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整理」心力衰竭,关于中西医结合的一点想法

#中医来了##心衰##中西医结合#

近期接诊病例不多,但我现在对住院患者处方调整的频次要比之前多一点,尤其是病情比较重症状比较突出的病人,三天到五天左右调整一下方子,而不是一个方子吃到七天半月的不调整。我现在觉得越是症状明显的主诉突出的病人,越需要频繁一点调整方子,积极针对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来调整。因为越是症状明显,服药以后越容易出现病情的变化,越需要针对性的调理。

以前我是自比纯中医的,全用中医的理论来看病,但是随着时间久了经验多了,越发感觉到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值得考虑。我们往往讲中西医是不同的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一性,没办法完完全全地走到一起去。但是,两者之间,也有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理论认识上,也有可以互相参考的地方。最简单的例子,腹水西医用利尿剂,中医也要用利尿药,便秘西医要软化大便促进肠蠕动,中医也要泻下药排便。中西医在面对同一突出症状的时候,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腹水的病人,中医再怎么去讲健脾补肾温阳之类的整体调理,小便解不出来,腹水解决不了,那也白搭;反过来讲,西医也是一样,天天利尿剂,吃到利尿剂抵抗了,也没把腹水利出来,那也算不上成功。这就是需要中西医共同去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中药利尿剂配合西药利尿剂,是有效的,共同增加了排尿量。

今天讲一个心衰的案例,心力衰竭,在我读书的时候,中医内科学上没有“心衰”这个病名,我看现在的教材可能是有的,这也说明中医在一些病名的规范化上开始向西医靠拢。实际上,中医住院病历的中医病名往往是靠拢西医主要诊断下的,比如肝硬化腹水的,下鼓胀,肝硬化的下肝积,肺部感染的下咳嗽,高血压的下眩晕,实际上病人可能没有相关的明显的症状。有些肝硬化只是疲乏而已,中医能下什么病名;有些高血压的也没眩晕。心衰也是,实际上,心衰的患者主要症状一般都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重的就是端坐呼吸,喘的厉害。按中医内科学50多个病名来讲,其实喘证的病名诊断更合适,中医历来是以主症作为病名诊断的。但是现在你说喘证,大家都习惯性认为是呼吸系统病,尤其是审病历的,认为你中西医诊断不符,不是一个病,病历不合格。所以我也反复讲到过,有时候医院中医病历病名证型,实际上是与临床有一定差距的,中医药的发展,在现代医院背景下,是受到限制的。这个没什么解决办法,其实最早的老中医们推崇中医病名按西医病名来进行辨证论治的话,反而是可行的正当的。比如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论治之类的,很好的,没必要非得凑一个中医病名出来。可惜我说了不算。

「病案整理」心力衰竭,关于中西医结合的一点想法

「病案整理」心力衰竭,关于中西医结合的一点想法

回到这个病历,首诊患者胸闷气短,吸氧状态下也感胸闷,大喘气,气不足,活动后喘息更厉害,心功能不全,心衰的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根源不在于肺,而在于心。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差,肺静脉的血液不能回流到左心房,以致肺循环较差,重了就是肺淤血、肺水肿,发展急性心衰。这是西医的病理学,同样指导中医的治疗。中医也不能见喘治喘,宣肺平喘、化痰平喘什么的没有用。用药讲究证据,没有外受风寒,没有内生痰湿,不能讲化痰平喘就完了。是血液循环的问题,在中医里讲,即是瘀血的问题,所以应用活血化瘀的方子。这个在理论上是可以相通的,中医讲一个人口唇紫绀、舌质暗也是考虑瘀血的问题的;西医上是将血运不行,血氧差。所以首方选了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也能通调气机。像杏仁、厚朴,仲景用来平喘的,也是为了宣通肺脏的气机。人参、附片,是结合患者体虚高龄,阳气是气血运行的动力,患者有下肢冰冷阳虚的表现,所以加进去的心动力药。

首方3天,患者住院期间用了丹参、参麦静滴,加上吸氧,胸闷气短的症状缓解了。开始讲口干、嘴里发粘,再看舌苔偏黄厚腻,略显干燥。初诊的时候病人这个症状感受不明显,没有讲到,也可能是当时喘的厉害没有说,也可能是用了药才有的加重了。没法去判断首方的不合理之处了。既然出现新的不舒服,出现新的关注点,那么调整方药。


「病案整理」心力衰竭,关于中西医结合的一点想法

「病案整理」心力衰竭,关于中西医结合的一点想法

二诊,主诉口中黏腻感,结合舌苔黄腻的表现,很容易判断与湿热上泛有关系,那么就是清利湿热,选方子的时候首选了三仁汤清利上中下三焦湿热,结合患者胸闷的症状,胸闷的部位在心脏,放到中医上讲还是中上焦,于是又想到小陷胸汤来开中上焦湿热结滞。葛根是因为患者颈部僵硬不舒,僵蚕是辛凉散湿,梅花、葛花也是花瓣类芳香化湿解腻,天花粉用来代替半夏,防止加重阴伤的。

阴伤的问题,中医讲阴精阴津,阴的问题一般是讲津液血液的问题,这里为什么提到患者气阴两伤。一方面,喘在心衰的患者里,基本上是虚喘,可以讲本虚标实,但一般不是治标实为主,因为不像呼吸系统肺系疾病里,痰湿很重,讲痰湿阻滞中焦也好,讲痰浊阻肺也好,那种有形可见的痰堵在肺里。即使是左心衰竭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大量肺部湿啰音的患者,这个痰也不是说吸痰、化痰来解决的,根源仍是肺淤血肺水肿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根本,讲化痰祛痰没有意义。那么在中医上讲,这个是瘀血导致水肿,是血不利则为水,也是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津液外渗的问题。另外,阳气是人身根本,气是人体循环之动力,循环不畅,想当然存在气虚的原因。这里讲津亏、讲阴虚是为什么,从症状和舌苔上来看,是有口干、舌苔干的表现的,中医里会认为津亏。另外患者呼吸困难,喘息过程中,就伴随着水分的丧失,老年高龄女性,再看皮肤松弛、干燥,本身就有气血不充,肌肉筋脉皮肤失去润泽的表现在这。当然,也可以讲,是肺主皮毛,是肺气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是上焦功能的缺失,上焦如雾,熏肤充身泽毛。也可以讲是阳明脾胃的问题,脾主肌肉。但是不管从哪方面理解,要预防用药过于温燥伤及津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对这个问题,只能说注意一下,有时候还是会选择半夏,具体半夏温燥这个讲法,在临床中有多大的影响。这个我要再观察才知道。下个方子,我用竹叶石膏汤,又用了半夏。因为喻嘉言也讲过,半夏麦冬是很好的组合,半夏之辛可以帮助麦冬之润,内经讲“辛者润之”。

三诊,上方服药后,口中黏腻感大减,患者要求出院带药调理。


「病案整理」心力衰竭,关于中西医结合的一点想法

「病案整理」心力衰竭,关于中西医结合的一点想法

三诊,首先讲患者的口干口粘症状是明显改善的,要出院带药调理,我们还是不能忘了这是心衰的病人。但是根据舌苔来看,湿热偏于中下焦还是有的,清利湿热又不能少,选方子的时候,选了一个更小一点的清利湿热的方子,四妙散,预期达到什么目的呢。一是清利下焦湿热,退退舌苔;一个是四妙散里有苍术健脾胃,有牛膝活血改善循环,有薏仁健脾利湿,有黄柏清热燥湿。除了黄柏,其他三味药可以说也符合心衰本来的治疗需要,活血的健脾的祛湿的。没再用三仁汤,反而用竹叶石膏汤,出于两个考虑,一是患者口干的症状要解决,这个体质偏于阴亏津虚的,要用点强壮滋阴药,麦冬、玄参、人参这类的,又不能不清湿热,石膏可以清热,竹叶可以清热利小便。另外患者要保持大便的通畅,用大黄这种通便药又担心作用会太过,石膏的副作用就是通大便拉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剩下的药,葛根、桂枝、丹参、当归、乳香、这些就是活血通血管的药,葛根这种还针对颈部僵硬。

希望取得一定的效果,一周后复查改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葛根   利尿剂   病名   舌苔   半夏   病案   心衰   腹水   心力衰竭   方子   湿热   病历   胸闷   西医   中西医结合   症状   患者   中医   想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