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六七十年代的农村

人们对未来可以进行展望、预见、期盼,也可以进行目标预设,然后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但对于从前所发生的一切是没有任何办法进行改变的,回忆就成了过来人必不可少的思想活动了,在回忆的同时可以使自己得到一些安慰,可以引起共鸣,也可以让别人从中分享一点快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留给人们的回忆还是非常多的。

提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和农民,很多人就会想起因物质匮乏而导致贫穷的一面,只有这一方面是不够全面的。应该还有积极向上、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社会风气比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亲近和谐,不计报酬互相帮忙是常态。

回忆六七十年代的农村

村庄


农村居住比较松散,农民建房规划几乎就无从谈起,宅基地面积普遍比较大,而且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土地使用证和具体面积大小的规定,对于自己的宅子到底有多少平方米,农民可能没有一家能够报出准确的数字。很多家庭只有几间破旧不堪的房子,没有院墙,没有门房,没有大门,大多数东西都是在房子附近随意堆放。鸡鸭猪羊样样都要饲养,家禽家畜的粪便不会被视为污染,而是良好的农家肥,交给生产队的话是要计工分的。因为社会风气比较好,大家的防范意识都不是很强。

回忆六七十年代的农村

土坯房


劳动收入很低,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头脑,劳动的积极性是非常高涨的。农民都是生产队的社员,天天要去接受干部安排干活,偶尔有一半天没活干,他们是很难受的。遇到天阴下雨的时候,社员们呆在家里更是非常着急的。尽管劳动很积极,但是因为劳动收益针对个人方面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所以很多社员年终决算后会出现超支现象。

诚实纯朴的广大农民群体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主要践行者,农民文化程度虽然普遍不高,但是儒家思想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传承了数千年,有着深厚的底蕴,安份守己,诚实做人,诚实做事,乐于助人等使农村社会风气处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环境中。房前屋后建猪羊舍很普遍,鸡鸭大多数都是散养,很少会担心被盗现象发生。家里需要建房子或者其他活需要多人来干的话,打声招呼乡亲们就会去帮忙,抽几支烟喝几口茶水也就了事了,从来不会因为干活而要求付工钱。

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柴草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宝,不但可以饲养家畜,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免费的燃料,最后的草木灰也是可以利用的。实际上那种做法是生产生活中的一个自然循环,是对资源的最大有效利用和节约,更是接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一种绿色的生活生产方式。

农村各种设施很落后,下雨走的是“水泥路”,天晴走的是“扬灰路”。没有电,最基本的照明靠的是煤油灯。娱乐活动几乎是一片空白,信息闭塞。东家长西家短是平时交流最多的话题,任何一个家庭对于社员来说基本上是没有秘密可言的,谁家的帮子长底子短大家都是很清楚的。早睡早起节约煤油,出工卖日去劳动是最显著的特点。这些客观条件不自觉地使大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

回忆六七十年代的农村

老旧农村

对于农村以前的那种生活节奏,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认识,它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抹不去、改不掉的,回忆是一种享受,也是同当前的一种比较,更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子长   羊舍   安份守己   草木灰   农家肥   路不拾遗   农村   生产队   家畜   社员   节约   诚实   家里   农民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