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N号房事件:学历不能过滤人渣,道德也并非教育的产物!

近日,韩国N号房事件传遍全网,此案不仅涉及性犯罪,还涉嫌谋杀,性质非常恶劣。媒体公布其运营者之一的赵博士,是一名年轻的高学历者,据说会员中也有众多人们眼中的社会精英。人们不禁要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会这么没有道德,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

曾经人们普遍认为:学历高的人,道德和人品应该也比较高。但实际情况是,学历并不能过滤掉人渣!人们也认为,教育的缺失才是道德沦丧的罪魁祸首,教育因此要背负罪名。但实际情况是,人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仅靠教育就能提高的。同一个家庭、同一所学校会培养出不同道德品质的人。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一谈,为什么说学历不能过滤人渣,道德也并非教育的产物。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韩国N号房事件:学历不能过滤人渣,道德也并非教育的产物!

01. 道德与自然科学有什么不同?道德的本质又是什么?


大多数人都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与学历是正相关的。对于初次见面的人,看到简历上的高学历和社会地位,会自然地心生好感,认为这大概率是个不错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高材生违纪违法、反道德的事情层出不穷。

2017年,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对违纪的11名研究生进行了处分公告。其中,8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和1名在职硕士。他们的违纪行为包括婚外情、殴打恋爱对象、学术不端、偷窥异性入厕、殴打工作人员等等。网友们惊呼,不敢相信这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于是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人品和学历有关系吗?

要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道德与自然科学有什么不同。

自然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而品德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做什么?”

一个是对自然事实的客观描述,另一个是对人类行为是非对错的主观判断。虽然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既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也学习了思想品德等伦理教育知识,但两者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品德教育不能和自然科学一样,通过听课考试,就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但很多人认为道德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的道德行为是反映的是一种道德事实。换句话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存在一个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比如,你家附近有一只流浪猫,你心地善良,每天给流浪猫送食物,救下了这只可怜的动物。这些哲学家们会说,你的行为之所以是对的,是因为你做出了一个符合道德事实的行为。他们希望通过“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推出“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然而,那些没有给流浪猫喂食的人,是不是就不道德呢?很显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事实很可能是:因为你很喜欢猫,可怜同情它,才会选择帮助它;其它没有给猫喂食的人,因为不喜欢小动物,压根就没有注意到有这么一只猫的存在。在喜欢猫的人眼中,给猫喂食是符合道德的,在不喜欢猫的人眼中,不给猫喂食也是符合道德。

那么,道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大卫.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告诉我们,当我们说“应该怎样去做”的时候,其实是在表达对于某些行为和品质在情感上的反应,也就是对行为的喜好或者厌恶。正因为基于个体的情感反应,所有他认为,道德知识其实没有那么确定的基础。

通过书本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因为这些知识就是客观存在的。而“应该喜好什么或者厌恶什么”是主观的,它来自于个体的性情以及社会交往中的经验,无法单纯依靠教育来完成。

由此看来,高等教育完成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认定,高学历只能过滤学渣而不能过滤人渣。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好坏,我们更应该观察他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从实际相处中的表现来判断。

美国罗斯福说过:"有学问而无品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

可见,道德与学问并无相关性,有学问的恶汉比有道德的鄙夫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韩国N号房事件:学历不能过滤人渣,道德也并非教育的产物!

02.道德行为的内驱力是什么?理性是决定道德行为的关键因素吗?


我们总被教导:要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做一个自律节制的人!柏拉图也将灵魂比作一架马车,理性就像车夫,控制着两匹马,一匹是欲望,一匹是激情,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就在于理性能否很好地驾驭这两匹马。这些古老的智慧告诉我们,通过理性地控制欲望和情感,实践道德规则,才能产生道德行为。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不是来自一个人的欲望或情感。

但大卫·休谟认为道德是人们对一件事的情感反应,对于看见或听见的事情,我们本能地做出赞同或反对的判断。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大家都依靠本性来做出反应,不做理性判断,任本性肆意妄为,那社会还有和谐可言吗?我们来举个例子就能看明白了。

比如,你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生病了,你会特别为他感到难过,仿佛病痛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但是在新闻中听到某些不认识的人意外死亡,你的反应可能是:“哦,好可怜!”然后马上就忘记此事了。我们的解释是:不认识的人跟我有什么关系?表面看来,这是出于我们的理性判断。但真正的理性只存在客观因素,不含主观因素。上述例子中,不认识的人已经去世,比你认识的朋友情况更惨,如果完全出于的理性考虑,我们应该更关心那个陌生人才对。这是怎么回事呢?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同情是人类道德的根源。斯密认为,任何一个人,哪怕他再自私、再邪恶,都拥有一种本性,这种本性让他去关心别人的命运,为了别人的幸福或者不幸而感到快乐或者痛苦,这就是同情。

人类通过想象力完成人与人之间的跨越,与他人达成一致。想象自己在一定程度和对方成了同一个人,感受对方的疼痛和喜怒哀乐。对于跟自己越亲密、距离越近的人,这种想象力越强,感受也越深刻。人们由这种内在的同情触发良知,从而做出有助于他人的道德行为。

那么,理性在道德行为中有什么作用呢?

大卫·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的开篇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道德是来自理性还是来自情感?在书中他给了我们答案:道德来自情感,而理性只是辅助情感的工具。

理性地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确定了行为的目的之后,通过理性地分析和观察,为实现这个目的提供建议和办法。比如,你决定要去救一个落水儿童,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你的同情心。在实施行动的过程中,理性帮助你分析作哪些准备工作,或者观察周围有没有可帮助的人等之类的具体途径。第二,辨别信息的真伪,比如你仔细观察后发现,在水里挣扎的不是落水儿童,而是一只狗在游泳,这时你决定不用下水救人了。如果没有情感的驱动,理性是没有办法独立引发道德行为的。

孟子也就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里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都是我们的自然情感,而仁、义、礼、智是道德规范,这句话也说明,情感才是道德的内驱力。

韩国N号房事件:学历不能过滤人渣,道德也并非教育的产物!

03.道德的演变遵循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教育体系是自上而下的机制。

推崇教育决定人品的人们认为:道德必须是别人教给你的,没有经过老师、家长的教育,道德根本不会存在。但是亚当·斯密却认为,道德跟教导的关系不大,跟理性更毫无关系。道德源自人们从小到大在社会中成长,头脑中产生的互惠交换概念。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道德是人们为了与他人相处时,寻找心心相通的快乐,而自发形成的现象,并非来自圣人的训诫或者上帝的指导。

通俗一点讲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喜欢,我们调整自己的行为,去符合别人的情感反应。这些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就成了约定俗称的道德准则。而教育家们做出的贡献就是观察、记录这些道德准则,反过来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养体系,对人们进行教导。

《自下而上》的作者马特·里德利说:“正是在人类经验的混乱实证世界里,我们发现了道德。道德哲学家观察我们的行为,但我们的行为,并不是来自他们的创造。”

正因为道德来自人们的自发行为,所有道德演变过程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一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古至今,虽然流传下来很多亘古不变的道德准则,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在过去暴力、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培养出来的道德准则,必定与如今和平年代长大的孩子不一样,这个变化也将一直延续下去。

比如,对于同性恋的态度。过去,同性恋者被认为是家庭的叛逆者,他们被家人训斥,被朋友排斥,害怕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只能选择遮遮掩掩。但现在,很多国家已立法允许同性恋者结婚,并且反对鄙视同性恋者的行为。事实还是一样,只是人们的观念转变了。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社会暴力事件较过去相比,已经大幅减少。史蒂文·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记录了近几百年的暴力行为变化。过去10年里,全球战争死忙率创下历史新低;在大多数国家,杀人率比中世纪时期已减少90%以上;现在的我们,反对暴力取乐,对动物也提倡爱护怜悯。虽然目前暴力依然存在,但是根据平克的记录推测,未来暴力现象会持续衰退。

同理,在同一个年代,生长在不同社会圈层中的人,也必定会自发形成不一样的道德准则。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每个年代,每个国家,无论实行什么样的教育制度,都会出现反社会、反道德的人群和危害社会和谐的事件。

由此可见,道德形成于人与人相处的个体行为中,并非来自学校的教育。道德的演变过程是自下而上的,而教育体系是典型的自上而下。无法同步的机制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教育没有直接的关系。

韩国N号房事件:学历不能过滤人渣,道德也并非教育的产物!

04. 总结

孔子说过,“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德才兼备,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终身目标,也是教育想要完成的远大重任。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中,教育作为辅助我们进化的一种工具,并不能独自肩负起修正人类道德的重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道德的本质、道德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出发,探讨了学历不能过滤人渣的原因;接着我们从亚当.斯密的情感道德观点出发,讨论了道德的内驱力来自人类情感中的同情心,而非理性控制;最后我们从道德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自下而上的道德演变与自下而上的教育体系,说明了为什么道德不是教养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亚当   大卫   学历   道德   目的   号房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韩国   品德   美文   自然科学   产物   人渣   理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