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记忆|禹城市纯李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传奇故事

内容提要:清朝末年,陈姓家族绝嗣。李姓独居此村,为了区别周围其它李姓村庄的村名如“大李庄”、“小李庄”、“李庄”等,遂改村名为“纯李庄”。意思是“纯粹的李姓村庄”。村名是否还有其它意思,已不得而知。

乡愁记忆|禹城市纯李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传奇故事

村庄清晰的方位图


纯李村里的那些事儿

文|王河北

山东禹城辛寨纯李村位于我的老家王家坊村西南4公里处。它东南和付杨村接壤,南临常庄村,西南和徐楼村为邻,面积0.17平方公里。300余口人。

纯李村因姓氏而得名。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陈思敬由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立村定居。一说叫陈庄村,另一说因陈思敬崇尚礼义,故命村名为“陈礼庄”。

据村碑记载:“陈氏与本镇大李村李氏联姻,李氏由本县大李村迁来”。笔者顺着这一线索,专程到纯李村开展实地调查,采访了一些年长的老人,并捕捉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答案众说纷纭,均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家谱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笔者经过归纳整理,将这几种说法单列出来,供大家欣赏参考。

乡愁记忆|禹城市纯李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传奇故事

村两委驻地

乡愁记忆|禹城市纯李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传奇故事

村碑

乡愁记忆|禹城市纯李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传奇故事

第一种说法,是陈氏的女儿与大李村李氏结婚,因陈氏人丁不旺,遂让女婿李氏上门落户于陈庄,为了提高女婿的社会地位,后改村名为“陈李庄”;

第二种说法,是陈庄村陈氏的女儿与大李村李氏结婚后,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因陈家只剩下老两口,年老体衰,经协商,过继二外甥到陈庄落户,故改村名为“陈李庄”;

第三种说法,是陈氏的儿子和大李村的李氏结婚没有子嗣,就过继李氏的娘家侄子,来纯李村落户。取村名叫“陈李庄”

关于这三种说法,到底哪一种更接近于事实,符合历史?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相应的佐证资料,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考证。

清朝末年,陈姓家族绝嗣。李姓独居此村,为了区别周围其它李姓村庄的村名如“大李庄”、“小李庄”、“李庄”等,遂改村名为“纯李庄”。意思是“纯粹的李姓村庄”。村名是否还有其它意思,已不得而知。

关于纯李村的行政区划归属:禹城刚解放时,纯李村隶属于禹城九区,1949年划归六区油坊乡,1956年属魏寨子区,1958年2月归辛寨乡,1958年9月属魏寨子公社,1965年又归属马官屯公社,1984年又属前油坊乡。2000年至今归禹城市辛寨镇。

乡愁记忆|禹城市纯李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传奇故事

村容村貌


关于村子里的民间传说

之一:王连奎写状纸为民请命

抬官轿去府衙讨回公道

刚解放那会儿,草台班子经常到王家坊集市上或下乡进行巡回演出,其中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有一出戏,戏名叫《抬官轿》。该戏剧是根据真实故事而创作改编的。大概内容是:清光绪年间,禹城知县李惟诚,秉性贪婪残酷,到任即贿赂公行,贪欲无厌。受理民事案件,不论是非曲直,概以货币多少而论,被害者常倾家荡产,人民恨之入骨,给他起缠号叫“李可包”。清光绪九年(1883年)禹城遭遇水灾,庄稼被淹没。李惟诚一心想着“任官三年无灾害者例升一级”的清律。为此,他不但蒙混上级不报灾情,反逼灾民具“无灾甘结”。城东灾民无奈,乃推举李华金、赵亮、霍罩、高殿池、何老四等10多人为代表进见面陈灾情,恳请免税,李惟诚坐轿出城验灾,实无报灾之意。故代表们抬起他的官轿,涉水行至千户屯桥头,逼其察看灾情。李惟诚拿灾民聚众闹事问罪,遂激起民愤,代表们同聚集来的灾民又抬起李惟诚的坐轿强送到济南府藩司衙门,山东督抚派员到禹城勘验,经核查,老百姓所告属实,作出以下判决,撤销了李惟诚禹城县令的职务,按律查办,没收财产,病减免老百姓税收一年,官府终于还了老百姓一个公道……

这出戏后来到农村演出时又被进行了多出艺术加工,逐渐演绎成去济南府衙状告县令为民请命的四位好汉。他们分别是秦登营、温佩元、王连奎、邵义殿。

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着一句顺口溜:

“秦登营是个好汉,

温佩元能豁上干。

兔子小二王连奎,

扒灰铲子邵义殿。”

秦登营是禹城秦老庄的,温佩元一说是温庄村的,还有一说是城南堂子街的,邵义殿是大碾子杨庄的。王连奎则是纯李村的。

王连奎,排行老二,因有点文化,村里人称其为“王二先生”。据说他为人侠肝义胆,热心肠,给乡邻办事帮忙不辞辛苦,无怨无悔,因腿脚勤快,就像店小二,随叫随到,人送绰号为“兔子小二”。据说他本是个落地秀才,能写的一手好字,春节时经常给老百姓写春联,平时乡里乡亲孩子结婚,就帮忙写个喜联。王连奎文采也十分了得,常给人代写状纸,据说他写的状纸文笔辛辣,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打官司准保能赢。当年和禹城县官打官司的状纸就是出自他手。

乡愁记忆|禹城市纯李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传奇故事

美丽的村庄,整洁的街道


之二:孩子们偷瓜遭威胁

王连奎出手解危局

纯李村临村有个大户,先天的生理残疾脖子不正,人送绰号为“歪脖子”。“歪脖子”为富不仁,家里种有“亩把地”的甜瓜,专门找了一个地痞“疤拉眼”看护瓜园。“疤拉眼”长得十分凶悍,打架斗殴是把好手,老百姓恨他恨得要命,只是“好鞋不插臭狗屎”,平时谁也不敢惹他。眼看到了收获季节,清风习习,远远飘来甜瓜的青香味,不时刺激着人们的味觉神经。纯李村有四五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看到这片瓜园直眼热,嘴里馋得直流口水。那时家里穷,家长无钱给孩子们购买零嘴儿,几个小孩儿就密谋一番,决定挺而走险到瓜园里偷瓜。事先做了细致的分工。一人专门负责从瓜棚外盯梢,监督“疤拉眼”的动向。这天,“疤拉眼”正在午休,几个孩子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北面沟沿下摸了出来,一溜烟丝的窜进了瓜园。不容分说就下了手,几个人手里拿着,嘴里美美地吃着。恰好此时“疤拉眼”正睡醒,出来想解手,往北一看,只见瓜园里有几个人影在晃动。其中瓜棚外的一个小孩儿正东张西望,凭直觉就猜测到可能是孩子们在偷瓜吃。

“疤拉眼”恼羞成怒,嘴里骂骂咧咧,手里提着长管土枪,大步流星从瓜棚里跑了出来。大喝一声:“站住,小屁孩儿!再跑我就崩死你们!”几个孩子直吓得面如土灰,浑身抖作一团,哪里还跑得动?“疤拉眼”跑过去,怒从心中起,举起手来,对着几个不懂事的孩子们每人脸上狠狠地掴了几个耳光,打得孩子直哭。这还不算完,“疤拉眼”立即将偷瓜事件报告给了“歪脖子”。

乡愁记忆|禹城市纯李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传奇故事

谁知“歪脖子”竟然比疤拉眼”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依不饶,找来孩子们的家长发飙,非要求赔偿损失不可。“歪脖子”扬言说:“要不赔偿损失,就直接去县衙告状,别忘了,县太爷可是我亲戚”。几个家长一时间吓得不知所措,没了主意。

这时候,王连奎恰好外出回家,几个孩子家长赶忙向其诉说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王连奎非常气愤,义愤填膺,早已打定了为他们打抱不平,讨回公道的主意。就对几个孩子家长说:“大家别害怕,这点小事儿,他就往狠里打咱的孩子,孩子都被他吓着了,咱还没给他算这笔账,就够他的了。如果他再不依不饶,咱就告他,我负责给你们写状子!”孩子家长一听,有了主心骨,也就挺直了腰板。

“人的名,树的影”。“歪脖子”一听说王连奎插手了这件事,心里就犯嘀咕开了。“他写的状子连县官就能告倒了!”不行!事态要扩大,情况不妙,思虑再三,赶快息事宁人,就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别吃亏!于是就摆了一桌酒席,将王连奎请到家去,由村里的头面人物作陪,一个劲地说尽好话。承认自己做事过分和鲁莽,请求原谅,并诚心地向各位孩子家长赔礼道歉,丝毫不再敢提赔偿之事。

“歪脖子”这回可算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栽了!“赔了夫人又折兵”,他不仅损失了甜瓜,还实脱脱地赔上了一桌酒席,闹了个烧鸡大窝脖!

乡愁记忆|禹城市纯李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传奇故事

乡愁记忆|禹城市纯李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传奇故事

被采访人:革命功臣,抗美援朝老兵孟庆贺,现年86岁,村子悠久历史的见证者


乡愁记忆|禹城市纯李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传奇故事

作者简介: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唱歌、喜欢村志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禹城市报》、《德州日报》,《德州晚报》报刊,《鲁北文学》《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德州》等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禹城市   李村   状纸   瓜棚   德州   禹城   甜瓜   灾情   灾民   乡愁   美文   村庄   事儿   老百姓   脖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