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看见,像光一样照亮孩子的世界

生孩子容易, 养孩子难!这几乎是所有天下父母的心声!父母面对难以管教的孩子感到伤心难过、心力交瘁,无奈之下,不得不动用体罚、打骂等手段,但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变本加厉。

很多父母不明白,过去那个乖巧可爱的孩子为何变得如此生疏?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亲近父母,听从父母教导,从而建立幸福和睦的家庭呢?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从封面上看,一只大手牵着一只小手,让人感受到这世间最温暖的亲情,特别温馨。这不正是我们养孩子的初衷吗?曾经,我们也对孩子说过:只要你健康快乐,爸妈做什么都愿意!可是在生活的琐事中,我们是否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心愿?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看见,像光一样照亮孩子的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戈登·诺伊费尔德是加拿大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致力于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拥有40余年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是国际儿童发展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他擅长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复杂的行为表象中发现简单的规律。

诺伊费尔德认为,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当孩子的内心不被父母看见时,亲子关系就会逐渐破裂。亲子关系的疏离促使孩子不再依恋父母,从而反抗和拒绝父母,让父母的教养工作变得难上加难。书中也给出了如何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走出亲子关系的迷雾。

看见,就是回应;回应,就意味着自己被看见了。在亲子关系中,回应像一缕光照亮孩子的世界;没有回应,孩子就像生活在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

一、亲子关系是如何破裂的?

孩子与父母关系亲密时,他们会信任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是对父母深深地依恋。父母如果忽视亲子关系,只在乎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甚至为了逼迫孩子学会某种技能,与孩子发生冲突,就会使亲子关系变得很糟糕。

有这样一个场景。12岁的儿子,晚上8点了还没完成作业。爸爸提醒他好几次,他却捧着电脑专心地玩游戏,对爸爸的话置之不理。后来还厌烦地甩出一句:“你烦不烦啊!”爸爸很生气,训斥他:“如果你在做你该做的事,我当然不会来烦你!”儿子冲爸爸大吼一句:“你什么也不懂!”然后“砰”地一声关上门。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孩子的冷漠和敌意,让父母无法靠近他们。于是父母觉得这孩子太不听话了,自己怎么这么命苦,养了这样一个的小刺猬?其实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儿子的一句“你什么也不懂”,意思就是,你没有看见我的内心,你不理解我。

孩子生来很依恋父母,但依恋关系和其他各种社会关系一样,也是不稳定的。人类可以依恋很多东西,比如工作、家庭、朋友、兴趣、某种信仰等等。同样,对孩子而言,依恋对象也可以改变。他可以依恋祖父母、兄弟姐妹,或者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一旦孩子的依恋对象不再是父母,亲子关系就可能受到威胁。同伴关系极有可能与亲子关系产生竞争,成为父母教养孩子的最大威胁。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看见,像光一样照亮孩子的世界

因为孩子与同伴相处时,获取到的价值观和信息可能与父母的教导相矛盾。比如,父母说“要好好学习,不要玩游戏”,但同伴却说“连游戏都不会玩,真丢人”。久而久之,一旦同伴的影响大于父母时,孩子就会疏远父母,抵触父母的教导。

诺伊费尔德将孩子不再依恋父母、受同伴关系主导的现象称为同伴导向。同伴导向的孩子喜欢学习同伴做事原则和价值观,以获得同伴的好感。但同伴无法替代父母完成正确引导。他们就像盲人牵着盲人,虽然失去了方向,自己却浑然不知。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看见,像光一样照亮孩子的世界

那孩子可以和父母、同伴同时建立依恋关系吗?当然可以。交朋友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儿时的好伙伴对一个人尤为珍贵,甚至一辈子都难以忘怀。但前提是,这些关系不与亲子关系产生冲突。

精神分析理论里有一句话: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在关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见,父母应该知道,自己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二、如何理解孩子的叛逆行为?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全是因为孩子天生的性格。虽然基因会对孩子的后天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更应该相信,后天的环境和经历对孩子影响更大。很多时候,孩子因为内心没有被父母看见,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才会和父母对着干。父母对孩子叛逆的最好回应是:培养更牢固的依恋关系,而不应该采用惩罚、施压手段。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看见,像光一样照亮孩子的世界


什么是逆反心理?它是人在受到强迫时自发产生的反抗心理。孩子两岁时,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强烈,就会出现顽劣的逆反行为。可以说,逆反心理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控制。

虽然父母很苦恼孩子的逆反行为,但逆反和人类所有的其它本能一样,在某些条件下也具有关键的作用。逆反就像小草周围的篱笆,保护小草不遭受别人的踩踏。孩子在逆反的保护下,为发展自我意识创造空间,能抵抗所有自己之外的思想。正常的逆反保护他们成长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或者父母的影子。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看见,像光一样照亮孩子的世界

在教养过程中,父母不可避免的会给孩子施压,但睿智的父母懂得尽量不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孩子。他们懂得孩子既依赖父母,也有发展自我的逆反需求。聪明的父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轻易越界。随着孩子真正独立成熟,逆反心理就会消失。这时他们能处理复杂的情感,当面对不同想法时,会辩证地思考,懂得什么时候接受别人有益的思想,什么时候坚持自己的看法。

有时候,我们越着急,孩子越磨蹭;我们要求孩子打扫房间、做作业,他们偏偏就不愿意做。对逆反心理强的孩子来说,父母期望越高,他们的反抗就越强烈。逆反心理给父母和老师带来了很多难题。既然是人的本能,逆反心理当然不能完全消除了,那么,能得到缓解吗?能,但前提是必须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依恋父母的孩子,对父母的期盼和引导,一般是很乐意接受的,他们更愿意和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相反,没有了依恋关系,孩子会把父母的话当成教唆,认为父母在摆布、控制自己,而一旦服从,就表示自己妥协了。这个时候,父母的发号施令显然是自讨没趣,即使父母的要求很合理,孩子也会像拒绝陌生人一样拒绝父母。

对于同伴导向的孩子,即使父母一言不发,一个表情和动作,都可能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这个时候父母在孩子心里,如同陌生人,甚至是敌人。他们时时刻刻像刺猬一样防备着。

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能分清什么是孩子自然的逆反,什么是同伴导向的反抗,这样才能在面对孩子逆反行为时做出正确的反应,不伤害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三、如何重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看见了的依恋关系的重要性,父母们应该明白在孩子真正成熟之前,重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回到正轨的唯一机会。稳定的依恋关系是教养的根基,只有孩子依恋父母,愿意接受父母的管教,孩子才能在父母的保护下,慢慢长大,实现真正的独立成熟。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把注意力放在关系上,而不是纠正行为

一个14岁女孩的父亲说:“我留言了我和女儿的对话,我发现大部分都是让她做什么,教她东西,或者纠正她某些行为。很少有单纯地在一起,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时光。”

从孩子学会走路开始,父母就开始担心孩子的安全、学习、行为举止,总之是各种担心,生活中也充斥着“这不能做”、“那应该怎样”等等各种管教。如果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把目光放在改善孩子的行为上,我们就无法和孩子建立深层的亲密关系。父母应该以恰当的方式靠近孩子,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不是硬生生地、高姿态地去纠正孩子的行为。

2、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喜欢真实的自己

想让孩子依恋父母,就需要让孩子知道父母需要他、喜欢他,对父母而言,他是最特别、最重要的。父母给孩子的爱,不能附件任何条件。比如,听话才喜欢,成绩好才不被批评,这些行为都是有条件的爱。有些父母甚至通过分离来惩罚孩子,以孩子依恋父母为筹码威胁孩子,这种做法虽然让孩子看起来听话了,但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在这种压力下,因为害怕父母不喜欢表现不好的自己,孩子不能表现真实的自我,也就无法全然信任父母、依赖父母了。

3、鼓励孩子依赖父母

现在社会崇尚独立,好像孩子越早懂事独立,父母越觉得自己教养有方。我们有时还会嘲笑孩子:“这么大了,还要粘着父母”。这种理念,在某种程度上给教养造成了障碍。孩子没有成熟之前,我们催着他们长大,害怕他们退化,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将孩子往外推,而不是拉向我们的怀抱。孩子的成长、成熟并不是靠父母催促出来的,而是他自然成长、自发实现的。就像我们不用费心孩子会不会长身高,只需喂给他们食物就可以了。

自然界自有更替,没有谁为了春天而拒绝冬天的到来。同样,我们不能为了孩子的独立,而拒绝他们依赖父母。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看见,像光一样照亮孩子的世界

亲密的亲子关系

在现代的快餐文化中,我们都注重以结果为导向,所有行为都希望短期就能见到效果。比如父母们会去学习一些管教技巧,只要赢得了孩子暂时的顺从,就认为自己的办法是有效的。但对于亲子关系而言,所有功利的、技巧性的做法,都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

当我们放弃“教养中应该做什么”,将注意力放在亲子关系上,看见并及时回应孩子,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满足,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孩子   逆反心理   教养   美文   同伴   导向   注意力   做法   内心   爸爸   儿子   成熟   父母   独立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