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一种常常被低估的能力

一个好问题,是具有建设性的,是富有创造力的。它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不断思考、学到东西,甚至获得洞见。一个好问题,甚至不需要回答,就能让人醍醐灌顶。

可以说,能够提出一个好问题,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提问的技巧。

提问,一种常常被低估的能力

01

人类智能的发展,也是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我们怎样看待世界、解释世界,怎样看待自己、解释自己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提问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天问》,一口气问了170多个问题,没有一句回答。“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闻之振聋发聩,却都是无解的问题。

他的问题包括天文,地理,神话,历史,洋洋洒洒,浩浩荡荡,直逼宇宙发端,历史兴亡更替,人性善恶本质,看似为“天下第一灵魂之问”,实则问题无解,则有抬杠之嫌。

这又体现了屈原的自我,他的“自我”是他的精神之灵魂,他对这些众生无解的问题,敢于叩问苍天,敢于发出疑问的声音,敢于提出疑问的勇气。

提问,一种常常被低估的能力

在世界的另一端,一个人因为爱提问而送了命,罪名是“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他的名字叫苏格拉底,他用连续提问的方式启发人们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是否可靠。

苏格拉底的死很特别,他是被雅典的普通民众投票投死的。陪审团一共500个人,有360票投苏格拉底死刑。据说,苏格拉底问人问题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在广场上溜达,见人就问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公理?人家给了他一个解释,他马上接着问好几个为什么,非要把人家问出明显的错误才罢休,把知识分子遭人恨的毛病都占了。人家能不讨厌他嘛!

永远在质问,就是苏格拉底干的事情。在当时大部分雅典人看来,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学家,当真是又讨厌又没用。因为苏格拉底提的问题,宗教都有答案啊。

提问,一种常常被低估的能力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一般有4层:“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所以呢?”“还有别的可能吗?”

比如他问学生:“欺骗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答:“是恶行。”苏格拉底问:“那么如果欺骗前来进攻的敌人,算是恶行吗?”年轻人答道:“是善行。对朋友行骗才是恶行。”

苏格拉底追问:“在战争中,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们说援兵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援兵,请问这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无语。苏格拉底不过是想证明,我们自以为是的观念往往经不起推敲,而真正的智慧,是“自知其无知”。但他的提问方式让不少人觉得难堪、恼怒、羞愤,竟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承认无知,挑战已知,正是科学兴起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给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极大动力和野心。

人类对世界的探究从微观世界到浩瀚宇宙,问起来就没完没了。所知越多,问题就越多。这就像一个圆圈,直径越大,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大。

1205年,年仅16岁的元好问在赴考途中,看到一名捕雁人捕杀天空中一只大雁后,另一只大雁就紧跟着从天空中栽了下来,死在了被捕杀的那只大雁身边,让元好问十分惊奇,就问捕雁人是怎么回事?

提问,一种常常被低估的能力

后来元好问还掏钱买下了这对大雁,将它们葬在了一块,为它们建了一个小小的墓,名叫“雁丘”。元好问看到大雁殉情而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自己心里的悲伤吗?”

卡夫卡可是一个执着的人;“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无从抉择;“你到底是什么人物?有一种力量,它总是想作恶,又永远想造福。”

歌德长诗里的浮士德自我叩问……人类以创作对抗孤独和死亡,又因为最终无法逃脱而拥有某种悲壮。

政治家们特别擅长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观点。约翰·肯尼迪在就任美国总统的演说中,说出了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英国第二位女首相特雷莎梅卸任时,说出这样一组数字:在任首相期间,她在议会用140个小时,回答了4500多个问题。

提问,一种常常被低估的能力

02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问题无处不在,时刻都有。 当一个孩子问越多的问题时就越是显示出他有更大的潜能去发现,因为他想得更深,现有的答案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跳出课堂之外,激发其探索与创新的冲动和欲望,让他们主动地、真正地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应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爱迪生小时候是一个颇爱究根问底的孩子。由于追根究底的个性,爱迪生对于课业方面的问题非常固执,一个问题未获解答,他就不会继续做下道题目。一次,在上算术课的时候,教师讲的是一位数的加法。许多学生都肃静地听讲。只有爱迪生忽然举手质问说:“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他问得老师张口结舌,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答。

  老师便把他的母亲叫来,对她说:“爱迪生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他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

  在受了这种刺激以后,爱迪生的母亲决心用全力教育爱迪生,最终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等的人物。

提问,一种常常被低估的能力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堆的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个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视的就是提出问题。如果有一个小时解决困局,他宁愿用55分钟确定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他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一个好的问题,能驱动思考,打破既定模式,展开想象,探索无限可能性。像这样的优质提问,在科学发展史上比比皆是,几乎每一个重要的科学理论或创造发明,背后都藏着无数个疑问。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往往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

灵活地进行思考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抱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想,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逐渐迈向一个个人生的高峰。可见,提出问题,对于做学问是多么的重要!

提问,一种常常被低估的能力

03

信息爆炸的年代,让很多人慢慢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人书读得不少,但带着问题思考的却少之又少。

培养独立思考要从学会提问开始。

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要找到好奇心这个原动力,放下那份世故并且锻炼自己提问的能力。

可喜的是,今天我们的观念和教育模式正在被重塑。从偏重教知识,教答案,到教方法,教提问,鼓励终生学习。还包括突破边界,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把审美带入科学.…….打开观念的束缚,我们的孩子正变得更善于提问。通过提问,我们探索新知,启发想象,增进自知,达成共识,去解决问题。

提问是一门手艺。它既是天赋的能力,也是习得的本领。提问有它的质感。这不仅是某一个问题的语言表达的品质,也包含着提问背后的视野和格局,包含着事实的准确和思考的深度。

杨澜曾经在自己的书《提问》中这样写道:真正智慧的人,不一定知道所有的答案,但一定知道如何通过提问不断接近智慧。某种程度上说,杨澜确实是通过提问打开了自己新世界的大门。

提问,一种常常被低估的能力

提问是一种人生态度。总体上来说,成人比孩子问题少。那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如何逐渐失去了提问的能力的?

“哪来的那么多问题啊!别胡思乱想!”父母说。

“把我说的标准答案记下来!”老师说。

“你是在挑战我的权威吗?”上司说。

“问这个有什么用?会改变什么吗?反正不会让你多挣钱。”朋友说。

当一个个提问被制止、扼杀、贬低,久而久之,人们懒得去问,甚至懒得去想了,好奇心被压制,独立思考和批评性思维的能力也陷入休眠。

提问的魅力还在于无论你做了多少精心的准备,总有你无法控制和预测的情况发生,而其中之美,让你充满生机,保持活力。

提问,一种常常被低估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维特根斯坦   探索者   罗素   爱迪生   苏格拉底   屈原   能力   善行   恶行   大雁   美文   好奇心   人类   孩子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