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大终局:商业模式决定了一地鸡毛


写在前面的话:这篇文章是我在2018年9月首次发表的,最近一年多来,P2P爆炸的大雷子一个接着一个,行业的前几名要么所谓的“良性退出”,要么投案自首,这包括前几天,27年的传奇投资大佬戴志康投案,这其实已经宣告了P2P模式的全面死亡。其实,从P2P诞生开始,我就对这个行业极度不看好,2013年5月我自己创办的互联网平台“钱儿网”已经测试过了,但是我坚决不上线直至废掉,因为当时我做线下民间借贷中介服务10多年了,我还曾经写过一本书《民间借贷的郑州担保模式》,可以说对民间借贷中介服务这个模式我太清楚了解了,我经常给别人说:就是线下的一对一民间借贷,风险就那么大,那么难做,遇到坏账就那么难要;现在用互联网来做,看不见摸不到,客户众多,风险控制无法把控,所以风险无限扩大,要么是大诈骗,要么倾家荡产,最后一定是一地鸡毛。几年来的实践证明,P2P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本文首次发表于2018年9月13日

今年以来,P2P加速暴雷,基本实现了全行业的覆灭。针对P2P的覆灭,有人说是宏观经济环境所导致,有人说是监管合规验收延迟所导致,有人说是个别公司胡作非为“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这些固然是原因,但充其量是表象,根本原因是P2P这种所谓金融创新的商业模式是扯淡的,P2P是整个金融业态中质量最差的,是根本不可能有持续生命力的。

首先,资产端质量极差,一旦掀开盖子,要么就是啥资产也没有了,要么就是根本没有办法把资产清收回来。

从目前P2P掀开盖子以后的情况看(当然以前情况我都很清楚),一种情况就是典型的诈骗行为,多为平台实际控制的公司自融。这种自融的模式,吸收过来的钱支付了员工工资、运营费用、返还客户利息本金、一部分挥霍浪费,是标准的用后面客户的钱支付前面客户的钱,接力棒一棒接着一棒往下推,等到最后一棒掀开盖子的时候,钱已经糟蹋了好多年了,基本上啥资产都找不到了。

第二种模式是没有自融,没有诈骗,确实把钱给了借款企业,但是这种情况下钱绝大部分也是要不回来的。1、借款企业数量巨大,几百家上万家,分布在全国各地,需要大量的诉讼经费和人员精力,况且一旦掀开盖子,这个P2P平台就没有了收入来源,人员大都树倒猕猴散,打官司下来需要好多年,根本没有财力、人力精力去把资产清收过来。2、P2P公司由于收取借款企业利息、综合费用较高,好企业也不会通过这个平台来借款,来P2P借款的企业基本上是金融业态中资产质量最差的企业,基本不会有优质资产做抵押(有好的抵押物人家通过银行等通道借钱了),即使采取了诉讼清收措施也整不回来多少资产。3、由于P2P掀开盖子的时候都是经营了好多年了,在此过程中,为了更好吸收客户资金,有的美其名曰为了增加客户体验,大部分P2P公司都做了项目拆分、资金池等行为,甚至后期为了堵窟窿伪造了借款企业和借款项目,这些行为固然是无奈之举,其实愚蠢透顶,完全是法盲行为,坐实了P2P公司本身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事实,更重要的是给要账清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借款企业如果法律功底深厚,加上了解了P2P平台的这种做法,完全可以合法地进行反驳,其实胜算很大,也就是说,项目拆分和资金池造成即使通过打官司要账清收,P2P公司还可能赢不了。

其次,P2P公司的出资客户端质量更差,情况更加糟糕。

基本上客户成千上万,遍布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客户成色千姿百态,既有年轻的屌丝,更有大爷大妈;既有闲钱理财,又有刷信用卡套现、吸收别人钱来吃息差的;既有小钱玩玩的,又有几百万、上千万投资的。

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客户都没有经过基本的风险教育,都是被忽悠进来的,什么国家支持,什么刚性兑付,什么上市公司背景,投资没有风险。这些宣传造成P2P公司客户根本不知道投资的风险,既没有风险识别能力,又没有风险承受能力。

这一类人数众多的、低端的、没有经过风险教育客户,其实也不清楚怎样要账、怎样才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一旦掀开盖子,往往去堵政府,要求立案,去堵P2P公司,去闹。这样一折腾,P2P公司普通员工都跑了,就剩老板一个光杆儿司令,或者少数几个骨干人员,面对成千上万的借款企业,哪有精力、哪有财力去清收要帐?所以,基本形成一个规律:P2P在运营的时候今天还是歌舞生平,想方设法让客户投资,明天或者三五天以后说不行就不行了,马上人去楼空,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刻思考。

第三,P2P公司的经营团队的优点缺点在P2P倒闭潮中作用不可忽视,造成的后果一切咎由自取。

P2P行业和互联网金融是近十年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发展起来的,这个行业的创业团队和经营团队(我不说大老粗、骗子那一部分)大部分都是20多岁、30多岁的大学毕业生,这一类人有两大特点:1、毕业于正规大学,基本素质高、学习能力强,懂营销,懂管理,懂互联网技术;2、是在中国特色教育体制背景下通过高考走出来的年轻人,对社会黑暗面的认识、对商海风险的认识、对金融风险的认识没有实战经验。

这些人两大特点,决定了P2P运营的特点。因为懂营销,善管理,敢于创新,所以他们在怎样吸收客户的钱上很有办法,很有能力。有的通过创新互联网技术吸收客户流量,有的通过所谓的吸收风投资金、资本运作、国企站台给公司信誉背书,有的通过大量央视广告、名人效应扩大影响,有的在全国各地开分公司、通过线下一对一沟通提高客户信任度,有的深化营销细节、注重增加客户体验,些等措施都很有效,团队很有能力,所以在吸收客户资金问题上一片繁荣,随便一个公司就是几个亿,胆子大的就是吸收几十亿、上百亿规模。

同时,由于这帮人年轻、商海打拼经验欠缺、金融风险意识不足,在钱投到哪里的问题上出了大问题。对于商海的认识我自己是有切身体会的,我是九十年代初从财经类大学毕业的,也有过今天P2P公司创业团队和高管的这些经历,跌打滚爬让我交足了商海打拼的学费、投资风险的学费,很容易理解他们这帮人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欲入商圈,学徒三年”“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这些谚语都是千百年来对后人经商的告诫,不管学历再高,都需要经历这个阶段。

这些年我接触到很多P2P公司高管,基本素质很高。但是,看一看这些公司投的项目,说实话,内心我是极不认可的,看一看这些公司的风险控制措施,我认为大部分是不及格的。不是说这帮P2P公司高管基本素质差,而是说很大程度上他们是被商海中的渣子、老油子给骗了,前一段时间爆出来P2P公司遇到连环诈骗案,一帮福建、浙江的诈骗团伙专门骗P2P公司,也包括大名鼎鼎的某之家,好多P2P公司受骗,被骗子的假项目把钱骗走了,被骗子的假收购忽悠的使劲做大,一个公司一骗就是骗走几十个亿。

所以问题就出来了:一方面很能干,能忽悠,很能整来钱,另一方面不知道商海风险,不知道金融风险,钱的投向出了问题,就像一个没有刹车的汽车上了高速,速度越来越快,刹车越来越没有作用,所以最后车毁人亡,P2P行业就是这么一个现状。

以上我从三个方面分析了P2P公司的本质特点,资产的质量是所有金融业态中最差的,P2P的风控在整个金融系统中是最薄弱的,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是最低的,而投资者又几乎是整个社会人群中最喜欢刀口舔血最喜欢冒险最激进的,这种商业模式和本质特点决定了P2P公司是死路一条。

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有一个规律:谁的资产质量差,谁的利息高,谁就先爆雷,危机一步步地从利息高的、资产质量差的金融业态,扩展到利息最低的资产优质的金融业态,所以,从2011年至今,大家看到民间高利贷公司、担保公司先爆雷,现在P2P、信托产品资管产品、上市公司、农商行,依次推延爆雷违约,下一步就轮到股份制银行和五大行了!

说完P2P模式本身的不可持续性。现在说几个焦点问题。

一是政府的作用,在P2P行业发展过程中如何看待政府的作用,它应当承担什么责任。P2P行业是在强政府鼓励金融创新的背景下诞生的,它和现在的去杠杆、去产能、抑制房地产等政策都是一脉相承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必然的学费,过多纠缠历史过错是没有意义的。

为什么政府对P2P公司的监管合规验收一直在拖延?因为在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了,已经知道错了,是雷子抱在手里怎样化解的问题,明明知道事做错了,想全部关掉,但是又不能明说,只有拖下去。为什么各个部门相互推诿,是因为各个部门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最后合规验收就一拖再拖。

关于以后P2P行业会怎样发展,政府什么态度?不要抱幻想了,现在所谓的继续合规验收是为了控制暴雷的节奏,是为了化解现在存量市场的风险,不会有新批准公司了。前一段时间,在P2P行业疯传的对欠款人上报名单、“协调推进”上征信系统短期内无法实现,因为在依法治国的环境下、在鼓励实体经济发展、打击暴力追债的背景下,这种想法既违法,又违背政策,只有经过法院审理确定的债权才可以上失信系统,如果只听单方面意见,不经过法院确权就上失信执行系统是文革作风,要天下大乱的。这件事也反映了大堂庙殿管理经济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口号多,会议多,落实少,政策不切实际。

第二个焦点问题是说给P2P行业人的:不要再做这个行业了,没有前途的。P2P要发展只有两个条件:打破刚性兑付和小额分散。小额分散到啥程度合理,过于小额分散固然分散了风险,但同时增加了管理成本,瞎折腾最后公司不挣钱。打破刚性兑付,客户能接受吗?能接受是可以的,不能接受刚性兑付情况下,创业者继续运营P2P,最后一定是一地鸡毛、家破人亡,所以,尽快收手吧。

第三个焦点问题是说给投资人听的。1、现在P2P行业已经这样了,你只要以前参与了这个行业,投出去的,大概率是血本无归要不回来的,即使要回来一点,也需要好多年折腾,对此要有心理准备。2、即使事情错在政府,但是责任和损失还需要自己扛,闹腾真的没有用。3、如果遇到了诈骗性质的P2P公司,就报案吧,自己钱别指望了,让犯罪分子坐牢受受惩罚图个心安。4、如果你的钱投到了规范的P2P公司,不要去闹这个公司,要给他们时间帮你要账,这些规范公司钱放给了借款企业收不回来了,需要慢慢化解,智慧化解,老板也基本不会有多少钱,以前挣的钱都代偿给你们了,现在进入几年官司期,需要花钱地方很多,这些老板比你们难多了,趟上系统性风险都不容易,只有靠时间来化解。互相理解,携手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鸡毛   刚性   盖子   利息   美文   商业模式   民间   团队   资产   风险   模式   客户   质量   金融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