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28-人生四大乐事

2014-3-16 06:39 阅读(127)

北宋年间,有神童之称的汪洙,曾写过诸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样流传千载的励志诗。在他的诗作中,还有几句,同样脍炙人口,经评书大师单田芳老师演绎后,更是经久不衰,传唱不休,这几句即是:久旱逢甘霖(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四大乐事。
首先说久旱逢甘霖,有的版本说是久旱逢甘雨,久旱逢甘露,意思都差不多,都是说旱了很久很久,下起了一场及时雨。我们知道,古代民以食为天。遇到风调雨顺的年岁,往往能五谷丰登。若没有战争、苛政之类的灾难,百姓就能丰衣足食,其乐融融。但若遇到久旱不雨,麻烦可就大了去了。旱灾已经可能使庄稼颗粒无收,如影随形的,还往往有蝗灾甚至瘟疫。
我们用资料来证明。《诗经
·大雅·云汉》里有诗云:“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说的是旱情太严重,死亡之期已不远,周宣王祷告上天神灵,为黎民祈雨的故事。
王莽当政时期,《后汉书》有更直白的叙述:“枯旱霜蝗,饥馑荐臻,百姓困乏,流离道路”;“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由干旱而饿死的人,十之七八,更出现触目惊心的人吃人现象。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湖南大旱,一位官员这样写到:“山中树木减颜色,涧畔泉源绝细流。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下官虽有忧民泪,一担难肩万姓忧”旱灾后的凄惨景象,让父母官痛彻心扉。
从上述史实不难看出,久旱之后,会酿成多大的灾难,这种灾难,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江山社稷。所以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会把“久旱逢甘霖”,看得很重很重,那么它自然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且还是最大的乐事。
当然,今天如果久旱,也是一件超级麻烦的事。可以说,“久旱逢甘霖”是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古代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如此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没有手机、互联网、QQ、微信等如此方便的联系方式。那个时候,“出门三里是他乡”、“父母在,不远游”。与父母、妻子、恋人、老乡、朋友分手后,出了趟远门,或是进京赶考,或是做生意,再见一面,都是不太容易的事,所以才会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咏叹;才会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深情;才会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
所以,在他乡遇到故人,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我想,这种快乐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天涯漂泊的安慰;一种“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共鸣;一种“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感慨。哪怕以前只有一面之缘,在遥远的地方见了面,也应该觉得多几许温情,少一些孤独吧。
说洞房花烛夜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有人持反对意见的,恐怕只有太监了吧(当然,少数恐婚、不婚族、同性恋除外),和尚是四大皆空的,谈不上反对不反对。在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得女子抛头露面的机会并不多,特别是官宦之家的小姐,一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呆在闺房,学琴棋书画、针线女红等,婚姻也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月到流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其实是很少的。而且有规定,男女双方洞房前,是不能见面的。在门当户对的约束下,在媒婆的“鸿雁传书”的撮合下,双方完成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也即是“六礼”,然后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从而完成入洞房前的流程。
大红的洞房多宽敞,大红的喜字美洋洋,大红的蜡烛亮堂堂,照着新娘大红妆。大红的盖头掀起来,大红的床上细端详。红帐子,鸳鸯枕,良辰美景,如花美眷,“春宵一刻值千金”,似乎真能羡煞神仙。我想,这里的洞房花烛夜,不仅单单指耳鬓厮磨的缠绵,更包括了对美满婚姻的期许,对另一半的憧憬,对幸福指数的追求。
但洞房花烛,也应有恨。因为在那个子女婚姻由父母包办的年代,男女们或许早已习惯乌托邦式的婚姻之路。不像现在,男女双方在婚前,先是自由恋爱,不仅常常见面,而且可能婚前上过床,还可能打过胎,甚至可能都试过婚,古代可没这种待遇。媒婆的嘴,是“天雷勾地火”,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自然也就能把一个白痴,说成是白马王子。有的父母,打着门当户对的牌子,却为着自己的私心,明知对方是二百五,却还偏偏把子女往火坑里推。当讲究的形式,大于爱情的本质,就可能酿成悲剧。
东汉末年,17岁的小家碧玉刘兰芝,嫁给了小官吏焦仲卿。嫁到焦家后,刘兰芝起早贪黑,孝敬婆婆,把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与焦仲卿是两情相悦,比翼双飞。但是,焦母却看不惯儿媳,说儿媳不知礼,是狐狸精,所以百般刁难,直至把她休掉。结果呢,刘兰芝的兄长逼她再嫁,她选择了跳水自杀,以明忠贞;焦母为一己之私,也使儿子选择了三尺白绫身亡。
至于金榜题名,对于读书人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代人读书,方向几乎一致,那就是考取功名。“十年寒窗无人问”,为的就是“金榜题名时”,能“一举成名天下知”。考上进士,就可以有做官的资格,就可以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封妻荫子。自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取士后,趋之若鹜的读书人,为改变落魄的境地,纷纷涌上科举这座“黄金桥”。
读书改变命运,成了隋唐以来的座右铭。宋真宗赵恒曾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香车宝马、娇妻美妾,只要好好读书,似乎一切都有了,这么赤裸裸的广告,怎不让读书人垂涎三尺,从而“三更灯火五更鸡”?!
但是,付出往往和收获不成比例。许多读书人,比如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圣”杜甫,就不止一次地考取进士,千方百计的请托权贵,最终还是名落孙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仙”李白,又何尝不想考取进士?但他因家是商人背景等原因,直接被拉进了“黑名单”;有“鬼才”之称的诗人李贺,竟然以“冒犯父名”的名义,被取消考取进士的资格......
太多太多悲喜剧,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考上的,春风得意,热闹非常,欢喜无限。就像孟郊45岁左右,考上进士后作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那些考不上的,则是低头叹息,垂头丧气,一副无地自容的样子。愈演愈烈的科举取士,最终成了亲族荣辱的标杆。
《唐摭言》卷八记载,一位名为公乘亿的人,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屡试不中。于是,他滞留京城,离家十多年,从未回过。一次他生了场大病,家乡人传言说他已病死。妻子听后,万分悲痛,于是骑着驴,一路奔丧而去。当她正在去京城的路上时,看到一位风尘仆仆、老态龙钟却有些面熟的男子,朝她迎面而来。而那男子也看着她,彼此都觉得,在哪里见过。最后忐忑之下,托路人相问住处名姓,才知彼此正是自己要找的人。于是他们相认了,并在路边抱头痛哭。看到这一场景,同路的人,也都流下了眼泪。这是怎样一种不能承受之痛啊?十年生死两茫茫,竟然只为求取功名一场!而相见的时候,竟然都不认识了对方!这可是“百年修得共缠绵”的夫妻啊!
感慨的同时,我们还是要说,在那个远离家乡几乎等于石沉大海的年代,在有生之年,他们毕竟还团圆了。而那些为考取进士,考到满头白发、考到饿死、病死他乡的人呢?那些被功名冲昏了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像范进一样,考得走火入魔,甚至发疯了的人呢?
也许,人生四大乐事所折射的,不是它们来得容易。因为不易,所以才称为乐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乐事   人生   京城   金榜题名   甘霖   洞房花烛   科举   进士   读书人   功名   大红   美文   他乡   随笔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