认知的足够多了,才有足够的气度和眼界,心境才足够广。

人的一生,都是从生到死,一条不可逆的单程道,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在平等的人生中,却产生了事业成就和人生境界的高低,也就是人生品质的不同。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我们的生命认知层次有高有低。

认知层次高的人生品质就好,认知层次低的人生品质就差。孔子曾经说过,天资聪慧、洞察一切的是上等人;通过学习很快就能知道的是中等人;天资不好但仍然努力学习弥补的是中下等人;不够聪明,而且一生浑浑噩噩的是最下等的人。

从孔子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生命认知层级会影响他的生活态度,最终也就决定了他可能达到的人生品质。

关于认知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印证了孔子的说法。95%的人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也就是孔子说的最下等的人;

4%的人处于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也就是中下等人。0.9%的人处于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属于中等人。0.1%的人处于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是上等人。

通过孔夫子所说和现代人对于认知的研究来看,至少有一个事情可以确认的,那就是:认知决定人生品质这件事。

按照阳明心学的观点,现在的认知就是良知,良知越清澈,物来顺应就越情绪,认知水平也就越高。

如此看来,认知和人生品质的关系就是:认知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人生品质。那么为了人生品质越来越好,你必须要了解认知、研究认知和提升认知。

认知差别使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影响着我们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子的生活。

一个人认知水平越低,说明这个人所见越少,机会也就越少,而认知水平越高,则所见会越多,发展机会也会越多。

终其一生,人们比拼的不是父母,不是名校,最终比拼的是我们对世界的终极认知——眼界、格局,视野,这些说的都是认知。

罗振宇说:影响一个人认知水平的因素有教育背景、父母、社交圈,所以不断学习,不放弃成长,随时更新知识,交往一些比你认知更高层的朋友,是升级认知的渠道和途径。

多读书,是让思维快速提升的有效方式,尤其是一些思维类书籍,可以锻炼思考多元维度,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近朱者赤,多接触不同圈层的人,尤其是能力比我们强的牛人,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活学活用,应用到我们的为人处世中;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别做一只井底之蛙,躺在原有的成就上观天。当你时刻多接触新知识、新事物,与这个时代一起成长,你的认知水平就会得到提升。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首先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某个感官,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进行信息属性分辨的过程。感觉具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和视觉后象的特性,感觉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如盲人可以以耳代目,以笔代目等。

感觉是诸多心理现象中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但带有主观色彩。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知觉是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并赋予整体意义的加工过程,是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在人脑综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完整印象。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的特点。知觉和感觉两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是脑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脑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和知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其它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和知觉就不可能形成思维、记忆、想象等复杂的心理活动。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从感觉和知觉获得的印象在大脑进行进一步加工整理,形成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特征及内部联系,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跨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思维包括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基本过程。

思维来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正常的思维活动指向一定目的,而且能提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因而实践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是正常思维活动的基本特征。按思维的形态,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按探索问题方向,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按思维创造性的有无,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个体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等都会以经验的形式在脑中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再认或回忆出来。

记忆是人脑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再认、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凭借记忆人才能积累知识、经验和才能。

记忆按保持的时间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存时间一般为0.25~2秒,记忆容量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短时记忆,存留时间一般5秒~2分钟,记忆容量有限,如刚记住的电话号码,在拨号时就发生错误。一叠钞票数到一半,受别人干扰就得重数。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中间环节;长时记忆,保存时间1分以上,乃至终生记忆,记忆容量可无限。一般为信息经过深入加工,在脑中长期储存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经反复强化可形成长时记忆。

记忆效果受多种条件的影响,目的性越明确、越具体、越直观的材料记忆效果越好。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记忆效果好。视觉识记比听觉识记效果好。材料越多识记效果越差,在实际方法上,有意记忆优于无意记忆,有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记忆保持是经验在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保持以识记为前提,其效果又在回忆和再认中得到证明和表现。保持的意义在于使记忆再认与重现。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已获得知识经验在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再认和回忆是从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人类心理现象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是一切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脑是由大量神经细胞相互联系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系统,每个神经细胞可以和6万~30万个神经细胞发生联系,可以整合巨量的信息。

同时还受到以往经历刺激的影响,加上反馈作用,使得心理现象变得极为复杂。现代的生理解剖和临床医学证明,人脑由于外伤或疾病受到损伤时,相应的心理活动也会发生改变,如大脑右半球病变就会引起视空间注意和情绪障碍。

大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但大脑本身并不能凭空产生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没有客观现实就没有心理。

人的感觉和知觉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脑而产生的,记忆、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脑对客观现实进行反应时,是一种主动反应。

受到个人经验、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水平、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而这些内容反过来又影响和调节个体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生活中很多看似普通的行为其实都蕴含着心理现象,它时时刻刻地产生于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各种活动中。

学习一些有关心理现象的理论知识,了解他们的性质、特点、规律,可以使我们在处理日常事件时有方向、有辨别、有选择、有判断。如我们知道感性认识带有主观色彩,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就需要加入理性思维,去掉认识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认识了正确的思维来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我们平时就要用理性思维分析、比较、判断、推理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能很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就意味着我们在纷乱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有了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和能力。

喜欢凭感觉的人我们常常会认为这个人很感性,现实中女性偏感性,男性偏理性,但这只是把二者进行对比,其实在女性中也有偏感性也有偏理性的,男性也一样。

偏感性的人其实就是在凭运气博,太依赖感觉的人大多是不喜欢动脑的人,不喜欢动脑的人就是没脑子的人,有脑子不喜欢思考就是我们说的没脑子,不喜欢动脑子的人往往也是喜欢靠感觉来判断和决定事情,靠感觉就是大脑在偷懒。

喜欢凭感觉就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帝,但你如果不喜欢动脑子上帝也很难帮你,不动脑子是动物。

很多不该凭感觉的事我们却凭感觉,比如你感觉好就和一个人结婚,结婚是人生大事怎能凭感觉?你可能会说当初你和你的爱人结婚就是凭感觉,现在也很幸福啊?

只能说你赌对了,凭感觉其实就是在凭运气,凭感觉就是一种赌,人生很多事不能靠赌,不能凭运气。靠赌赢的概率一定比靠理性赢的概率要低太多。人生如果靠赌那人的智慧就没有用处了。人和动物有一个本质差别就是人有理性。

不能说我们的感觉没用,感觉非常有用,感觉就是一种模块式反应,用感觉不烧脑可以节能,我们日常生活生存还是要依赖感觉的,感觉冷就添衣,感觉渴就喝水,感觉累就休息,感觉好看就多看几眼,感觉好吃就多吃点,感觉聊的来就多聊一会,感觉舒服就多停留一会,很多时候是不需要思考的凭感觉就可以了。

但我们大多数人该用脑子的不用脑子,该用理性却用感性,鸡毛蒜皮生活小事有人偏要烧脑,蝇头小利有人喜欢烧脑,那真到了该用脑的时候脑子就没有能量了,我们要把自己的理性集中在那些该用脑值得用脑的地方,该理性就要理性,该用感性的就用感性。至于什么是值得的事我想其实我们都懂,只是你非常容易在小事上纠结已经养成了习惯。

感觉这东西缺少逻辑和证据,感觉是本能和经验,感觉是为了节约能量,动物仅凭经验和感觉,动物凭感觉和本能生存,而人不可以,谁习惯感觉谁就认知能力低下,认知低下就容易活在社会底层,谁习惯用理性分析和理解事物,谁就更容易抓住事物本质。

一盘菜你感觉好吃,你认为好吃,你才吃的香、吃的好,但你不能把你的感觉强加给别人,你感觉好别人未必感觉好,你认为好别人未必认为好,这只是你的个人感觉,不能把你的感觉作为判断事物的普遍标准,多分析讲逻辑少说感觉。

我们判断事物不能凭感觉,不能依赖和信任自己的感觉,分析判断事物要学会跳出自己的感觉和喜好,学会用理性来分析和认识事物,做事情理性更靠谱,感觉谁都会,但理性就不一定了,越是愚昧固执越是喜欢凭感觉,感觉是你的思想在偷懒,不能任凭自己的感觉,而是要强迫自己思考,习惯理性才能不被感觉蒙蔽。

凭感觉做事,凭感觉下判断,就如同摇骰子赌博,是一种侥幸心理,是一种习惯性的偷懒,大多数人就是活在自己的感觉和自己认为的世界里,我们要习惯从自己的感觉和认为里走出来,你才能发现更多真相和本质,你才更容易驾驭自己。

人是特别复杂的一种生物,尤其是他们的大脑,异常的强大,在与人相处中,很难去看清楚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也很难明白一个人想要表达的到底什么意思,如果想要成为洞察一切的聪明人,真的特别的难。

然而,在这个“世故”的社会,人太聪明了,也未必是好事。在与人相处中,当你说到他的痛处了,他会觉得难堪,当你说出他确切的要表达的意思,他会觉得你是个威胁,把他看得太穿了。

所以,很多时候,“糊涂”才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做一个“糊涂”的人比做一个“聪明”的人还要难。

聪明的人是能够知道很多事情的,糊涂的人除了要知道这些事情之外,还要权衡利弊,思考对所知道的事情的态度。不过,糊涂会让与你相处的人感觉不到压力,你自己也能感觉轻松自在,不被排挤。

一个人的“糊涂”并不是说他的情商低或者是真的不明白某些事,这里的“糊涂”指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修为。所以,与人相处,糊涂,其实才是真正的聪明。那什么才是“糊涂”呢?

与你相处的人大部分是信任你的人,他们可能是你的朋友,可能是你的同事,也有可能是你的家人,你们的相处时间不止是这一次,以后还有无数次,所以这段关系需要去维持。

维持一段关系,除了一些情感交流、礼尚往来的付出之外,时刻考虑别人的感受也是关键。

与熟悉的人相处,要把握好距离,不能什么话都说,更不能冷嘲热讽,看见别人好的时候,开心祝福,看见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要幸灾乐祸,要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

当然,与不熟的人交往,就更应该懂得隐藏了。这时,你都还不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他需要得到的是哪种与人相处的安全感,你就应该多保留自己的意见。

所以,“糊涂”往往表现在看破不说破,看破不说破不仅聪明,也是一种内在的修养。没有人喜欢和表现聪明的人交往,不管是真的聪明还是装作聪明。

糊涂其实是一种福气,聪明的人只能偶尔感受到聪明带给他们的运气,但是“糊涂”的人却可以轻松自在,高兴地过一辈子。

有一句话叫“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的意思是:水太清,鱼就藏不住身子,对人要求太严苛,就没人能当他的伙伴。所以,对人要求不要太高。

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坦然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指责,生活中有很多自负、固执的人,他们不愿被人指出错误,很难接受别人比自己更聪明的事实。

所以当你正面指责他或者批评他的时候,难免他会产生情绪,心存怨愤。并且,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事情,就拿人的外貌来说,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但是他们的颜值却不能只归类到美和丑两类里面,还有长得一般的人。

当你听到朋友说哪个哪个特别漂亮,哪个哪个特别丑,你不以为然,非要去争个所以然,那就太较劲了,朋友会不高兴不说,你自己也会闷闷不乐,因为这件事情本来就没有确切的结果,没有结果的事是争论不出结果的。

所以,你指责别人错了,别人也不一定是错的,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这时,你就要明白,人生在世,凡事都不能深究。你自己认定是什么结果就认定是什么结果,没有必要说出来和大家讨论;别人认定是什么结果,别人高兴就好,你也没必要反对,深究的结果只会让自己也产生怀疑。

人生,不是活得糊涂就是活得聪明,活得太聪明了,把一切都看得太穿了,反而会失去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而糊涂一点,不仅能让人感觉到轻松自在,你自己也能开心愉悦的活着。

“聪明反被聪明误”人太聪明了,也是不行的,反而把自己推向陷阱,与人相处,做什么事情想得太多,便失去了勇气,糊涂一点,埋头向前冲,说不定就能看见前面的曙光。

其实,“糊涂”何尝不是升华的“聪明”。在与人相处中,能够做到看破不说破、凡事不深究,你会发现,阳光总是那么灿烂,生活永远是那么的美好。

苏格拉底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每个人都不能活成一座孤岛,但每一思想,其实都是孤岛。我们常常习惯于被自己的思维牢牢禁锢在其中,却不自知。

人类的群类划分,往往是由于层次不同导致,而决定一个人层次高低的因素,却是认知。如果你把自己训练的更加客观,那么你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就能够超越那些比你聪明的多的人。

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上的差异。认知水平高的人,善于用多元化的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更客观,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不被别人所左右,因此判断能力更强。

看法不同,观点不同,你的行为也就不同,产生的结果自然也不同。懒惰与勤奋,学习能力强与弱,消极与积极,乐观与悲观,其实都是不同认知层次带来的不同行为和结果。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问题,要做出许多不同的选择。比如今天想吃什么,出门穿什么衣服,上班是开车、步行还是坐公交,工作中要选择哪种方案,找什么样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等等。

不同的选择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而做出选择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人和人最大的差距就是思维方式,一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不同,处理方式不同,做出的选择不同,最终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思维是人脑对信息有意识地反映,是把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升华提炼,最终形成认识或看法的过程。

这里的信息范围比较广,包括一切可以传播的内容。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有意识地、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对信息的记忆、理解、筛选、推理、思考、想象等。

这些过程会在大脑中产生一些反映。这些反映其实就是一些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动作,可能是大脑内部的运转,也可能是通过一些肢体动作,比如听、说、读、写、画、行动等方式表达出来。

思维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思维可以影响观念和行动,观念和行动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到思维,而且会持续不断地影响之后的态度、行为,以及事情的结果。

思维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成为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又会直接决定我们怎样去认知事物、面对问题。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会进行思考,通过思考形成我们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会反映到我们的行为上。

比如我们去别人家做客,当走进房间时,通过观察发现这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东西摆放整齐,没有一点杂物,给人一种非常干净整洁的感觉。

于是,我们会对这家主人表示尊重和欣赏,产生一些好感。反映到具体行动上,就不会随意走入房间,更不会、也不忍心往房间的地上吐痰或乱扔东西。

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好的环境是不能够被随意破坏的,如果恶意破坏就是一种犯错。思维方式决定情绪。一个人的情绪并非由某件事引起的,而是由个体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比如一个单位有两个人,一个人比较自信,一个人比较自卑。一天,两个人走在一起,遇到了上司,同时与上司问了好,但上司没有给予任何回应,就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自信的人没有把此当回事,他认为上司可能正在思考什么事情,来不及和自己说话,或者上司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所以他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没有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

而自卑的人一整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上司不理自己,是对自己有意见,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事情,以后会不会给自己穿小鞋。就这样,一天过去了,他情绪变得越来越糟,什么事也不想干,也没有干成一件事。

因为他已经习惯于悲观地看待问题,这种思维方式让他消极地解读了别人的行为。思维方式决定命运。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所做出的选择也不一样,而有些选择可能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如果一个人思维方式成熟,必然会变得思想睿智、思考全面、能够轻松做出正确的选择,他的命运可能会越来越好。

如果一个人思维方式混乱,可能会变得杂乱无章,没有结构,看待事情必然会片面、局限、逻辑混乱,从而迷失在失败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方式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培养成熟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结构化思维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进行深度分析思考,需要借助结构化思维来处理信息。

结构化思维是按照系统结构搭建思维的过程,它不是某种单一的、固定的思维模型或思维方式,而是将各个思考部分系统有序地搭配或者排列组合的过程。

结构化思维能够把零散的、无序的信息,通过加工组合,形成系统的、有序的信息,以便于我们提高认知、高效工作、正确决策,更有助于自我目标的实现。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系统而有序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对于无序的思维方式,它显得更加成熟,也能够快速地帮助我们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这些方案中选择出一种最佳方案。

但需要注意的是,结构化思维不只是搭建结构,它建立在完成许多基础思考,建立一些认知事物的标准的前提之上,更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琢磨,不断研究,不断提高。

人生最令人向往的一条捷径是:在不违背天地良心和保持心情愉悦的前提下,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成功。想要获得这样的成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随随便便做到的,这需要具备一些人生的大智慧。

人生大智慧,无非是些高明的处世哲学。高明的处世哲学林林总总,看着哪个都对。真要拣出个重点,喜哥认为就是这三个,即“看得淡,合时机,识时务”。真正的智者,懂得3个处世秘诀,果真高明。你若不信,但看世上所谓的人生赢家,绝大部分为人处世都符合以上三个处世哲学。

这三个处世哲学,不是喜哥信口开河,是从《菜根谭》中的一段话总结出来的。以下,先呈现这三个处世哲学的出处;接着分三个段落给大家分析一下它们的精妙之处。

仕途虽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且之念自轻;世途虽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鸿未至先援弓,兔已亡再呼矢,总非当机作用;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才是了手工夫。

人生大智慧,看得淡。做官虽然声名显赫、前呼后拥,但要想一想退休之后、归隐山林的落寞,则贪恋权位、钱财之心自然轻了许多。人生在世虽然眼花缭乱、缤纷华丽,但要想一想九泉之后的光景,则利益和欲望之心自然淡了许多。

凡事看得淡,就不会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以至于忧愁之色常挂于脸上;凡事看得淡,就不会被一些利益和欲望所诱惑,以至于把自己陷于被动挨打之地;凡事看得淡,就不会把眼界局限于井底,以至于把人生浪费在细枝末节之中。

看得淡,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在乎,不是让你什么都不争取;而是让你必须在乎的在乎,必须争取的争取,其他不怎么紧要的东西,让他一下又何妨。正所谓“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是也。

人生大智慧,合时机。大雁未到,先弯弓射箭;兔已跑远,才纵狗去追;这做的都不是合时机的事情。

所谓“时机”,就是有时间段限制的机会,错过了这个时间段,机会可能永远都不会再出现了。所以自古强调要抓住时机。

时机和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实力成正比,越穷的人、越普通的人,时机越少。比如上大学,错过了上大学的时机,再回头上,怎么看都像是新闻炒作的笑话。比如,学历和年龄,学历不够,往往意味着你丧失了很多机会;年龄过了,好多职位根本都不鸟你。比如,爱情和工作学习,往往为了爱情而牺牲工作学习的人,有很大几率是要后悔的。

人们往往后悔当初没有抓住时机,为何会没有抓住呢?是因为总有许多选项在误导、牵绊着你。如何鉴别时机是时机呢?那就看看所来的机会,是不是可以将来强大你自身,是不是失去了就不会再出现。如果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必然是时机,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抓住。记住:这个世界真正靠得住的只有自己,所有人都有可能背叛你,只有你自己不会背叛你。所以,一个人,遇到时机,先强大了自己再说。

人生大智慧,识时务,风停了,就不要再搅动海水,你翻不起那浪花;到岸了,就应该适时离开船舶,别等着别人赶你。这种人生智慧,就叫识时务。

所谓“识时务”,就是大势来了,要顺势而为。别试图自个造个大势,那样只会一败涂地,成为别人的笑柄;别等着别人对你不利,那样只会让你很难看,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大的时务,如国家政策。国家提倡什么,你就干什么,这叫识时务,你有很大可能让自己成功;国家不提倡什么,你偏要干什么,这叫不识时务,你有很大可能会撞了南墙。小的时务,如为人处世方面的。人走茶凉,你就不要再试图去尝一尝,那样只会打脸;该走了,别再留,那样只会遭人嫌;入门休问荣枯事,且看容颜便得知;等等。

一个人,想要有个理想的人生境界,就必须具备一些大智慧。努力是前提,但要获得称得上境界的人生,就必须有以上三个人生大智慧保驾护航。看得淡,才能看的高;合时机,才能做的成;识时务,才能不被动!

我们做什么样的人,走怎样的路,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旁人给我们下的定义,都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看见表象看不见本质,看见局部未见全貌,或者只看见一个人在某事某种情况下的静态呈现,没有看见前后关联和动态的变化。

别人可以根据他眼中所看见的表象,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对一个人进行评价,但没有资格给一个人下定义。给别人下定义的人,用定义把一个发展中的人说死的人,难免有自作聪明自不量力不知天高地厚之嫌。

一个自信独立的人,不会也不应该被那些自不量力自作聪明的定义所束缚、所框死。一个有态度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让那些带着恶意的评价或定义影响自己的心情,干扰自己的生活。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难道自己不清楚吗?自己的人生,难道会被旁人那些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言论所左右吗?

如果你将那些恶意的评价或定义放进心里纠缠不清痛苦万分而不能自拔,只能说明:要么你还不是一个完全有自信、对自己有客观的认知的心智成熟的人;要么你心理还比较脆弱,缺少生活的风刀霜剑的磨砺,经历的风风雨雨还不够,心胸不够开阔,看事物看问题不够旷达,无法容忍别人对你有所诟病。

这个时期的你,最需要的,不是生活如何继续厚待你,而是要经历更多的风浪的考验,闯过刻薄尖酸人言可畏这一关。如果你在对你的种种非议和否定中挺过来了,吸取了教训,总结了经验,依然坚持走你认为正确的路,依然向着太阳不停地奔跑,变得更内敛更深沉更智慧,证明你真正成熟了,真正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从另一个角度看,那些对你的否定和指责促成了你的加速成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一定要重视别人善意的批评意见,将别人的意见当作一面镜子,随时照一照我们自己看不到的地方或者看见了却忽略了的地方,坚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做,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更优秀。

我们希望所有的人,都是善良厚道的人,能够欣赏别人的优点,善意指出别人的缺点;希望所有的人心都是肉长的,都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理解别人的想法,说话做事尽量不要去伤到别人,能够理解别人在遭受否定和攻击时的痛。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善良,都可以做到凭良心说话,都可以做到摆事实讲道理,都可以做到有同理心,都可以善解人意。

嫉妒、狭隘、歧视、偏激等人性中的陋习,总是像阴魂一样数千年不散,缠绕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影响了这些人看事物看人看问题的立场和眼界。这些狭隘和偏见,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的认知,局限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其中少部分人还将自己一些狭隘的偏激的想法变成一颗颗恶意的子弹,射向那些他们认为可以欺负的人,给和谐的社会平静的生活制造麻烦。

再强大的人,也无法阻止别人说三道四横加指责。再优秀的人,也无法保证不会遭到别人的攻击。嘴长在别人身上,我们管不了别人说什么,但我们完全可以管住自己,决定自己说什么做什么,我们做人做事无法顺从和满足每一个人的心意,我们只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更好,让自己比较满意,让社会的正气和良心比较满意。

我们在决定说什么和做什么之前,应该思考一下,如果这样做有可能产生的好的和不好的结果,力求说得更周全做得更妥善,尽可能避免引起不好的议论和大的风险。如果一旦这样做了,就应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管别人对自己的言行如何定义,如何断章取义进行曲解,也不要退缩和放弃自己的初衷。

一个成熟理智的人,应该与自己的认知较为接近的理性的声音讨论对与错,是与非,讨论纠偏和弥补的办法。如果和那些与你的认知完全不同处于两个世界而且非常狭隘偏激的声音讨论,除了自取其辱、怄了一肚子气、浪费时间以外,别无好处。有些事,放在理性的人群中讨论,会越辩越明,使人们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有些事,与那些完全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分析的人讨论,是越说越复杂,成为一团永远也理不清的乱麻。

无论我们怎样做,总会有人指指点点说东道西,总有些人喜欢给别人下定义。有些人下的定义,会起到增强自信,肯定鼓励,认清不足,发扬优势,弥补短板的正向作用。而有些人下的定义,则会有意抹杀别人的优点,专门挖掘和放大别人的缺点,打击别人的自信损害别人的自尊的反向作用。一个小小的缺点或者个性的不同,也会因为这些以偏概全的定义,把人弄得灰溜溜的恨不得打个地洞钻进去。

一个真正做事的人,背后总会有很多双眼睛盯着你的一举一动品头评足,做的事越多,被人议论越多。很多事,你不惹别人,别人总会惹你,而且你越害怕越退缩别人越会乘胜追击咬住你不放。那怎么办呢?难不成你要把自己宝贵的一段时光耗费在这些无聊的闹心的评价与定义中去,与那些专门挑刺的、找人出气的人较劲儿?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大意是:一头狮子和它的儿子在路上走,遇见几只狂犬对它们汪汪乱叫,狮子不理这些狂犬,径直向前走去。狮子的儿子不理解它父亲的行为,问它父亲,你连老虎都不怕,为什么害怕这些狗呢?狮子对它儿子说,它们和我不在一个档次上,而且它们已经失去了理智,我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和这些狂犬较劲儿上面呢?走自己的路要紧。

我以为,这个故事,对那些纠结于一些无关原则无关人格无关紧要的攻击和抹黑事情上的人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如果我们遇到别人非理性的不涉及人格和原则的攻击,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同样以不理性不成熟的语言去回击,只能让自己陷进一个恶性的循环之中,无论我们之前多么占理,也会因为自己不理智的还击而输了理,半斤对八两,谁也别说谁。尤其是那些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更应该尽可能考虑周全,谨言慎行,切不可任由当时的情绪主导自己的言论,切不可意气用事。

当然,如果遇到涉及人格和原则的诽谤和污蔑,则应该坚决果断给予有理有据的还击,要及时止损,不能犹豫,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谎言重复一百遍,就会被说成是真的,贻害无穷。

我们应该活在自己的自信和努力中,而不是活在别人给我们的定义里。如果你不想理会那些打击你的自信、给你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你前进的声音,你完全可以屏蔽掉这些杂音,专心致志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大千世界,不可能总是春风拂面阳光灿烂,有阳光也会有风雨,有草木也会有荆棘,有壮丽的河山也会有荒凉的沙漠,有平坦的大道也会有崎岖的山路。人生的路,会一帆风顺也会道阻且长,有春风得意马蹄急的时候也会遭遇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艰难时期。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风雨如晦的时刻,总会有不怀好意的人扰乱你的心志,是挺住了越过难关释然放下,还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就全看你自己怎样选择了。

任何人也定义不了你,任何人也无法决定你的路该怎样走,一切都靠你自己。我们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很多东西都会受到客观因素的牵制。

比如,社会分工密如蛛网,职业岗位千千万万,但我们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我们竭尽所能辛苦打拼,也无法完全能够决定自己这一生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我们怎样努力,也无法预测自己能够在事业上走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无论我们年轻时多么风光多么才华横溢,也无法绕过生老病死的规律,无法逃脱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晚境。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决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做哪些事和不做哪些事。我们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人生的走向。

我们不要迷信于任何人给我们下的任何定义,我们不应该被别人给我们下的定义所束缚,也不要屈服于那些否定我们的定义。世界上没有任何定义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任何定义是不可以推翻的。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一时一事的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终究会时过境迁。

即便是写历史的人,也不会轻易给一段历史下定义。写历史,虽然也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会尽可能做到用简洁的语言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地描述,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不会用极尽褒扬之词去赞美一个人,也不会用极尽贬损之言去攻击挖苦讽刺一个人。如果所下的定义偏离了当时历史状态下的客观真实,也会有后人重新进行考证,弥补史实的缺陷。

即便是对一个人死后盖棺论定的终极定义,除了那些无恶不作的恶人以外,对于善者和一般的人,都会搜索其一生的善行和功德加以颂扬,给人一个厚道圆满的结论,不会揭人之短,让人死后不得清净。因为,向善行善,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流。

所以,不要轻易给别人下定义,不要用呆板的短视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把别人一棍子打死;不要因为自己僵化的思维方式而影响自己的格局的提高和素质的提升。

世上少些给别人下定义的言行;即使别人给自己下了错误的定义也不要理会,自己专注于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自己给自己一个较为满意的定义。这样,世上就会少些是是非非,少些拿不起放不下的纠结的痛苦,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会的事。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过度争名夺利,不以人品道德评价他人,不在背后议论别人的隐私是非。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朋友,防范潜在的敌人。做事可以高调,为了达成目标付出120%的努力,并把这种狼性和热情带给团队、带给身边的人。建立这种做事风格才有机会不断走上更高的台阶。

共勉!

作者:青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狂放   狂妄   自大   美文   知觉   认知   糊涂   时机   客观   理性   事物   自信   聪明   思维   定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