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22-千古汨罗:文化争夺

几年前,中韩爆发了一场持久的文化争夺战,焦点是端午节、中医的终极归属,到底是中国还是韩国。对于中国人,会感到很不可思议很搞笑滑稽,会对韩国棒子的这一做法,深感不屑甚至鄙夷:“端午节也跟我们争?难道屈原也漂洋过海,成了你们国家的人?真TM的不要脸!”真是群情激奋,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

当我们义愤填膺地高呼端午节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时,某些“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研究者,却把矛头对准了屈原。他们不仅质疑《九章》、《九歌》、《天问》等是不是屈原所作,就连《离骚》,他们也要横插一刀。更离奇的是,学者们还挑起了一场“屈原是不是真的存在过?他是不是只是一个传说”的大争论,到现在还未结束。

1922年,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在《读楚辞》一文中发出疑问:“屈原是谁?.....我现在不但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通过考证,胡适得出“《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的结论。鉴于《史记》很多篇幅出现时间与史实之间的矛盾,他认为屈原的形象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忠臣,而这样的忠臣观念,不会出现在纷争不休的战国。胡适还认为,屈原是个“箭垛式”的人,是后人根据需要,滚雪球般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石破天惊的“屈原否定论”,在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接下来,多名学者都撰文支持,并得出:

1、《离骚》是淮南王刘安所作;2、整部《楚辞》的编者,是刘向或刘歆,他们虚构出了屈原;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作者,不是太史公司马迁,而是刘向或刘歆;4、贾谊《吊屈原赋》,也是后人的伪作......

中国这场文化界关于“屈原是否存在过”的论点,也影响到日本学者对《楚辞》的研究。1965年,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冈村繁博士,写了一篇关于屈原的学术报告,他认为《离骚》、《哀郢》等作品,是“屈原死后,对其记忆忧新时候的人所作。”

此后,广岛大学教授铃木修次、学者三泽玲尔又提出,屈原只是个传说,《离骚》及相关作品,也只是民歌民谣,因为“在秦代以前诸著作中,找不到言及屈原的记载。”

屈原是否存在过,有否定的,就有肯定的,学术界有了口水仗,才会“百花齐放”,正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20世纪50年代,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郑正铎、郭沫若、姚雪垠、游国恩、费德林等知名学者,纷纷撰文,批驳胡适、朱东润等人的观点。1951年,郭沫若发表文章,认为连司马迁、班固这样严谨的史学大家,都认定《离骚》是屈原所作,而且,贾谊的《吊屈原赋》,也不容怀疑,因为贾谊离司马迁的生活年代,实在很近。所以郭沫若认为,“屈原的存在是无法否定的,‘离骚’之外决不会再有第二篇‘离骚’。”

针对屈原否定论,鲍鹏山老师表现出极大愤恨,以致让他怀疑某些人的真实用心。鲍老师认为,屈原代表着一个人,一个早就死去的人,据说还是投江而死的人。我们今天讲屈原,讲的不是他的肉体存在,而是一个人文事实。起码从汉初贾谊司马迁开始,“屈原”就代表了一种命运、一种精神、一种品性,从那时起,我们的民族记忆里,就有了“屈原”这个人,他成了不可否定的“人文事实”。他忠贞、爱国、忧民,他有着芝兰一样的高洁之心,也有遭庸碌之辈谗言后的冤屈,这些内涵,属于文化的层面。某些人却偏偏想用“学问的凿子”,把饱满的“屈原”凿开,凿成一堆废渣,简直无聊透顶,简直是造孽。

我的看法,更“中庸”一些。我认为,胡适等人通过考证,来否定屈原或屈原的作品,这只是涉及到事实的层面。而鲍鹏山老师所说的人文事实,属于精神层面,两者可以并行,这是其一。其二,我还想,真正有生命的东西,一定早就深入人心,岂是级别个的人做个考据、撰个长文就能颠覆的?如果真是这样,屈原早就被赶下神坛了。

还有,对韩国申请“端午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客观理性对待。几年前,“端午节”网上的中文门牌号,在韩国某公司的秘密出击下,流失海外,导致“端午节.CN”这一中文域名,被别人收入囊中。很多人纷纷表示愤怒,但稍微理性一点的人会想:“这是别人抢去的,还是自己弄丢的?自己对文化传统品牌的保护,又做了多少呢?”

放眼当下,洋玩意儿遍地开花。肯德基、麦当劳,一招鲜吃遍天。英语简直要压垮中文,直接为崇洋媚外铺路搭桥。与外来文化形成比对的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可以说是捉襟见肘,也因此遭受着巨大冲击。端午如是,京剧如是,宣纸如是,中医也如是。传统文化是滋润中华文明的根,根深才能蒂固,根深才能叶茂,才不至于使中华民族丢掉成色。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尊重,需要保护,而不是一味无知地说它都是糟粕。

江陵端午祭,最终被韩国申请成功。五月端午,地点在江陵,也吃“艾子糕”,也贴朱砂符(辟邪)。从这些名词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的端午,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有多大。但是,影响再大,土生土长的端午,被棒子抢了风头,无论怎么说,也让很多国人不舒服。这也恰恰表明,我们还是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爱它就要拿出姿态与行动啊!

随意丢弃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屈原已矣,历史还要继续流淌,文化还要继续传承。只希望,少给自己的文化戴高帽,踏踏实实的,用心呵护自己的文化家园。我想,屈原不会稀罕什么“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这类空头头衔,他只需我们的不离不弃,需要我们的真心,而不是靠包装走红的形式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汨罗   江陵   郭沫若   胡适   屈原   史记   楚辞   文化   离骚   韩国   端午节   端午   美文   传统文化   千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