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谈鲁迅: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曾几何时,约莫是打读书时起,鲁迅的文字就陪伴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构成了我们对那个小院最美好的憧憬。

而《热风·随感录四十一》里的文字——“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燃起了我辈青年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志气。

王朔谈鲁迅: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鲁迅,诚然是那一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大师。数载后的我们每每读及那些文字,无不叹服于笔尖之上流淌出的新锐思想,叹为观止。

拥簇者对鲁迅的崇拜几乎是狂热的,他们将鲁迅文字中的思想奉为圭臬。但王朔却在一次访谈中声称着:“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王朔,是何许人也,又为何会说出如此“离经叛道”的言语?

狂傲不羁的大院子弟

王朔的作品大都着力在了一些未被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可的边缘地带,诸如“痞子”,“无业青年”等等。

王朔谈鲁迅: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王朔的作品《玩的就是心跳》《动物凶猛》或是《无知者无畏》中,大都体现出了这样子的讯号——对传统精致文学的不屑。王朔,就以这样一种近乎反叛僭越的姿态,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坛横空出世。

俗语说得好,不破不立。王朔,就是在彼时西方文化涌入,与社会传统意识流激烈碰撞时,率先打破既有舒适圈的人。赶上时代浪潮的王朔以笔锋为利器,对社会中的浮躁从众等诸多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口诛笔伐。

王朔谈鲁迅: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他敬重鲁迅,但他认为,鲁迅被过度解读了。王朔说,世上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存在的,鲁迅实然是一位公认的泰斗级大文豪。可即使是这样的人,也是有不足的。然而当下的风气,社会各界对鲁迅的赞扬已经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如果我们有勇气、有魄力对鲁迅进行批判,或是将其淡忘,不再视为神坛中的人物,那我们就进步了,我们的精神也是自由的了。

那么,鲁迅是否有被时代遗忘的可能呢?

极端的取舍态度

王朔对鲁迅的质疑,是站在了文学艺术角度和个人魅力视角。他认为,鲁迅的文字犀利睿智,可他在文学创作上留有一片荒芜之地,也就是长篇文学的缺失。这个切入点值得玩味。王朔认知里的文学家,是应该有长篇小说作品傍身的,一个作家如果一直写短篇其实是令人可疑的。想要立得住身,得拿出长篇文学展现真本事。

王朔谈鲁迅: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当然,鲁迅为什么鲜有长篇小说闻名于世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或许有人会认为鲁迅如同世界三大短篇巨匠契科夫等人那样,以短篇小说起家,不擅长写长篇巨作。也或许有人立于时局,认为鲁迅在那个处处充斥着腐朽黑暗的时代里,弃医从文,急于唤醒像祥林嫂那样愚昧可悲的世人。因此来不及雕琢长篇大论,或是深知即使有长篇问世,也难有人细细揣摩文中深意,反而会失了文学的真谛。倒不如凝练文字,以短篇见长。

王朔批判鲁迅的缘由我们不置可否,但他所主张的,破而后立的质疑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王朔谈鲁迅: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去鲁迅化”曾经是一种势头。有人主张以中小学校为起点,将鲁迅的文章从教科书中“迁移”出去。专家对此的解释很直白,因为鲁迅的许多文字太深奥难懂了,当代社会已然涌现了更多有意义的时新文学作品。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应当与时俱进,给这些新文学一个入驻课堂的机会,也让这些青少年们能接触到更与时俱进的内容。

这一提议支持者众多,他们附和说道,鲁迅的文字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于黑暗中禹禹独行的鲁迅,以笔为刃,孤独又执拗地一次次撕开那个时代的遮羞布,将血淋淋的现实呈现在读者眼前。吃人的社会、沾了人血的馒头,无一不影射着那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社会。这样的文字,实在不宜作为普及性的文学,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堂里。

王朔谈鲁迅: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2010年前后,在我国东南沿海的部分发达省份里,有关当局率先作出反应,将鲁迅的文章从中小学教材中撤出。

可这样连根拔起的后果,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么?

世间盲从者众多。如同《乌合之众》中写到的那样,“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大家都习惯了锦上添花,抑或是落井下石。

王朔谈鲁迅: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当有先行者站出来振臂高呼,说我们需要批驳先贤的文字,将他们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拽入凡间时,似乎附和赞同,就是理性进步人的表现。可狂热的拥戴固不可取,盲目的全盘否定却亦是不该。

时代呼吁理性的批判

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认为我们的感情源自我们自己的内心。鲁迅应该被时代淡忘么?或者说,只有鲁迅被淡忘,世人才能够进步么?

诚非如此。

先就文学素养而言,鲁迅的文学地位是没有被高估的。他的短篇小说《呐喊》《彷徨》取材于革新与守旧力量之间的悬殊对比,针砭时弊。意为惊醒混沌之中的民众,并对社会的现实进行冷静剖析,寓意深重。即使去掉这些蕴藏其中的用意,鲁迅作品中精确幽微的细节刻画,极具情怀感的遣词用语,也是罕有人可以与之比肩的。

王朔谈鲁迅: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而至于散文、诗歌等各种文学体裁,鲁迅更是得心应手。《朝花夕拾》里处处蕴含着对生活的品味和人性的洞察。“梅干菜、茴香豆、油豆腐”,诸多名词跃然纸上,勾画出的是烟火俗世里最平凡的模样。姑且不论其背后是否另有深意,这样的文笔,已然是值得敬佩。

对于这样一位极富才情,又洞察入微的顶级文学家,我们又岂能一叶障目,将其从时代的洪流中断然割舍。

鲁迅只是被窄化了。

鲁迅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在永夜中举起火把,试图度化众人的普罗米修斯形象。但正因他所具备的时代图腾意义,鲁迅被后人高高地供起,顶礼膜拜,容不得一丝一毫的亵渎。

王朔谈鲁迅: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或许,王朔所呼吁的“淡忘鲁迅”,并不是真正地要将鲁迅文学弃如敝履,而是希望世人能跳脱出盲目的崇拜,多一些理性的目光,去审视那些文字。

我们依托跳板恍然醒悟,跃出了长夜寂寂,还未得以喘息几日,便转身憎恶这一跳板的腐朽与不合时宜。这样的行径,委实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批判精神。

鲁迅并非十全十美的完人。他是个理性的悲观主义者,用“横眉冷对”的坚硬形象,毫不留情地指责出了当时存在的缺点和危机。当然,这样的文字也秉承了鲁迅鲜明的个人特点,生涩又阴沉,锋利得似乎要将社会的黑暗刮下一层皮来。而且在晚年的文章中,鲁迅的文字不可避免地沾染一些垂垂暮气。

王朔谈鲁迅: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我们仔细品味会发现,鲁迅的文学价值和精神意义,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更替逐渐消亡的。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固有的盲从中跳脱出来,读之学之反思之。

阿Q讲过:“尼姑的光头,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么?”对待鲁迅,诚然应如是。

鲁迅不应当被奉为一种神化的图腾。因为当一个凡人成为具有某种特殊象征的“完人”之时,反而会由于“灯下黑”或是民众难以自控的逆反心理而被忽视其本身的价值。

王朔谈鲁迅:大家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当同一时代的作家王朔、余华、莫言、苏童四人受邀编写丛书,被要求挑选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十篇短篇小说,以备汇编成集时。王朔、余华与莫言的选择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鲁迅的短篇。曾在幼年时极度厌恶鲁迅的余华甚至写过,《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这样的文章。可时隔多年后,余华却坦然承认,鲁迅是他唯一的精神导师。

像所有被时代推至幕前的人物一样,他们被奉为救赎,身旁始终有一股神化的氛围,似乎压迫着人们不敢直视。谋求精神的自由,是要褪去这样的迷信的。只是这种批判,不是全盘皆否,而是用进步的眼光去审视他。

王朔曾经的呼吁犹在耳畔,真正要被淡忘的是束缚自身的精神枷锁。社会的进步,新思潮的涌动,是不必踩在对前人的抛弃之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鲁迅   跳脱   神坛   短篇小说   美文   长篇   狂热   世人   理性   文字   精神   社会   作品   时代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