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聊天回复“嗯”到长宁地震,如何发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文章约5500字,阅读大约需要6—10分钟

01

看到有位网友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微信上回复了领导一个“嗯”,结果被领导批评:“和领导客户都不要回复“嗯”,这是基本的微信礼仪“。不过这个姑娘难以接受,准备走人。

从微信聊天回复“嗯”到长宁地震,如何发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大部分网友觉得领导说的没毛病,这位姑娘应该反思自己。因为网友们觉得在与别人的沟通中对方回复“嗯”会使人感到敷衍,更不必说当领导向下属了解工作时,下属回复“嗯”确实会引起领导的不满。

其实从老板与这位姑娘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位姑娘在聊天中对于领导的询问没有认真汇报的态度,而且领导对她的问题也进行了指导。如果经常用这种态度与领导同事朋友聊天,别人会怎么想?换个角度,如果自己满心欢喜找别人倾诉或者充满疑问找别人了解情况,别人回复了“嗯”,自己又会怎么想?

2019年6月18日,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级地震,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社会各界都深感悲痛。公安、武警、消防、医疗……各方救援人士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灾区人民对身边的人慷慨援助。人性在面对灾难时,更能体现出来适应环境、提供助力、慷慨、同理心与勇敢。

震区发生的一举一动也牵扯着全面人民的心,自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向来如此。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地震中家破人亡的场景,内心能够想象到地震对受灾群众造成的痛苦。所以会希望他们早早日走出阴霾,开始正常生活。

从微信聊天回复“嗯”到长宁地震,如何发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02

从聊天回复的内容,想象别人的感受,到地震发生时,受灾群众互相帮助与社会上发动救援。其实这些现象都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不仅如此,朋友告诉我们他的妻子生了一个健康的宝宝时我们会感到喜悦,看到电影中刀光剑影的战场时会使我们感到紧张,也会有人会奋不顾身地冲进火灾现场去救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都有同理心的影子。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那样怜悯或者同情对方,而是能够站理性地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别人的感受。中国古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都体现了同理心的换位思考。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也写道:“无论人有多么自私,在他的本性中显然存在着一些原则,使他关注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必要之物,虽然他无法从他人的幸福得到分毫好处,但光是看到他人幸福,就足以令他感到愉快。

同理心也区别于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把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比如善良的人认为别人也是善良的,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认为别人也不会喜欢。这种以自我感觉为中心往往会产生认知偏差,而同理心是理智客观地以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依赖于自己的感觉。

从微信聊天回复“嗯”到长宁地震,如何发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03

为什么要拥有同理心?

一:同理心能够安抚我们的情绪,展示自己人格魅力。

想象一下:在雨后寂静的晚上,你独自在街上散步,忽然后面有一辆车疾驰而过,溅起的水把你身上都淋透了,自己的心情一下愤怒到了极点。那么你是选择追着车大声斥责司机?或者回家把所有的愤怒转移到家人身上?这些做法不管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都会造成负面情绪影响,同理心思考能更好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这个司机可能有什么急事吧?不然也不会这么着急。如果他只是为了寻找刺激,迟早会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

如果一个人能站总是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他人内心肯定会感到舒服,也会发自内心产生好感。这就是同理心产生人格魅力的奇妙之处。就像在工作中,如果总是能够认真听取同事或者下属的意见,理解对方的处境,不仅能够更好地展开合作,而且也能够赢得他人尊重。

二:同理心有助于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

大部分人和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人感觉有代沟,没有共同话题,那么不妨关注一下对方感兴趣的事,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就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相处也会更加融洽。

其实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相处肯定会有矛盾产生,重要的是如何能够不让矛盾升级,或者如何化解矛盾。比如你在晚上外面应酬,你的妻子总是给你打电话询问情况,可能会引起你的不满,如果以吵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太不理智了。如果能够理解对方,知道对方是出于关爱才会不断打电话给我,可能方式有所欠缺。回家后适当地解释就不会引起不愉快的情况发生。

除此之外,同事领导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根源也是因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能够理解对方的处境,给与对方关心或者鼓励,相处会更加融洽。

三:同理心能够扩大我们的心灵视野,用全新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室友很喜欢看国产动漫,我一直觉得动漫不是小孩子才会看的东西吗?成年人怎么还会看这种东西?

但是在和室友接触多了,耳濡目染会接触一些,后来发现很多国产动漫绝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那样,在人物刻画、特效等方面,动漫相比于真人表演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所以别人感兴趣的东西,自然是因为从中得到了乐趣,不让尝试去了解他,或许会改变你对事物的看法。

从微信聊天回复“嗯”到长宁地震,如何发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04

如何能够更好地提高和利用同理心?

一: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生活中,有很多原因会影响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偏见、权威、距离与否认。有意识地克服这些障碍,才能更好地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

偏见:我们很容易凭借自己印象直观地评价一个人,外向的人会认为内向的人很无趣,因为他没有真正了解内向者内心的想法;老师通常对成绩好的学生照顾有加,把差生作为批评的对象,而忽视了成绩差的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特长。克服固化思维产生的偏见才能理解别人的做法和感受。

权威:我们从小习惯听从父母老师的意见,一直被教导听话守规矩,工作以后也对领导产生敬畏之心。我们轻易地将屈服权威内化成自身的一部分,而放弃了原有的同理心本能,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才不会迷信于权威。

距离:无论是空间距离、时间距离、还是社会距离,距离的远近都对我们同理心能够产生很大影响:看到非洲饥饿的儿童和隔壁小区一位得了重大疾病的小孩,我们更愿意关心身边的事;社会背景层次相差太多与自己相似的人相比,对与自己相似的人更能产生同理心;我们更容易理解自己一代人的感受,而难以理解相差30年人的行动和想法……尽可能缩短这些距离,才能够更好的接近他们,理解他们。

否认:在火车站看多了乞讨者,就不会给予施舍;见多了揪住自己不放的保险推销员,一看见就会避而远之;看到一些贪污腐败,就觉得再也不相信权力了……,很多时候见得多了就会产生“同理心疲乏”,甚至对某种行为产生根本否定。应该对特定事物客观理智地判断,而不是凭借自己的印象全面否定。

从微信聊天回复“嗯”到长宁地震,如何发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二:在实践与探索中提高自己的同理心

我们可以安慰一名甫遭丧母之痛的朋友,因为自己也曾遭到相同的创伤。我们可以设身处地了解那些失业者遭到否定与缺乏自信的感受,因为这些事也曾在我们身上发生过。但是理解自身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会困难重重:男性该如何实际体验怀孕的种种感受?生活在一年四季都是雨季的居民如何感受干旱造成的危害?没有经历过重大自然灾害如何能深刻体会灾难到来绝望与无助的感觉?

1.体验他人生活。在《假如我是“黑人”》中的种族平等思想引起了当时社会强烈的反响,作者格里芬成为上个世纪美国重要的民权运动发言人。在此之前,格里芬用药物将自己的皮肤染黑,成为一个非裔美国人,然后在打零工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黑人遭遇的各种不公。书中传递了格里芬想表达的同理心价值:“唯有我们完全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自己在那样的状况下会如何反应,我们才能了解歧视的不公不义,以及各种偏见造成的泯灭人性的悲剧。

如果能够深入体验或者感受他人的生活,进行生活,思维对调,就会对别人有更深的理解。《变形计》是湖南卫视退出的一档大型生活角色互换节目。不同背景、不同生活家庭中的孩子进行角色互换,在体会了别人的生活之后,城市的孩子能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农村孩子也会更努力为美好生活奋斗,这档节目不仅使孩子们通过体验别人的生活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也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开始思考家庭教育等自己身边的问题。

从微信聊天回复“嗯”到长宁地震,如何发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2.旅行提高见识。近代旅游业的先驱托马斯·库克说过,旅行最大的好处是:“旅行可以驱散传说的迷雾,扫除从襁褓时期开始积累的偏见,借由面对面的接触,使我们获得完全的理解。如果一个人总是呆在原地,那边他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千里之外的少数民族为什么会信奉某种宗教,为什么会对于某种服饰情有独钟。所以一场旅行不仅能够欣赏到当地的自然美景,更重要的是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把自己“融入”到这个地方,亲自感受某种行为,或许你自己也会惊讶:原来还有这么有趣的事情!这么奇怪的舞蹈背后还有这层意义!

从微信聊天回复“嗯”到长宁地震,如何发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3.合作中提高认知。

为什么在地震中中遇难的人会守望相助?为什么战友、同学见面会分外亲切?因为在灾难中能够理解与自己处境相同的人内心的感受,并肩奋斗的伙伴曾经与自己有着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心境,共同的目标。当一群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或者彼此拥有共同的经验时,很容易构成一个关怀圈,而且会在无意间产生同理心的融合。

所以你可以去参加一个读书会,加入一个社会团体,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完成一项挑战。总之,想办法去参加一些公共性的活动,这些合作可以让不同的人产生同理心。可能一开始还存在思维的偏见,但是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深刻体会到自己以前的某种想法是多么狭隘。

从微信聊天回复“嗯”到长宁地震,如何发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三:感受文学艺术提高自己的同理心

体验生活、旅行、合作需要我们走出去探索与实践。但是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也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同理心。古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更不必说在当今媒介如此发达的年代。

在读书中,通过文字感受主人公的经历遭遇,感受作者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一些好的摄影作品,不仅能够带来视觉冲击,而且细节之处也许会引起我们沉思。经典的电影更能打动人心,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而网络媒体提供的通讯软件、资讯平台对于了解外面的世界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所以静下心来,体会那些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吧,或者在网络上寻求有价值的信息,也是提高同理心的有效方式。

从微信聊天回复“嗯”到长宁地震,如何发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四:在沟通交流中利用同理心思维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加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似乎大多数人没有必要通过与他人交流来寻求心理上的慰藉。所以谈话也往往只是泛泛而谈,流于表面,能够造成心理上触动的实在太少了。

历史学家西奥多·泽尔丁说道:“别人脑中隐藏的想法是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一大团黑暗”。与人谈话有助于踏进这团黑暗,将光芒照进每天遇见的人们心中,包括爱人、仇敌、朋友与陌生人。

谈话与同理心息息相关:了解对方有助于达到更好的谈话质量,谈话本身也能提升同理心。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与人交谈不仅能通过了解别人内心的想法,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且能够打破固有观念,收获崭新想法。实在大有益处。

那么如何锻炼谈话的艺术?其实谈话中如果能有这六个特质:充满好奇、积极倾听、卸下面具、关心他人、创意精神、勇敢无惧。相信一定会在语言对话中受益无穷。

从微信聊天回复“嗯”到长宁地震,如何发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1.充满好奇。

年龄很小的时候,每个人都充满好奇心,会一直追着爸爸妈妈问各种问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好奇心越来越淡:对于未知事物、陌生人不会有强烈探索与沟通的欲望,甚至多年的邻居也没有说过一句话。

我们可能考虑到与陌生人谈话会比较尴尬,或者害怕自己会受到白眼。你是否想过自己主动迈出脚步开启与陌生人的交谈?不是聊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而是交流思想,讨论梦想,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能触碰到对方的灵魂,就可以在趣味横生中找到惺惺相惜的感觉。

2.积极倾听。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体会自己的感受。而在谈话中积极倾听是对对方最大的认可与尊重。在对方的表达中全神贯注倾听,感受对方内心真正的想法,不预设立场,不妄加批判。

作为一个倾听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对方的讲话证明我们在认真倾听:你的意思是……,所以你觉得XX的做法欠妥,他应该……,这些复述的效果可能正好是对方想表达而没有表达出来的。

3.卸下面具。

一场有意义的谈话不是东拉西扯,也不是单向讲话,更不是互相吹捧。而是双向的你来我往。在彼此交流中才能增进理解,交流智慧,建立深厚的友谊或者感情。所以我们要真正敞开心扉,卸下面具,而不是虚情假意。

很多人觉得这样会暴露自己的脆弱,引起别人的嘲笑。所以在朋友聚会中,盲目炫耀,互相攀比,在会议中,害怕自己说错而不敢发言。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卸下面具”而感到羞耻,如果自己说出心事之后,对方即使没有感同身受,也不会嘲笑你,前提是找到值得吐露心事的人。

4.关心他人。

在谈话中表达出来对对方的关心能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满足对方的情绪诉求,这时很多问题也会变得容易解决。

“同理心营销”就是很好的证明。比如在西方国家大选中,竞选者会宣称会为了某一社会阶层的利益服务,从而赢得对方支持。推销产品时重点放在对方对产品的需求上,这个产品能为购买者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能改善购买者某种现状,而不是一直强调自己产品的功能。但是我们也要他人防止利用这种“关心”突破我们内心的心理防线,一时糊涂被别人利用。

5.创意精神。

创意精神能够使谈话变得更加有趣,思维的碰撞可能激起意料之外的火花。所以在谈话中不妨尝试提高话题的新鲜度。可以这样问对方:周末有没有遇到什么新鲜事呢?我昨天看到个关于XX的话题,说什么的都有,你怎么看?这样的发散性问题更容易激发对方的谈话欲望,说出内心的想法,而不是一问一答式的问候。

6.大胆无惧。

最后,请在谈话中保持大胆无惧吧,比如在初次见面中积极主动去引导谈话情绪,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保持拘谨;见到自己的领导请勇敢上去打招呼,会发现自己也可以与领导相谈甚欢;对于与自己有过冲突的亲人或者爱人,勇敢迈出谈话的第一步,矛盾往往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从微信聊天回复“嗯”到长宁地震,如何发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

文章的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利用同理心,抛弃障碍。在提高生活阅历、丰富知识经验、加强沟通交流中不断丰富我们的同理心能力,同时也让同理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本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长宁   创意   偏见   美文   面具   陌生人   勇敢   内心   角度   情绪   矛盾   思维   想法   距离   感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