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初中毕业上中专是时代的产物,历史贡献与学识是不容置疑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刚刚恢复高考那段时间里,各行各业人才处于青黄不接的特殊时期,为了尽快使一部分人能够走上岗位,弥补人才缺口,采取了学习时间较短的先中专后高中的升学模式。中等专业学校属于国家正规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毕业后由国家包分配,这对于初中毕业生,尤其是农村户口的初中毕业生来说有着非常大的诱惑力,那么谁去上中等专业学校呢?唯一公平的办法就是通过考试择优录取。这样就造就了但凡能够考上初中专和中等师范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因为初中学生的数量是相当多的,要在初中毕业时脱颖而出才能取得就读中等专业学校的资格(当时还有一部分叫高中专,就是高中毕业后所上的中专,这个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老初中毕业上中专是时代的产物,历史贡献与学识是不容置疑的

参加考试


一般三十多万人口的县有初中应届毕业生大约有五六千名学生,一年的招生名额大约在五十名左右,同时严格控制倒流学生通过补习考初中专,也就是说只要能被中等专业学校录取的都是应届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进入中专学校后,首先学习的是高中部分的课程。因为学习专业时教材的缺失,借用大学教材的话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高中基础知识。也就是说中专学习期间不但补上了高中内容,而且学习了很多大学内容。

老初中毕业上中专是时代的产物,历史贡献与学识是不容置疑的

毕业就业


八十年代的学校学习风气是非常好的,全日制学生时间为每周上学六天,由于课业比较重,每天晚上的晚自习是必须的,寒暑假基本上不到两个月时间,农历元宵节全部在学校度过。学生们都是一心一意地在努力学习,比学赶超是学生们的最大追求。制度上规定不许谈恋爱,更不允许搞课外歪门邪道,在较短的时间里要完成较多的学习任务,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跟不上教学的步伐。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对中专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招生改成了先高中后中专,从体系上讲确实是合理了,但中专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大学毕业生代替中专学生的现象随处可见,从而使很多老牌中专学生感到了不公平和危机。绝大多数就读中专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情况本来就不是很好,参加工作后一点微薄的工资收入不但自己要用,而且还要补贴家用,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进行自身学历的提升,虽然有一定的学识,但学历总体上是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只能说是有内在的能力,但不具备目前普遍要求高学历,在现实社会中实力越强的人适应能力比较差,学识和历史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老初中毕业上中专是时代的产物,历史贡献与学识是不容置疑的

再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学识   中专   歪门邪道   不容置疑   产物   大学毕业生   也就是说   初中毕业生   中等专业学校   学历   贡献   数量   初中   教材   高中   优秀   时间   时代   学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