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导了我们许多年


网上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四岁小男孩的妈妈,填写申请进入上海一家有名的私立幼儿园的资料,长达六页纸,其中包括了小男孩阅读了100本英文书籍 ,有钢琴、绘画、轮滑等多项才艺,会背1000个英语单词等等。

刚看到这样的描述,第一反应是那个男孩简直是个天才,这么小就掌握了这么多知识。接下来感觉是这个幼儿园的招生条件是如此苛刻,家长为了让孩子上这种幼儿园,要求孩子学这么多的知识,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社会上很长一段时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好的方面看,如果早期对孩子进行教育,有利于孩子智力更快的发展。

然而从现实效果看,除了少数成功的案例外,目前的早期教育仍然是和应试教育密切相关,将教育的压力从中学层层传递到小学、幼儿园。在这样一种高压的状态下,孩子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导了我们许多年

01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导致孩子缺乏自由成长的空间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仔细想一想,起跑线在哪里?过去是中学、小学,后来是幼儿园,现在从出生,甚至从胎儿开始,市场上关于胎教的书籍也层出不穷,如《0至三岁的教育》。

说到起跑线,我们就会想到看百米赛跑,因为只有短跑的起跑才是格外重要。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如果父母从孩子开始出生,就催促孩子起跑,孩子就没有成长的空间和动力。孩子连走路都没有走稳,就急于起跑,不可能跑远,也到达不了终点。

2019年北大优秀学生吴谢宇杀害母亲的案件震惊了全国。吴谢宇在北大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校内和校外英语培训机构的奖学金,并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却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事后向亲戚骗钱逃亡、嫖娼。

就其弑母的原因与他的家庭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吴谢宇的妈妈是中学教师,从小对他要求严格,家里不准开电视,不能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对他的成绩要求也很高。他的妈妈认为,教师的孩子不考高分就没有面子。

所有的亲戚、朋友、邻居对吴谢宇的评价都是“聪明、听话、学习好”。在妈妈的严格管教下,吴谢宇的童年是孤独苍白的。吴谢宇在被捕后说:“自己从来没有掌握过自己的人生。”在杀死母亲后,吴谢宇尽情放纵和享乐,似乎是在弥补过去没有得到的快乐。

这样一个在起跑线上被妈妈督促不停奔跑的孩子,在美好的青春年华之时,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不管是他的母亲还是他本人,都太令人惋惜和悲痛。

吴谢宇案只是冰山一角,现在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从小听话。到初中、高中、大学,有的孩子突然从楼上跳下去,有的会因焦虑、抑郁而休学退学。这时候父母还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

父母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但给予孩子的却不是孩子需要的。孩子从小到大没有体会过成长的快乐,缺乏自由成长的空间。父母一味施加压力,造成孩子小时候顺从,长大以后要么反叛,要么凡事依赖父母,不能独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导了我们许多年

起跑线上的教育是片面化的,只注重了知识教育,却忽略了人格培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而不仅仅只有知识。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自身的性格和成长规律。作为父母,要在细心陪伴中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让孩子释放自己的天性,拥有更多的自由成长的空间。

02

外界环境带给父母和孩子过大的压力

近些年来,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考、高考年年万众瞩目。多少父母期待自己的孩子考进重点中学,进入985、211名校。似乎只有进入名校,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就是光明坦途。

社会上教育培训机构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习培训机构如春笋般增长,舞蹈、绘画、书法、围棋、跆拳道等才艺学习机构遍地开花,早教机构也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一些早教机构的宣传口号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状态,不进步就要掉队、落后。父母们从孩子出生起就制定了学习培养计划,一岁开始上早教班,三岁左右上各种才艺培训班,有的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为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开始做准备。

许多父母的休息时间就是带着孩子在各个培训机构之间奔波。周六上午钢琴,下午绘画,周日上午英语,下午舞蹈……父母们谈论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们又报了什么兴趣班,学得怎么样。这样日复一日带着压力生活,让父母和孩子都疲惫不堪,但是仿佛形成一种惯性,裹挟着父母、孩子一路向前。

可是这样培养教育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中国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参加各种国际比赛获得的各种奖项都很多,但是成年以后取得成就的很少。多年以来,中国除了屠呦呦和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外,再无他人。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导了我们许多年

日本十几年来有许多人获得诺贝尔奖,日本的成果与幼儿教育理念密切相关。日本的幼儿理念教育被称为自由教育。在幼儿园里,孩子自由玩耍。老师不给予直接指示,尊重儿童的个性,让孩子感受到自由,让孩子从玩耍和生活中感受到使命和责任来体验各自的角色关系。同时设置的读、写、认数、音乐、绘画等基本课程都是根据孩子的个人爱好安排的。

人是社会的产物,必定受大环境的影响。面对现状,全社会、教育工作者、父母都应该引起反思,焦虑的心态、压力的环境,培养不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只有共同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家长不再焦虑,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释放天性,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03

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

如果童年有色彩,童年的颜色应该是五彩斑斓的;如果童年有味道,童年的味道应该是甜蜜的;如果童年有声音,童年的声音应该飘扬着清脆和欢快。

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是一生快乐的源头。

六、七十年代的人拥有无拘无束的童年,小伙伴们一起编柳条、捉青蛙、吃桑葚、打雪仗,相互串门。如今的孩子去的最多的是游乐场和培训班,提前为上学做准备。

我们都吃过催熟的水果,表面看起来颜色好、有光泽,吃起来不仅不甜,而且有生涩感。水果的生长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有的农民为了经济效益,打催熟剂将水果表面催熟出售,自然不如天然成熟的好吃。

孩子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按照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培养教育,孩子才能正常地长大成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静静待孩子开花。

如何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呢?

给予孩子耐心的陪伴和尊重 ,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拼命工作,却忽视了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孩子的童年时光短暂,一去不复返,如果这段时间溜走了,再多的金钱也无法补回。父母的陪伴是引导,而不是强制孩子学知识,父母可以观察孩子的喜好,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由玩耍、阅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是最好的老师,蕴含着无穷的智慧。18世纪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提出“回归自然”的自然教育观,主张尊重和释放孩子的天性。英国、德国的研究显示,经历过自然教育的孩子的自信心、注意力、语言能力及身体素质方面比没受过自然教育的孩子更突出。

孩子看到桌子知道是木头做的,但只有看到树木,才会对木头有更深切的感知。孩子们从图画中看到花鸟虫鱼,只有在自然中看到,才会有更深的印象,才会对世界的认知更完整,激起孩子对自然的兴趣,产生探索的欲望。

宽容孩子的错误,让孩子勇敢做自己。孩子一般比较调皮和粗心,会打碎杯、碗,有的孩子会与别人的孩子发生冲突打架,有的孩子会丢三落四。孩子犯错误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家长平时对孩子讲了许多道理,可能孩子听了但并未理解,所以也记不住。父母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就可以从错误中收获新的经验,也会有安全感,敢于探索新事物,不惧怕失败。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导了我们许多年

童年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蓝天,包含了众多美好的景象。

童年是一片无垠的草原,孩子可以尽情地玩耍奔跑。

童年是人生的出发点,有着梦一样美好的回忆。

童年是一颗闪耀的星辰,一直照耀着孩子的未来。

抛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长成他自己想要的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诺贝尔奖   日本   英语   才艺   美文   幼儿园   童年   父母   压力   自然   妈妈   孩子   自由   人生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