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员父亲和老山前线女儿

作者:于 凤 张玉军

游击队员父亲和老山前线女儿

张玉军(潍坊)

父亲是在淮海战役的时候,负伤在我们当地住院,因为地方缺干部,地方向部队请求,留下这批伤员。就这样,时任部队指导员的父亲伤好以后,没有随部队南下,而是留在了我们当地工作。


从小我就知道,父亲不是我们本地人,而是枣庄人,而且还是一名老铁道游击队员。可在我的眼中,我的父亲和别人家的父亲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同。

游击队员父亲和老山前线女儿

于凤与父亲

印象中,父亲永远都是那种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自己的家人受一点点委屈、非常疼爱孩子的人。


父亲非常能干,记忆里很少见父亲有歇息的时候,勤劳而又灵巧。小时候,我们穿的棉袜,基本上是父亲拆了棉线手套而织成的。父亲还烧得一手好菜,我们姐弟几个非常爱吃父亲做的饭菜。记忆最深的是父亲只要有什么好吃的,总是会拿回家给我们吃,他就那么笑眯眯的看着我们吃得香甜,一脸的满足。


在父母的五个孩子中,我不是个乖巧的孩子,我任性、倔强,好与姐姐攀比。姐姐比我大了四岁,我是从来不捡她穿过的、小了的衣服穿的,我每次都嚷着要新的,为此,没少挨母亲的打,却是不达目的不罢休,非得也给我做了新衣才罢。我的不乖巧还表现在我的木讷、没有眼色。记得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害羞的我立马就躲,宁肯不吃饭,也不与客人打招呼,实在躲不过,叫人的时候也跟蚊子叫差不多。尽管心里不见得不想喊,却总也张不开口,显得非常的没有礼貌。即便我是一个性格并不讨人喜的孩子,父亲还是更偏爱我一些,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而是在姥姥家长大的缘故,因此父亲会觉得对我有所亏欠,总也想补偿我吧,所以我比我的姐姐弟弟们拥有更加多的零花钱,我的玩具我的衣服鞋子也总是最好的那个,不过我也比我的姐姐弟弟们更有主见。

游击队员父亲和老山前线女儿

考上军校,到济宁军分区集合的时候,是父亲一路送我到济宁的。父亲在济宁给我买了碗筷,又花八十元钱(在1981年,八十元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给我买了块手表,让我很是显摆了一回。把我送到军分区交给带兵的人以后,父亲嘱咐了我一些话,都是那些“好好听领导的话”,“好好干”“不要想家”之类,父亲当天就赶回了家。那时的我还是初次离开家乡,非常想有个亲人陪在身边的。看着父亲也一步三回头的越走越远,我伤心得差点就哭出来,泪水在眼里直打转,因为怕别人笑话,硬是又憋了回去。


以后,对父亲的记忆,多是送别的路上。虽然穿上了军装是个军人了,但总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离开家,还是很让人牵挂的。无论我什么时候探家,返回部队的时候,父亲总也要把我送上离家的南去的火车,有时实在走不开,也会让小我2岁的大弟代劳,从不懈怠。后来我明白了, 父亲何止是不放心我,是真的不舍啊!离家的路程,总有一段是亲人陪伴着的,这让离别的伤痛里,总也充满了浓浓的温情,不舍却也幸福着。以致以后的好多年里,想到家人,我会无一例外的会想起离家途中的陪伴,是那样的深刻、那样的清晰,心里便盛满了暖暖的亲情。

有一年我从云南回来休探亲假,假期结束要返回单位的时候却因为道路受堵,不得不给医院拍电报续假。后来道路一通,我便返回部队。那时的我已经算是个老兵了,独自一个人,也走过好几回了。不过这次回来我没有穿军装(军装可以说是女兵的护身符吧),父亲终是放心不下,于是便一直把我送到了上海,怕我在路上口干,父亲又专门在车站买了些苹果塞到我的手里,一直把我送上了去昆明的火车。火车开动了,看着殷殷叮咛、不舍、不放心的父亲,我脑海里不期然闪现出朱自清的《背影》,背影里的父亲形象和站在月台上的我的父亲,竟然是惊人的一致,甚至重叠在一起。我故作笑脸,一再地大声安慰父亲:“放心,回去吧”。当向我挥手的父亲随着火车的滑行,越来越模糊、直至再也看不见,我终究还是没能忍住伤别的泪水,平生第一次没有再顾及会不会被人笑话。

游击队员父亲和老山前线女儿

我军校毕业到了云南之后,更是让父母牵挂不少,坏脾气的母亲也因了前线战事的紧张而为我担心、整夜睡不着觉;尽管我离前线还有很远,炮弹也不会打到我们医院,但在父母的眼里,只要是云南,那就是前线。在这个时候,父亲能做的,就是不断地给我写信。


父亲是一个非常乐观、坚强的人。不管生活于他怎样的艰苦,他依然能够微笑面对,既不埋怨也不灰心丧气。因为在我父亲看来,和他那些已经牺牲了的战友们相比,能活下来,就是很幸运很值得了。


我的父亲参加革命很早,与我参军的年龄一样,也是15岁。他能参加革命其实是非常富有戏剧性:当年铁道游击队经过父亲的村子,需要一个识字的小通讯员,有老乡向部队推荐了我的父亲,而我的父亲恰恰符合这个条件,因为父亲给地主的孩子陪读过,也算是一个文化人吧,他顺利地当上了电影《铁道游击队》政委李政的原型、后来济南军区炮兵司令的通讯员。小时候,我们姐弟就是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长大的。


尽管我的父亲生活有坎坷,仍能坚强乐观地面对一切。父亲很正直这一点,我是完全秉承了我的父亲,我为此感到骄傲。一辈子坦坦荡荡、光明磊落,这就是我父亲的性格,也是我的目标。

游击队员父亲和老山前线女儿

作者:于凤,山东邹城人,1981年9月入伍,1984年8月军校毕业到云南文山67野战医院工作至1991年3月,2000年转业至地方工作。1984年7月,济南军区军医学校毕业,因自愿要求到云南前线工作,荣立三等功一次。曾经参加成都军区后勤部英模报告团和成都军区组织的边陲优秀儿女座谈会。文学爱好者,撰写发表大量文章。

游击队员父亲和老山前线女儿

作者:张玉军,山东省东营市人,1980年9月自地方考入济南军区军医学校,。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参加对越防御作战,完成了战时的医疗保障任务,1985年5月在云南老山前线入党。2004年12月转业地方,自主择业,现在潍坊市区某综合门诊部工作。2015年1月加入公益组织——潍坊市奎文区徒步协会,任宣传部部长,2016年至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最佳宣传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成都军区   前线   济宁   游击队员   父亲   潍坊   云南   军装   军校   美文   部队   姐姐   女儿   父母   火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