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失去什么

刘悦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别怕失去什么,上下左右看看,留下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是气节。

我们为什么重视要“气节”呢?

气节是坚持正义,有所不为的操守。有人说“这么虚的东西,和口号标语有什么不同。”

人的“气节”,关系到应该怎样去生活,怎样去面对一切。用自己的心,告诉自己,要走什么路,做什么事,要怎么做,寻找什么人生的目标。无论世界怎样风云变幻,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想要的梦想!

在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心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像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还象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

京剧《苏武牧羊》讲述了汉武帝时,匈奴侵扰,汉武帝派特使苏武,前往议和。匈奴单于劝苏武降,苏武不从,被逐北海岸牧羊,十有余载,受尽艰辛,终不屈降。单于无奈,又以大都尉胡克丹之女胡阿云嫁苏武,亦无所动。后汉武帝发兵攻匈奴,单于兵败,遣苏武归汉。因不允胡阿云与苏武同行,胡阿云遂自杀。

苏武妻子胡阿云“拼一死也落得万古留名。”她说:“相公,我与你已是二载的夫妻,相亲相爱,留我在此,你回到祖国,也是心悬两地,不如死在你的面前,一则免你挂念,二来也好遮掩山下人的耳目。傅大人,我死之后,千万想个法子,能使此子同他父归国,我死在九泉也是感你的大恩。哎呀儿啊,为娘要与你永别了!这才是刀割肉心痛难忍,诚所谓生离别成箭刺心。”将娇儿交与了夫君抱定,胡阿云看见苏武不接,就将孩子放地,夺李陵剑自刎。

这是何等的“气节”,千古传诵。

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精神和气节就在于一个字“生”!不死,就要活下去,坚持下去,坚持就有希望。

一辈子也就那么几十年,如果看开,多半快乐。如果计较,多半烦恼。如果明白,多半成熟,如果知足,多半幸福。人生,有得有失,生活,有进有退,做好自己,搞好家庭,人生,多半幸福。

我们的古人曾经在,科技和文化领域,都领先世界几千年,古人崇尚文明,也绝不甘屈辱。崇尚刀剑,但不黩武。汉武大帝时期相对于周边蛮夷,就有一种有文明贵族优越感。

尽人生之责,是做人的本分,是生命意义之所在。背弃人生的责任,即不配做人;责任甚至重于生命。齐国大夫崔杼杀齐庄公,太史记下“崔杼弑其君”,被崔杼所杀。太史的两个弟弟接着照实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又写,崔杼终于不敢再杀。邻国有一史官闻讯,带着竹简赶往齐国,准备接着写。听说已经如实记载下来,才返回本国。史官的精神,一脉相承,体现出中国人责任,重于生命的价值观。

个人的“气节”,集中地表现于,“修己以安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言都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在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思想,这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通过具体的,实际的责任而落实、体现。

如果被这些“气节”事物感动了,被自己所渴望、所在乎的感动,说明你的内心有一团火在烧着……

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周敦颐   单于   大恩   清涟   史官   齐国   气节   汉武帝   匈奴   美文   古人   弟弟   中国人   生命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