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乐山话题:嘉乐纸厂的味道

文:铁门坎风月谈

编辑:雪原

 

老乐山话题:嘉乐纸厂的味道

乐山的纸厂,依水而建,这条水,便是竹公溪。溪的上游是605纸厂,下游为嘉乐纸厂,一度风光无比的两兄弟,却在新世纪前后同时落难,相继破产,乐山纸厂的风月故事就此终结。

今天就说嘉乐纸厂。

从书法珍藏的宣纸,到学生用的笔记簿,都由精巧的手,将峨眉山系的竹木,浸泡在流经嘉定大佛脚下的岷江水制成。一位博物馆专家说过,数百年后芳香仍在嘉乐的纸上。

1938年,武大女生齐邦媛作为新生到乐山城后,为了买笔记本,从白塔街、叮咚街下来,经过府街、紫云街,步行3000多米到嘉乐门大街(今徐家扁街)找到嘉乐纸厂门市部,进门第一眼所见:木格架上摆满了各种雅洁封面的簿子,浅蓝、湖绿、粉蝶、鹅黄,呈现出人生梦中所能见的色彩。她得知这就是有千百种面貌,闻名大后方的嘉乐纸。此景让这位佳丽终生难忘。


老乐山话题:嘉乐纸厂的味道

相比605,嘉乐纸厂历史更悠久。她创办于1926年。由李劼人联合王怀仲、陈宛溪在乐山徐家扁筹建。陈宛溪,人称“陈百万”,财大气粗, 1921年在东岩建“陈庄”,凿崖打井,名 “小玉渊”;挖地筑池,名“半亩方塘”,养鱼池中,栽竹成林,号称“陈庄修竹”。

陈一度在乐山城风光无比,可比起合伙人李劼人的大格局和历史地位,还是又差远了。

嘉乐纸厂的开始,只能称作惨淡开场。创业初,由于设备落后、技术不高,该厂曾数次停闭。在闭塞落后的西南一隅,创办一家现代化纸厂,自然困难重重。最酸楚时,纸厂厂长都跑去绵竹土制纸厂帮别人打工。一直到1939年,嘉乐纸厂才第一次分红。后来,嘉乐终于异军突起,还合并了重庆的“四川造纸厂”。

嘉乐纸纸质柔韧、平整、光洁,行销市场。西南各大、中、小学教科书和大部分出版物用纸均由嘉乐纸厂供应。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大批量购买嘉乐纸,重庆《新华日报》也使用过嘉乐纸。


老乐山话题:嘉乐纸厂的味道

嘉乐纸厂,永远绕不开董事长李劼人。

李劼人实为一位目光远大,且深谋远虑的战略家。在国难之际,他认识到两点,必须实业救国,并以实业强大支撑国民文化教育,破除国难之希望,在儿童,在青年。

他在嘉乐纸厂特设文化事业补助金,是企业发展后回报国家和社会的一大善举。不仅乐山,还对内迁四川的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成都的中小学提供大量切实帮助,为处在艰难国运的文教事业注入经济活力。

关于文化事业补助金的函件,最早见于1944年,从1947年开始,文化补助金更有了明确的分配办法和运作方式。

民国33年,曾为乐山首富的杨新泉,当时还是孤小董事长,给李劼人写信:每学期毕业,孤儿优秀人数众多,可既家境清贫无能,学校财力支持不足,听其失学实所不忍,恳请嘉乐以文化事业补助金资助。

李劼人于是专设经费供杨家孤小的孤儿就读,一年达120万元。

而追溯历史,还有很多为儿童教育,如杨新泉这样向嘉乐纸厂求救。对于诸多学校的资助,都是从李劼人为首的股东们利润中出。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劼人等,一直用最能维护贫者自尊巧妙的方式去帮助。

这便是嘉乐纸厂的第一种味道。儒雅的民国风范,温暖了战乱嘉定,百年仍流芳香。

上世纪70年代初,衣瑞龙上班的嘉乐纸厂就在乐山一中旁。乐山一中安装了一个吊环,因为难度太大,从没有人去用过,成为一个摆设。有一天,年轻的衣瑞龙穿着白衣服,在学校里玩吊环。他双手拉着吊环,身体甩过来甩过去,时不时还要翻转几周,这么好的身手,把黄潮这帮一中同学看得目瞪口呆。

1986年,衣瑞龙已是乐山嘉乐造纸厂一名工程师,衣大侠追求的女友,比他小10岁,有一次,女友约他看电影,结果厂里有事,没有去成。该美女还在老岗坝当知青,衣瑞龙想念女友,什么救生设备都没带,就直接晚上冒雨从嘉乐纸厂下水,迎着滔滔巨浪向下游冲去,宛如蛟龙闹江。当他从滚滚洪流中跳上老岗坝的岸上,所有人都惊呆了,也因此抱得美人归。


老乐山话题:嘉乐纸厂的味道

探险前,衣瑞龙向纸厂申请赞助购买灯具,却被要求写下“如发生意外,一切后果与厂房无关”的书面保证。在纸厂,他先被分去技术科,后又分配到机修车间,优化配置又被优化进了社会。在一些同事眼里,衣脾气暴躁,和单位不少同事打架,领导也敢打,除了探险,工作上什么都不想干。

后来,衣终成为一代飞人,却单身一人很多年,脚步踏遍众名山,一生积蓄耗尽,却买不起一辆三轮车……

衣瑞龙勇于探索、勇敢超越,追求真理,反对谬论,他的追梦精神,不仅不被当时所接受,连如今的乐山也未能认识到衣瑞龙的价值。

这就是嘉乐纸厂的第二种味道。在码头文化的熏陶下,奇人频出,江湖气重,不在乎世俗看法,一生为梦想不走寻常路。


老乐山话题:嘉乐纸厂的味道

上世纪 90年代,嘉乐纸厂效益下降,很多员工都在想办法薅羊毛,原料科里面堆放了很多大的工器具、设备,晚上常有内部人去偷。保卫科晚上经常去抓,保安中一个姓祝的兄弟最厉害,学过摔跤,被评为过全国擒敌能手。逮住偷东西、翻墙、干坏事是可以罚款的,保安就拿罚款的钱去外面关帝庙吃麻辣烫,不知道是不是我们10多年前最爱吃那家关帝庙麻辣烫。

企业破产后,自谋生路的很多,保卫科有个身体好的,游泳很厉害,厂里面外号“水鬼”,去了体育馆当健身教练,粉丝多多。

遥想嘉乐纸厂当年,身体杠杠的青年大有人在。衣瑞龙当是其中翘楚,也许,正是衣瑞龙的名人效应,引领了嘉乐员工这样一股尚武情怀。

嘉乐纸厂的第三种味道,就是实打实的味道了,是那股浓浓的臭鸡蛋气味。这就是嘉乐厂走向毁灭的根源。


老乐山话题:嘉乐纸厂的味道

嘉乐纸厂造纸原料主料是麦草、少量谷草,其中谷草造纸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关键是谷节不好处理。原料破碎后进入蒸球加碱水用蒸汽煮,到了一定程度便放气排黑水。放气的时候,会发出如警报般的声音,住在周围的人就知道了时间,每天大概是上午十点排气,六个小时左右排一次气。排出来的气体,有股浓浓的臭鸡蛋气味。

上世纪80年代,媒体人邓碧清在乐山一中教书两年,对它的污染刻骨铭心。邓碧清戏称其放毒气为打“集体屁”, 释放的时候简直钻心透骨,让人胸闷头昏,出不来气。每天上下午各放一次,每次大约一分半钟。

每次放气的时候,如果一中老师正在上课,立马停止讲课,提醒学生趴在桌上用衣袖或者手绢捂住口鼻,待臭味消散,才恢复正常上课。

嘉乐的另外一个大污染,就是无节制排放碱泡子。春冬季节枯水,泡子不能顺水漂流,堆积在河边一大片。风乍起,晒干或风干的泡沫满街飞舞,有一种“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幻觉。

黄潮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贺清泉听完纸厂的鸣声,时不时会用夹江甘江铺的声调说:纸厂两个蛋结束了,我们继续说迅哥儿。迅哥儿,是他正讲的鲁迅的小说社戏。

一位一中学生说,那个味道真的不摆了,欲仙欲死,内心极度盼望其倒闭。闻到就觉得饿,估计时间正好也快到饭点了,嘉乐纸厂的碱泡泡和臭鸡蛋味的空气,是旁边乐山一中和嘉乐子弟校师生们刻入骨头永远的记忆。

我们回忆嘉乐的种种珍贵,同时也不应忘却嘉乐纸厂当时属于乐山城环境污染的大户。

1986年夏天,一个暑假,嘉乐纸厂草场失火,有点林冲火烧草料场的壮观。全地区的消防车都来了,从下午烧到后半夜才扑灭。这次损失,让嘉乐纸厂伤了元气。


老乐山话题:嘉乐纸厂的味道

老乐山话题:嘉乐纸厂的味道

嘉乐纸厂前面的街上,很多苦力拖着板板车,车上捆满了谷草,把谷草拉进纸厂里,是当时街上的一道“风景”,这个风景却是很多乐山人生活的唯一来源。

嘉乐纸厂排水时声音很大,河里黄白色的泡沫很多,稍微干了后,很穷的人家就捡来再继续晒干弄来当煤烧。随废水冲出来的还有炭渣,很多穷苦居民忍着恶臭,在那里捡没烧过的煤渣回去烧,还有拿去卖的。那个泡沫饼和煤渣尽管严重污染环境,但当时养活了很多人。

不止一位乐山的领导,和后来乐山闻名的人才,便是这样通过大人拉板板车和捡煤渣卖将其养大成才的。但如今甚少听过这些人忆苦思甜。难道他们都忘本了吗?

嘉乐纸厂和临近五丝厂的子弟,父母文化都不高,所以对子女的教育也很薄弱,子女不成器的比比皆是。尤其是两个厂相继倒闭后,有嘉乐纸厂的子女吸毒没钱就去偷,在街上流窜作案,后来吸毒吸死在了王浩儿街上。

嘉乐纸厂因为收了很多旧书,又是定点销毁书籍的,成为爱读书的乐山孩子们心念念的地方。虽然当时嘉乐纸厂的保安很凶,个别胆子大的,还是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的偷书故事。


老乐山话题:嘉乐纸厂的味道

现在徐家扁小学过去的大门


老乐山话题:嘉乐纸厂的味道

乐山知名媒体人汪建,当年就和嘉乐纸厂子弟一起从一中医务室处翻墙过去,悄悄钻进打浆车间乱堆的纸堆里去乱翻。当时找的小人书最多,杯弓蛇影、百步穿杨的故事就是偷的书上读到的。汪建进去前把书包腾空,装了书又悄悄钻出打浆车间,从爬墙的地方把书包甩过墙,然后大摇大摆出厂门回乐山一中拿书包,翻墙的地方当时就一菜地。汪建为了让人信服,信手绘了一幅嘉乐纸厂盗书图。


老乐山话题:嘉乐纸厂的味道

另一位姓姜的去地区农机厂,回家路过嘉乐纸厂,翻墙去回收车间,翻到一本《醒世恒言》,悄悄拿回家,在被窝里打着电筒慢慢看完。去偷翻书也不是没有被人问到,同去的就报父亲的名字,说找他,人家说你找错车间了,还给学生指点。文革时销毁钞票车间门口,可还全是荷枪的兵,可这也不能阻止住孩子们的求知欲。

嘉乐纸厂的另外一道风景,就是泡澡的清水池,厂里有公共澡堂,让周边的居民很羡慕。

一位美女回忆,当时嘉乐里一边是泡纸浆的大池子,一边是清水池可以泡澡。可是嘉乐纸厂门口保安很尽力,几乎混不进去洗个澡,只能跟着这里的职工进去。

嘉乐纸厂,是怎么垮掉的?


老乐山话题:嘉乐纸厂的味道

这和当年的五通川盐化,乐山605一样,既有很多共性,又有不一样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国营企业领导的腐败风气蔓延。嘉乐纸厂和五丝厂都中了招。嘉乐纸厂花费巨资数千万,剑杆车间从沿海买回来一条崭新的生产线,结果是人家淘汰的报废产品,涂上新漆冒充新品,根本不能用。厂负责人和采购人员只图回扣可观,没有认真检查产品质量就贸然购回,这一下大伤厂的元气,再无回天可能。

另外一个角度看,市场在萎缩,竞争越来越激烈,可是厂里的人却越来越多,一个岗位要安排五六个甚至十来个人,再加上小学、技工校、卫生院应有尽有,包袱太重,计划经济时代,少了管理和效率的概念,不破产倒闭才是怪事了。

这犹如当年的川盐厂子弟,各种各样的光环都在身上,不说总厂了,连每个分厂几乎都有自己的学校、卫生院、职工舞厅,每个乡镇分厂的几百名工人和家属,撑起了乡镇街道的菜市繁华。一到黄昏时分,盐厂子弟就莺歌燕舞,殊不知覆亡已在不远处。

如605的巅峰时刻,周围一共有6个生产车间,3000多名工人,加上家属,更是一只庞大的队伍。

百年嘉乐纸厂,一朝灰飞烟灭。有其偶然性,更有历史的必然。

国企的解体,消失,国企职工的下岗失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言难尽。对这些一度辉煌大厂的今昔描述,让人悲哀,更该让人警醒。

嘉乐纸厂的味道,以及旁边的五丝厂,酿造厂,糖果厂,都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烟消云散,只留下些微的影子,让人不知从何祭奠。

乐山城两大纸厂的衰败,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因素。

(作者感谢:邓碧清、黄潮、汪建、莫子、小李、老利等老师的珍贵回忆。另谢付京艳徐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乐山   纸厂   关帝庙   哥儿   嘉定   谷草   味道   煤渣   补助金   吊环   厂里   美文   车间   保安   当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