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帽石题刻

(作者:疏影 )


  相传,古时重庆主城嘉陵江水域水患不断,农田、石桥、居民房屋尽数被淹。知府大人无力组织泄洪,便祈求上天保佑一方百姓:“如果能退尽洪水,宁愿不为此官。”说完便将乌纱帽抛于江中。只见,洪水迅速退去,江边出现了一座巨大的乌纱帽状的石头,百姓便称之为“纱帽石”。

  据《巴县志》(清·乾隆)记载:“岩阴石,离重庆主城西三里许,在牛角沱沙碛中,俗呼纱帽石。”纱帽石高约13米、宽约11米、厚约9米,威风凛凛,矗立江边。远远地从侧面望去,那块巨石既像古代的“纱帽”,更似巨人端坐的身躯,虽然没有了头颅,但是向着天空昂首挺立的气势仍然气贯长虹。千百年来,重庆主城不管遇到多严重的水患,也从未淹没过这座沧桑神奇的“纱帽石”,传说因为董公显灵。而在重庆城父老乡亲心中,纱帽石是董公屹立不倒的身躯,他是重庆的恩人。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忠义二”记载: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发动叛乱,一度攻陷重庆,进而攻陷遵义、合江、纳溪、兴文、长宁,直至成都。神州萧条,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在此危急时刻,重庆府合州乡绅董公挺身而出,张贴告示历数叛军罪状,变卖祖屋和族产,广召义军,率部反攻重庆,矢志抗敌。

  董公,名尽伦,字明吾,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曾任清水县令、安定知县,巩昌府同知,后辞官归乡。董公率义军坚守合州,解围铜梁,并率部反攻重庆,却不幸在重庆佛图关战役中遭到叛军埋伏,叛军威逼利诱用尽一切手段招降,但都遭到了董公义正词严的痛斥。黎明前夜,叛军将董公缚至纱帽石砍下了英雄的头颅,沉入江底。后人为纪念这位城市英雄,在纱帽石上刻下“董公死难处”五个大字,这已成为重庆一景。

  人们敬重董公忠勇,将其殉难标志称为“表忠石”,吏部侍郎倪天和题“董公死难处”刻于石上。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多有诗篇刻于石壁四周记其事迹。尤以周开丰“吊牛角沱殉难司马董公”之碑文最为感人涕泪——“鞠躬尽瘁公独死,空遗茅舍兰溪阿。于今事近二百载,忠魂毅魄天相磨。懦夫壮士闻风起,舟子樵人裣衽过。江干巨石岩岩立,大书特书何嵯峨。”

  董公为保卫重庆英勇杀贼的故事广为流传,并逐渐被后人神化,成为可以庇佑一方的神明。甚至在民间广泛流传中秋之夜伫足纱帽石,能听到千军呐喊和波涛汹涌中董公痛斥叛贼的慷慨激昂之声。到了清代,老百姓对董公就跟关羽和岳飞的关岳庙一样祭祀,“董公和巴蔓子就是重庆的岳飞和关公啊。”每逢春节和清明,都有父老乡亲成群结队来到纱帽石为董公祭酒、燃香、明烛、题刻以祈求董公在天之灵护佑两岸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春和景明。

  纱帽石,承载了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了董公的英灵,见证了董公壮烈殉国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重庆人忠、义、勇、廉的人文精神。2002年,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公布纱帽石“董公死难处石刻”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载《重庆科技报》

纱帽石题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纱帽   合江   兴文   水患   乌纱帽   重庆市   叛军   父老乡亲   牛角   难处   重庆   巨石   江边   头颅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