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这些年大行其道的广告语: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让本来就很焦虑的父母们,更是铆足了劲,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

于是,开启“鸡娃模式”,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回归家庭,做起了全职主妇,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其实,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更不是我们的“工艺品”。

在教育界,以故事化和顾问式的方法服务于华人家长和孩子,通过改造与嫁接融合欧美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热爱与玩的心态,让中国孩子在思维和能力上得到启蒙、拓宽视野,爱上学习和生活的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老师,在他的新书《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说:“真正智慧型的父母,应该秉承的是“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的理念。”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拆解这句话有以下3层含义。

»一是“终点线”,即以终为始,把培养孩子感知和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当成目标。

»二是“赢”,赢谁?赢自己。赢什么?赢得知识的丰盈、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健全。

»三是“让孩子”,即及时牵手、适时放手,敢让孩子做自己。

以始为终,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

以前暑假带孩子回农村老家,孩子们在一起嬉戏打闹,尽情的释放天性,看到的是属于孩子们的童年欢声笑语。

而这几年回到家,看不到孩子们了,一了解,孩子们现在暑假都上兴趣班,补习班了。到了晚上才能回来。

这大概是现在孩子的普遍现状。

很多家长说,高考是孩子能否通向更广阔未来的敲门砖,抓住这次机会,人生便能少走很多弯路。

于是,父母们从小就开始让孩子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后来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家长们又马不停蹄的给孩子报各种班,从早教班到兴趣班,再到补习班,孩子们的童年都在书海中度过。

诚然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提高孩子的成绩,但是有没有发现,青少年抑郁越来越严重,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只注重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心智成长。

如果有人问:“你是想让孩子追求满意的分数,还是希望他拥有幸福的人生呢?”

答案不言而喻。让孩子拥有获得幸福人生的能力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作者在书中说,要让孩子做有根的“全球公民”、阅读力与表达力、信息技术与数理能力、适应性与探索力、分析与创造力、领导力与团队合作力、心智习惯、善良与诚实这些素养全面提升的人。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首先作者认为,高效利用学习时间比“勤奋”更重要。相比学习好,有特点更重要。所有智慧型父母都在朝着“新T型人才”的方向培养孩子。

在“T”中,“―”代表的是广度,“|”代表的是深度。即孩子们既有知识广度,又有思维深度;既会跨学科思考,又会解决问题;既能开放协作,又能自我突破。

他们善于阅读,大量阅读,广泛阅读,并且能够准确清晰的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还具有超强的思辨能力,拥有多学科融会贯通并实践于生活的能力。

2017年2月7日晚,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的节目中,16岁的武亦姝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成功夺冠。而我们不知道的是,2019年6月23日,上海高考成绩的揭晓,武亦姝以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她同时也是一名理科学霸。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新一代的青少年是文理齐头并进,多项才能综合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他们醋爱阅读,海量阅读,善于提问,关注时事,兴趣广泛,专注实践,他们同时还是时间管理达人和社交高手,他们就是T型少年的代表!

因此,作者说即使教育改革可能面临阵痛,但只要方向是对的,就要义无反顾,只是要在过程中做技术性修正,特别是要关注教育公平。

即使有非常多符合T型少年特征的孩子,通过高考未能如愿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如果拥有并保持这些品质,这些孩子未来在社会上依然有更高的概率脱颖而出。

终身成长,让孩子不断超越自己

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还应坚持长期主义的原则,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童年,自由且富有探索力,活泼且富有创造力。

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需要父母本身能够养成终身成长的习惯,然后去引导并影响孩子。

如果父母没有阅读的习惯,却要强迫孩子去阅读,告诉孩子阅读的价值,显然很苍白无力。最好的育儿法则,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样才是有力量的。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比如,亲子阅读这件事情,并不仅仅是家长和孩子坐在一起读书或家长读书给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家长听,也可以是家长和孩子通过一本书或一个主题建构一种融阅读、头脑风暴、游戏、表达甚至表演于一体的亲子互动场景与氛围。

通过游戏化的方式鼓励孩子们把书里的核心情节一起演出来,还可以通过家庭辩论赛的方式引导孩子输出想法,孩子再大点,也可以通过亲子旅行,家庭计划等探究式的阅读方法也能使效果事半功倍。

如果孩子想要让家长陪伴阅读,我们都要培养自己对那本书的主题的兴趣,无论这个主题是什么,其实除了阅读,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其他兴趣的挖掘与亲子陪伴过程同样遵循这一原则。

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不同,他们选的书,以及对于探究式阅读的方法和表现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和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

在书中,张老师有这样一段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张老师的孩子被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让每个孩子原创一个童话故事。于是孩子向他求助。

尽管张老师平时非常忙,但是他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的一步步引导孩子。首先给这个要求做分析,然后从孩子的生肖属兔开始引导,问孩子兔子是什么样的,他的孩子说兔子是疯狂的,于是他们定下了主题疯狂兔。

接下来确定了故事主角后,张老师引导孩子描述一下主角的长相、性格、优点、缺点、梦想等,告诉他不同特征将会引发不同的情节。

可是孩子在这一关已经卡壳了,于是老师带着孩子闭上眼睛,描述一个场景,带领他一起探索,于是孩子便有了疯狂兔的一系列特征。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最后谈到疯狂兔的梦想时,他再次选择和孩子一起闭上眼睛,在刚才和孩子描述的场景里继续探索,当孩子说出疯狂兔的梦想是,老师没有用大人的眼光否定孩子的想象,而是鼓励他,告诉他他的梦想很棒。

当孩子问他赋予疯狂兔的梦想是不是有点疯狂时,老师告诉孩子梦想就是要疯狂点啊,何况它的名字就是疯狂兔。

同时还告诉孩子梦想就是一个说出来可能会被别人嘲笑、觉得不可思议、很遥远的事情,但你就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每个人、每个动物都可能有梦想。一个兔子渴望变成大力士,搬起一棵大树,这是多么伟大的梦想啊。你也可以有这种疯狂的梦想,也许很多年之后,你今天创作的疯狂兔的故事、你画的疯狂兔的漫画,可能会被改编成电影,也许今天就是你梦想的开始。

就这样,他的孩子以疯狂兔为主题,写了七个故事,第七个故事居然写了10000多字,孩子还给他写的故事配上漫画,还励志以后把他们拍成电影。

老师与儿子的交流其实已经超出了教他写作文的范畴,而变成了一个亲子沟通的机会,一趟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的创意旅程。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种下一颗种子,它会发芽,它会长大。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因此书中说世界是孩子的课堂,而父母身在其中的一堂必修课是,鼓励和引导孩子勇敢地打开自己的心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永远富有好奇心,并且心中有梦想,眼里有光芒,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这是能够给予孩子最大的帮助!

收放自如,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快点啊,你怎么这么慢啊!”“你怎么又开小差做别的事情去了!”怎么又看动画片了,作业还没写完呢!”“就知道玩游戏,今天课外阅读还没完成呢!”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有人说,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自律的“控诉”,多得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在书中张老师说,频繁的催促和责骂反而可能会让孩子习得性无助。非常多的家长弄反了因果。多数情况下,不是孩子太慢导致家长着急,相反,正是家长太急才导致孩子太慢。

小孩对时间的感知与大人是不同的,家长不能只关注快和慢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思维方式,以及孩子做事的感受与过程。

优质的教育是启迪人,而不是管制人。

焦虑的家长总是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并且用实际行动逼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于是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觉得和家长对着干才有快感,因为谁不想挣脱牢笼呢?谁又想在几近窒息的环境中成长呢?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于是老师经过经过10年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3D逆向自律法则”。

»延迟(Delayed):慢就是快。

»危险(Dangerous):危险即安全。

»方向(Direction):给方法不如指方向。

其中,“慢就是快”讲的是乐趣,“危险即安全”说的是边界,“给方法不如指方向”关乎自信。与其说“3D逆向自律法则”是在帮助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不如说它是在打破培养习惯的误区,重构常识。

在觉得孩子“慢”这件事情上,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接纳,适度允许孩子“拖拉”。可以试着想一些办法,让工作和学习散发出浓郁的娱乐与游戏的气息。这样,一旦孩子沉浸于当下的“游戏”,想低效都难。

对于孩子看不太懂或常错的作业,家长同样可以站在“游戏化”的角度寻找突破口。如果孩子不希望家长在旁边,一定要“躲”得远远的。

在书中老师说能当隐形的导师,就不做现场的助理。只要有大人在旁边指挥,那就不是游戏。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其次“危险即安全”的理念,可能会让一些家长朋友觉得不舒服——难道说我放任不管,孩子就能自律?

在说中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每日邮报》有一位名叫露西·卡文迪什(Lucy Cavendish)的专栏作者,她是一位母亲,也面临同样的窘境。

有一天,她决定做一件“危险”的事:一周里,4个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必再听大人的管教——特别是要求他们自律的聒噪声。不但如此,大人还要尽量满足并配合孩子们的请求。她想看看最终会发生什么。

结果前四天孩子们用各种方法对妈妈进行试探,面目全非的厨房,凌乱的家里,无理的要求越来越多,但她都同意了,直到第五天,孩子们才真正意识到父母真的允许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

于是,“地狱”之门打开了。“如果我们愿意,我们能熬夜吗?”“我们能去酒吧吃晚餐吗?”“我们能再养一只小狗吗?”无休止的要求接踵而来。

除了可能危及他们安全的要求,剩下的要求露西都同意了,包括熬夜。

但露西会提醒孩子们,第二天早上如果迟到了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且就算到了学校,他们也会非常非常困。

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提出来要通宵看电影。结果,一个孩子到晚上11:30倒在沙发上睡着了,另一个撑得久一点,因为他强迫自己保持清醒直到午夜。

第六天,出现了神奇的现象——自治。一开始是早上闹钟响后,孩子们依然困倦不醒,站都站不稳。“我觉得不舒服。”二儿子半睁开眼睛,迷迷糊糊地说。

“我警告过你,”露西说道,“你得到你想要的,但是你必须知道其后果。”

为了赶走瞌睡虫,孩子们竟然决定玩电子游戏!但是他们为了控制器而争吵,最后三儿子打败了妹妹并获得了控制器。妹妹决定反击时,大儿子夺过控制器向弟弟妹妹们宣布:不准再玩游戏了。

第七天晚上10:00,孩子们围坐成一个圆圈,在一起玩拼图。露西宣布,全家的一周实验到此结束。

“是吗?这么快,我们今天可以再熬夜吗?”小儿子问。“不行!”露西说道。这是7天后她第一次说“不”。于是,他们收起了拼图,马上起身去洗漱准备睡觉。神奇的是,在这之后,露西说“不”的频率变得非常低,而孩子们却渐渐自律起来,不必警告甚至无须提醒。

这位妈妈复盘这个实验时感慨道:“当我对孩子们的每个要求不再都说‘不’,他们玩得更开心,笑容也更多了。我也终于明白,我在他们的生活中定了太多的规矩,这反而让他们更难自律和自立,也会让他们相互间不够关心对方,小心思都用来找规矩的漏洞。”

所以对大人来说,自律才能自由;对孩子来说,自由才自律。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当我们给孩子多一些自由和空间、少一些要求与苛责时,孩子们有能力做出明智的决定,变得自律,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聪明的父母会以退为进,利用孩子热爱的事物帮助孩子构建并完善其他方面相对弱的心智习惯。自驱力与自信心是孩子学业成绩与创新能力的引擎,也是养成自律习惯的内核。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适时的赶场和离场,控制好边界,孩子便能与父母形成良性的沟通和互动。

不要贪心地去改造孩子,良好的教养方法都指向一点——敢让孩子做自己。

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把培养孩子作为自己成长的历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实践,让孩子自由自如快乐的成长,成为以后能够从容面对未来的人!#我们读书吧##读书##全民荐书人##教育##育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父母   孩子   可能会   起跑线   美文   亲子   格局   大人   家长   危险   兴趣   习惯   能力   老师   疯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