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一张张薄薄的信纸,一份份真情的流露


家书:一张张薄薄的信纸,一份份真情的流露

图源:网络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身为中国人,一定对唐代诗人杜甫《春望》中的那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陌生。


从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大名鼎鼎的《伯远帖》,到诸葛亮的《诫子书》;从《曾国藩家书》到朗读者中公布的最美家书——麦家的《致信儿子》……


有多少人生的感悟,做人的道理,想要传授给后人的“秘籍”,都藏在一封封的家书里。一封家书的价值,远超过“万金”。


书信虽然在消失,

但中国人对于家书家信中所传递的

情感与期望却永远无法被替代。


特别是身处疫情所带来的无常之中,春节团聚变成了原地过年,线下的聚会被云端所取代……


慢慢适应这种新日常的我们,是否想过,家书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今的我们,还需要家书吗?

家书:一张张薄薄的信纸,一份份真情的流露

图源:网络

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都在家书里

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指家藏之书,到三国时有了书信的意义,延绵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可谓是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道德伦理的最佳载体,再现了中华民族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与寄托。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家书,曾经是浓缩了作者生活经历中最宝贵的精华,用以表达对家人的情思,教诲后代。在维持齐家文化层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们如今鲜少见到各氏家族的家书家信,但好在古代很多文豪书法家的家书,都流传下来,并成了国宝,能令我们一窥家书的魅力。

家书:一张张薄薄的信纸,一份份真情的流露

王珣《伯远帖》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所留下的大名鼎鼎的《伯远帖》,就是一封5行47字的家书。


这封家书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及他儿子王献之的《中秋帖》被乾隆皇帝视若珍宝,如今分别被珍藏在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


唐朝诗人张籍的七言绝句《秋思》也描述了诗人

一边面对秋天的风景,一边写家书时的情真意切,对远方家人的思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外,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的《诫子书》也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也丝毫不过时。

家书:一张张薄薄的信纸,一份份真情的流露

马援在《诫兄子严敦书》中就教导两个侄子要结交品德高尚的人,不要盲目模仿成功人士,以防“画虎不成反类犬”,就好比今天的那些盲目追星的人,只看到对方的成功,却不了解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别人无法复制的特殊性。


古人的观点, 不但丝毫不逊色于现代人,

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一脉相承的道德和文化思想的基因。


曾国藩的家书为什么比丰功伟绩更令人称颂?

曾国藩身为清代极具名望的大人物,和他组建湘军,攻克太平军的种种丰功伟绩相比,反倒是他那些向子女絮絮叨叨谈家事琐事和国家大事的家书让后世之人更为敬仰看重。


在曾氏家书中,曾国藩一再用“君子慎独”事无巨细地鞭策自己,自省自己的“好表现,不是人”;

家书:一张张薄薄的信纸,一份份真情的流露

图源:网络

在子孙后代的教育上,曾国藩也直指教育的本质:教育子孙是让他们获得生存的能力,归根到底是要学会奋力进取的本领。


如果把自己奋斗而来的家财万贯直接传给子孙,反倒是给子孙留下了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祸害,而这也是富不过三代的根源。自己动手赚来的劳动成果才最踏实。

家书:一张张薄薄的信纸,一份份真情的流露

图源:网络

也正因为如此,据史料记载,两百多年来,曾国藩以下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有名望者多达240余人,构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华夏望族。


《曾国藩家书》更是被蒋介石奉为子女教育的不二宝典。

这些都反映出方寸家书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内涵和道德力量。


父亲除了是父亲,还是谁?

在家书情真意切的字里行间,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父母对子女真切的爱意,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梁启超家书》是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上百封书信,信中梁启超“笔端饱含感情”,没有严厉的呵斥,对孩子们都使用“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这样的昵称。


在这些书信中,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将自己的人生智慧都化作对子女的朴素情怀,谆谆教诲。

家书:一张张薄薄的信纸,一份份真情的流露

图源:网络

他说:“爹爹虽然挚爱你们,却从不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炼出来。”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家书:一张张薄薄的信纸,一份份真情的流露

图源:网络

有一段关于如何活成“有趣灵魂”的话,

让梁启超这位伟人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位父亲,

更成为一个有着鲜活人格的有趣个体:


“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


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吐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如果不能穿越回小时候,我们拿什么怀念家人?


家书除了是我们与父母亲人之间人生智慧的传承接力,

也是家族情感的一份珍贵留存。


作家裘山山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在旧樟木箱里发现满满一箱家书,一共1000多封信件都经过了父亲的细心整理,每一包都是捆好了的,上面贴着小纸条,注明了是谁的信。


其中有她和姐姐青年时期写给父母的信,还有父母亲互相之间的通信,是这个家横跨半个世纪的回忆。

家书:一张张薄薄的信纸,一份份真情的流露

裘山山写给父亲的第一封信

作家回忆到:“父母寄给我的信,大部分被我弄丢了,但是我和姐姐写给他们的信,像档案一样被保存着。”“我们一家四口,纵横交错地写信,如同四个方向发出的射线密集地交织。”


只不过,家人之间通信的习惯,在90年代中期,随着长途电话的普及,逐渐消失。和父母之间的通信,成为了亲人离去之后最珍贵的回忆。

家书:一张张薄薄的信纸,一份份真情的流露

裘山山一封封重读,用一年多时间把它们编成《家书》出版。因为她明白,父亲留下这些信件,就是为了让她有一天能回顾自己的成长,回望一家人互相支持、一路走来的印记。


当代家书让我们重拾感动

之前大火的《朗诵者》,涌现出了不少优秀家书,“中国谍战小说之父”麦家朗读了一封写给儿子的信,感人至深。


父亲麦家面对要去另一个半球美国读书的儿子,一腔父爱都化为殷殷的嘱托,叮咛年少的儿子莫要忘记生命是至高无上的:“青春是尖锐的,莽撞的,任何冲突都可能发生裂变,而生命是娇嫩的……一言蔽之,生命是最大的,生命面前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放下任何一切,别无选择。”

家书:一张张薄薄的信纸,一份份真情的流露

图源:网络

在作家看来,行万里路唯一的法宝是锻造一颗正直的心,

以此来抵御未知的危险。

而在爱自己之上爱他人,才是爱的终极意义。


这一封小说家整整准备了18年的信,悄悄塞进儿子远行行囊的家书,被麦家的儿子读完后珍藏进了电脑。


在异国他乡求学的不眠夜里,相信这会赋予成长中的少年最有力的支持和力量,面对未来人生中的风雨,找寻到生活的意义。


这正如牛年春节,江城武汉联合新华社通过脸书账号Discover Wuhan(发现武汉)为全球武汉人和“新武汉人”送出的“城市家书”在无法回到家乡过年的特别的日子,即使是一个视频,也能为异地过年的武汉游子送上一份来自家乡的年味,让留在武汉的“新武汉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温情和关爱。


科技的飞速发展,令我们不再有十足的必要和心情去手写一封家书,特地去邮局寄出。


岁月荏苒,家书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电子邮件,视频影像,甚至是一段语音。


但其中饱含的情谊与祝福,却是有温度的,是有血有肉的,

总能轻易击中我们内心深处的“大爱”与“小我”。


曾经被古人珍视的家书,家风的传承,亲情的传递,在今天虽不能再去体会那份仪式感——放下手上一切杂事,认真地坐下来,把信纸铺开,台灯拧亮,专注阅读和回复。

家书:一张张薄薄的信纸,一份份真情的流露

图源:网络

却依然借由着科技的昌明,令我们可以天涯咫尺。


我们所要铭记的,应该是家庭的凝聚,

血缘的联结,和亘古不变的齐家智慧。


致敬那个家书繁盛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家书   子书   家信   武汉人   书法家   信纸   武汉   书信   子孙   美文   家人   真情   父亲   儿子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