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真正的快乐,在于能力与欲求的平衡

50岁那年,卢梭写就《爱弥儿》,这是一部在哲学史和教育史上都占据着重要位置的书,天命之年的卢梭将其有的热情与浪漫化为审慎的思考融入对爱弥儿的教育中。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快乐的人,然而,浩如烟海的鸡汤文总是令人茫然。

今天“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任他快乐成长”,明天“最好的父母,懂得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这类自相矛盾的标题更令人无所适从。

卢梭:真正的快乐,在于能力与欲求的平衡

“真正的教育更多地包含在行动而不是说教之中。”

如果成年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快乐,怎样追求快乐,又该如何决定教育方式呢?

快乐,是一种遭受痛苦少的状态

“我们心灵的感受就像我们身体的变化一样,一直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大家都有快乐和痛苦,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世间没有绝对的快乐,快乐是一种感受。同样的场景,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也是相对的。

所以,卢梭说,“最快乐的人,是遭受痛苦最少的人;最痛苦的人,是感受快乐最少的人。”

而快乐和痛苦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摆摊的女人,每到中午饭点,丈夫就会送上热乎乎的饭菜,笑盈盈地看着她吃完。

在每天的这个时间里,女人都是快乐的。

卢梭:真正的快乐,在于能力与欲求的平衡

直到有一天,路过一个中年大姐,看着正在吃饭的女人,摇头道:“这饭看起来一点油水都没有,你怎么吃得进去呀,我说一个男人天天让女人出来摆摊受苦,真是不争气。”

大姐走后,空气仿佛凝固了。

可想而知,女人眼前的饭变得难以下咽,而原本快乐的时光,也变成了男人没有能力给自己幸福的证明,一切都回不去了。

快乐就是这么短暂,而痛苦却是常态,所以很少听人说“我比你快乐“,却常听到”我比你痛苦”。

人为什么会不快乐呢?因为欲望。

卢梭:真正的快乐,在于能力与欲求的平衡

故事里的女人,原本的欲望只是丈夫给自己送饭,这是在丈夫和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然而听闻路过的中年大姐一席话,欲望就变成了不应该摆地摊,这超出了他们的能力,快乐就消失了,进而产生痛苦。

每个痛苦的情绪都与想摆脱痛苦的欲望分不开,

每个快乐的想法都与想享受快乐的欲望分不开。

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大于能力

欲望意味着不足与匮乏,而只要人感到了有所不足与匮乏就会痛苦。

一个成长在山林里的原始人,风餐露宿,并不会痛苦。然而让一个住惯了现代房屋的人进入深山老林生活,多半是会痛苦的。

他痛苦,因为剥夺了他原本享受的东西。尽管那些东西也许不是生活必须。

所以被剥夺了东西本身,不痛苦,没有人会觉得被人拿走一袋垃圾而苦恼,因为那不是他需要的。

但如果他发现他错扔了一个宝贵的东西到垃圾袋里,而又被人拿走了,才会痛苦。

苦恼并不在于失去那些东西,而是在于他觉得需要那些东西。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需要的越多,就越容易痛苦,特别当能力无法满足欲望,简直痛苦到极点。

盲目自负是一切巨大痛苦的根源。

卢梭:真正的快乐,在于能力与欲求的平衡

如果欲望在能力所及范围内,痛苦就不会存在了。

然而,现实往往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限的。

在想象的欲望世界,与自身才能所能达到的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导致了人所有的不快乐,以及人的弱小。

“因为每个人都有所爱好,而不是有所需要,所以我们一生之中才会有许多烦恼。

随着欲望越来越大,我们的力量就会渐渐越来越小,乃至消失。”

真正的快乐在于缩减超过我们才能的那些欲望,在于让能力和欲望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状态。

卢梭:真正的快乐,在于能力与欲求的平衡

卢梭教导爱弥儿,要做一个能够把欲念约束在你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人,同时要研究和了解这个范围。

很多父母分不清这个范围。

常常能见到很多“小霸王”,在家里提的要求会一一满足,稍有不满意就会大哭大闹。

这样做的父母看似宠爱孩子,实际上不只让孩子变得令人讨厌,也给他的未来埋下了巨大的痛苦。

习惯了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的孩子,早已不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因为他的欲望是由他父母的能力满足的。

然而人总是在长大,欲望经常得到满足,也会日益增长。

终究有一天,孩子的欲望会增长到父母无力满足。而到那个时候遭受拒绝,会让习惯于被满足的孩子大为震惊,因此而产生的伤害,比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更令他痛苦。

所谓“溺子如害子”,就是这个道理。

学会快乐地生活

幸福,“是一切有感觉的人追求的目标,是大自然让我们萌生的第一个欲望,也是唯一一个我们永远不会放弃的愿望。”

可是幸福在哪里呢?谁又知道呢?所有人都在寻找,但有的人可能一生也找不到。

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幸福的追寻,只是降低对幸福的期待。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用进餐者对待食物的态度比喻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卢梭:真正的快乐,在于能力与欲求的平衡

第一种进餐者,不管食物如何精美,都提不起兴趣,只是把吃饭当成每天的必须。

这一种人每天沉浸在无聊之中,人生对于他来说是一片虚无,没有意义,也没有活力,只是活着而已,用一个我们更熟悉的词形容,是“混日子”。

第二种,是病人,吃饭是完成医生的任务。

这种人对人生非常悲观,面对逆境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第三种,是美食家。对食物寄予厚望,然而进餐时却发现不尽人意,失望满满。

第四种是饕餮一样的人,暴饮暴食,贪婪无厌。

最后一种,则食欲旺盛,对眼前的食物心满意足,享受食物。

幸福和快乐的人应该是最后一种进餐者,罗素总结说,“热情与生活的关系,就像饥饿与食物的关系”。

卢梭:真正的快乐,在于能力与欲求的平衡

无聊、悲观、挑剔、骄奢淫逸的人,都不会体会到生活的美味。

而只有对生活抱有希望,但又不对幸福过分憧憬的人,才会快乐。

用卢梭自己的话来总结,就是:

学会应付失去你本就有可能失去的东西时的情况;

学着在应付各种突变的过程中,转移你的心思,使之不受到任何摧残;

学着鼓起勇气面对逆境,让自己不至于沦落到悲惨的境地;

学着坚定地履行责任和义务,让自己永远不会做出犯罪的行为。

这样的话,尽管命运作祟,你依然会生活得快乐;

尽管欲念丛生,你依然会生活得严谨。

你会发现,就算你拳拳在握的东西一不小心就会失去,你依然能从中享受到极大的快乐

——是你拥有它们,而不是它们拥有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卢梭   罗素   能力   快乐   范围内   欲念   美文   大姐   痛苦   食物   欲望   父母   东西   孩子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