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不可错过的四大要点(下)

拜同行为师

从接受信息的角度来看,所有同行都是从医者的潜在老师。中医从医者与同行的交往,有两种基本方式,即面对面交往和非面对面交往。两种交往方式,都可以为从医者创造拜师的机会,关键是他们能不能虚怀若谷,常怀求教之心,从同行的言谈、行为和文字总结中抓取有用的信息,进而获取意会性知识。

面对面的交往,包括与同事的交谈、参加学术活动聆听发言、观摩他人的医疗行为等。从医者要虚心地向同行学习,特别是要逐步学会从同行的言谈中听出“旁白”“画外音”,获得言传信息、现场直观信息之外的启迪和教益。

非面对面交往,主要是阅读同行所写的文章。为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中医从医者一方面要积极思考问题,围绕实际问题撰文总结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工作体会,做研究型的中医师;另一方面要经常阅读同行的文章,了解本人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汲取同行的先进经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过去,从医者阅读同行的文章,只能在单位图书室、公共图书馆里阅览专业杂志和报纸。

现在,通过电脑、手机在家里就可以读到各种学术文献。依据“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统计,目前中国学术期刊中以“中医”作为刊名主题词的期刊有89种,以“中西医”作为刊名主题词的期刊有21种。“转益多师是汝师”,互联网为青年从医者创造了拜会大量老师的可能性。

如何在巨量文献中筛选出对自己效用较高的文献,如何在同行的文章中挖掘意会性知识,从医者需要通过独立思考,反复琢磨,逐渐获得感悟。在各个数据库中,输入一个检索词,可以检索出数百数千乃至上万篇相关文献。读文献,不求其多,但求有用。

从大量文献中找到对自己启发较大的文献,可以借用行家介绍的粗读、详读、取精用宏、由博反约等阅读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从医者要通过总结、对比、深思,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技巧。同行的文章,通常并不介绍如何辨识学术问题、如何选择研究路径、如何提炼结论,获得这些最重要的“文外”意会性知识,恰恰是最值得从医者关注和下功夫的地方。

拜名家为师

“江山代有才人出”,历朝历代都有医学名家。中医从医者能够拜在名家门下钻研医道、演练医术,机会来之不易,当然要倍加珍惜。中医药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师承制研究生、中医医院的师承制见习医生,就是当下获得这种机会的幸运者。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一位名医的入室弟子中,成才水平各不相同,与弟子的努力程度有关,更与他们的悟性思考力的训练程度有关。所谓悟性思考力,是指人凭借悟性随机地捕捉意会性知识的思考能力。在中医药领域,名医、名师所知道的多于他们所能言说的,他们在带徒过程中讲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言传性知识,难以做出清晰表述的意会性知识一定比言传性知识更加丰富。

弟子通过与名家的近距离接触,在了解名家行医经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得到言传中的“鱼”,更要力求得到只可意会的“渔”,通过独立思考悟出那些隐藏在行医经验、研究经验之中的思维之道、学习之道、创造之道。

提高悟性思考力与获取意会性知识,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都依赖于学习者的积极训练、自我修行。望闻问切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学生学会四诊却并非易事。脉诊的指力轻重、28种基本脉象的特征等都没有也不大可能有量化标准,师傅讲出来的“轻取”“重取”“散脉浮大无根”“革脉弦急中空”等都是模糊词,弟子需要在师傅的引领下反复实践、细心领会,掌握模糊词的自我判断尺度。

可以说,弟子学习脉诊手法、区分脉象、审证求因以及组方用药,既是师傅教会的,又不完全是师傅教会的,因为其中那些非言传知识是弟子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体悟出来的。弟子四诊的准确度和组方用药的准确度是验证师徒二人辨证思维吻合度的最佳判据。

意会性知识难以讲出来,也难以讲明白。如何捕捉和领悟意会性知识,当事者讲不出来,旁观者更不可能讲明白,研究者的责任在于提醒当事者留意并重视意会性知识。

对青年从医者来说,要知晓意会性知识的特殊价值,在学习和行医中时刻保持对意会性知识的警觉性、敏感性,通过诚心讨教、细心实践、精心反思,在名家的言传身教下,悟懂医理、悟透医道,将名家的看家本领和绝活儿学到手、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中医   思考力   脉象   医道   医者   悟性   弟子   性知识   名家   要点   师傅   文献   同行   经验   文章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