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护工阿姨的故事,您们都是生命的守护者

她说,能坚持做护工,靠的就是一个“爱”字;

她说,已经习惯了做护工,所以不觉得累;

而她说,孩子们叫我一声“妈妈”,我做啥也心甘情愿。

她们为病人洗脸、抹身、喂饭、接大小便、端屎倒尿,24小时照顾他们的起居,却没有一点儿怨言。

她们就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别人,彰显着她们心中的爱与责任。今天,我们通过三位护工的故事,来走进这个家政行业这个守护生命的岗位。


故事一:

心中有爱才能坚持下来


三位护工阿姨的故事,您们都是生命的守护者


姜欣很懂得满足老人的心理需要,11月26日,在护老院照顾70多岁的谢美丽时,她的一句肯定让老人欣喜不已。

当初决定要做一名护工时,姜欣曾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也遇到过非常让自己委屈的事情。

有一次,园里来了一位80多岁、脑萎缩的老太太,姜欣和同事帮老太太洗完澡穿衣服时,老人突然说:“我衣兜里三元钱怎么不见了?是不是你们拿了?”

姜欣和同事的确没见过她的三元钱,为了证明清白,她们同意老人检查衣服,园长来了,犯难地问她们“究竟见过这三元钱没?”姜欣委屈地哭了,最终,她掏出自己的三元钱给了老人。

几天之后,老人的女儿来园里探望,听说这一事情后抱歉地说:“母亲脑萎缩,常常误以为自己口袋里有钱,你们不要当真。”


三位护工阿姨的故事,您们都是生命的守护者

姜欣说自己当时觉得很委屈,但明白了老人的情况后,就理解了继而原谅了。爱德护老院开园三年多以来,姜欣习惯了为老人擦洗身体、伺候大小便、晚上帮老人掖被子和巡夜的生活。

许多瘫痪老人大小便失禁,有时甚至抹得墙上、床上到处都是,需要护工动手处理、清洗,多数前来应聘的女孩最扛不住的就是这一点,往往体验一天便不干了。但姜欣坚持了下来。

三位护工阿姨的故事,您们都是生命的守护者

她说,体力上的辛苦是次要的,最大的难题是解决老人情感上的孤独。走进护老院三楼,许多瘫痪、残疾的老人在此聚居,护工需要极大的爱心应对这些压力。

姜欣有自己的技巧,三年的经验使她能迅速察觉老人情绪、身体上的变化,继而判断造成问题的原因。

令她最感到幸福的是,许多已经眼睛昏花、神志不清的老人见到她,还会不自觉拥抱她或对她微笑,“尽管他们已经认不出我,但你爱他,他们就会有感觉。

能坚持做护工靠的就是这一个‘爱’字。”她说。


故事二:

为方便照顾和老人同住


三位护工阿姨的故事,您们都是生命的守护者

张娟一天24小时为林在峰老人服务,至今已有5年时间。

“干惯了”三个字,张娟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提起。

张娟是黑龙江人,今年51岁。女儿在东营上班,她便也在2007年3月份来到东营,一来就在老年乐园里做护工,这一干就是近六年。“从1994年开始,我就在辽宁一家医院里做护理,到现在也快20年了。干惯了,就不觉得累了。”张娟说。

张娟主要负责护理的是一个完全无法自理的老人林在峰,老人今年77岁,从2007年住进老年乐园时就由张娟护理。因为老人无法动弹,需要隔一会儿给他翻翻身,所以张娟就干脆跟老人住在一间屋里,24小时为老人服务,“现在每天晚上得起来十多次给老人翻身。有时候,我干脆就不睡了,只在床上躺着歇会儿。”


三位护工阿姨的故事,您们都是生命的守护者

2004年的时候,我老伴肝癌晚期,我回家照顾了他两个多月。

我们双方的父母早就去世了,等老伴的后事办完,我在老家也就无牵无挂了。”安葬好老伴之后,张娟又回到了这里,继续干着每天给林在峰老人喂饭、翻身、打扫大小便的工作。第二次回老家是几天前,“我原先的工作单位有些事需要本人按手印,我不得已只能回去了一趟。”

张娟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赶回了黑龙江,急忙办完事情,就立马返回了东营,“来回总共用了六天时间,我实在是不放心老人,怕别人照顾不好他,就想快点回来。”

做护工这些年,张娟从来没有在女儿家过一个春节,虽然女儿就住在离自己不到2里地的小区里,“我都两年多没去过女儿家了,女儿也怨我,但我实在是走不开,老人不能离人啊。”


故事三:

一声“妈妈”让我做啥也心甘情愿


三位护工阿姨的故事,您们都是生命的守护者

11月26日下午,范国英正在和福利院的孩子们一起玩耍。

“范妈妈好吗?”“好!”

在市综合福利院里,磊磊趴在范国英怀里撒起了娇,这里的孩子多数存在智力问题,他们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因为长时间的相处,“范妈妈”俨然成为了他们的一个依靠。

今年44岁的范国英原本是垦利县一家物业公司的一名普通保洁员,2008年,她辞职来到了市综合福利院成为一名护工,那时,她的大女儿正在读大学,小女儿刚上初中。

三位护工阿姨的故事,您们都是生命的守护者

“当时我的老母亲挺反对我来这里,家里婆婆身体不好,小女儿每天回家也需要有人照顾,但是当我来到这里看到这些孩子,心里就一阵灼痛,他们那个时候还都很小,几乎连坐都不会,有的孩子甚至还在襁褓中,因为我也有孩子,深知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母爱,就坚决留了下来,照顾女儿的事情就落在了我丈夫身上。”

范国英回忆,“一晃四年过去了,圆圆长成了大姑娘,舟舟、磊磊(圆圆、舟舟、磊磊皆为市福利院孤儿)都学会了走路,还有一些眼看着长起来的孩子相继被别人领养,虽心有不舍,但却是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


三位护工阿姨的故事,您们都是生命的守护者

每天8点上班一直到次日8点下班,在这24个小时里,范国英时刻不离孩子半步,喂饭、洗澡、打扫卫生,晚上至少要起来两三次为孩子们盖被子。

“孩子们习惯了我照顾,我也习惯了照顾孩子们,有时候在家也会惦记着他们,现在家里有事从来不跟我说,就连小女儿也时常叮嘱我,‘妈妈,你一定要照顾好院里的弟弟妹妹们’,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让我很感动。”范国英说。

“照顾这些孩子们,不但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信心和决心。”这是范国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常用此来鼓励刚来院里的年轻护工。

她说,“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大家都献出一份微薄之力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护工是个良心活,说实话确实很累,但是听着孩子们在耳边喊一声‘妈妈’,做啥俺也心甘情愿了!”

结尾语:从上面三位护工阿姨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护工这个职业的伟大,在繁重的陪护治愈,更重要的是一份对生命的守护,对生命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东营   故事   福利院   黑龙江   大小便   守护者   老伴   心甘情愿   阿姨   委屈   老人   女儿   事情   习惯   妈妈   小时   生命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