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瘟黄)思路及病案分享一例

#中医治重症##肝衰竭##中医病案#

头条发文,但凡讲中医能治病,下面的评论总是有一批又一批的抨击者,好像目前网络上没什么人见得中医好。有些人跟我讲西医怎么样怎么样,但是他们似乎应该首先思考一下,即使是讲西医的东西,他们似乎也不如我知道的多。我不在网上宣传西医治病,是因为我本身是作为中医师,更喜欢在临床中探索中医的可用之药可用之方,给病人更多一条治疗的选择。我本身在医院里,治疗任何疾病,都没有离开西医的化验检查以及西药等手段,我并不否认西医,但很多人在否认中医。我想,病到西医手段匮乏的时候,给病人一条中医的选择并不是错,在大讲西医讲现代医学的时候,为中医为传统医学出一点声音也不是什么错。

首先声明,该慢加急性肝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全部有西药(中成药注射液)的参与,包括护肝降酶、退黄药、血浆白蛋白凝血因子。我并不否认西医,也不是一定讲中药在该病人的诊疗过程中出了多大的力气,我所做的,只是尽可能提高病人由急转慢,由危转安的可能性。当然,西医常规治疗是中医参与治疗的基础,你给我讲,光用西药人家也能救过来,我不否认,但是我见过更多单纯西药治疗没能控制病情,进而转ICU,甚至死亡的病例。中医参与,不是必须,但是是作为一个中医师为病人多谋一份生机的努力。

该病人黄疸指标(总胆红素 umol/L)变化如下图。 目前病人尚未好转,但胆红素开始下降,意味着转危为安,后期治疗得当,一般来说,病情会逐渐改善。

5.23

78.7


5.27

178.7


5.29

234.2


6.1

325.4


6.4

371.4


6.8

387.4


6.12

364.9


患者5月23日在当地检查发现胆红素高,至5月27日,每日黄疸上升在25umol/L左右,5.28日来我院,考虑肝衰竭,收入院,至6月1日,每日平均上升均在17.1umol/L以上,属于肝衰竭进展期,6.4日复查,黄疸上升速度方放缓,每日仍在15umol/L左右,6.8日复查,降至每日约4umol/L,6.12复查,总胆红素开始下降。病情来到拐点。

5月28日,首方。患者黄疸,诉恶心、乏力、纳差,初诊只是考虑病程较急,黄疸当时不高,脉象沉滑,考虑湿热黄疸,常规方,健脾清热利湿,苍白术健脾,胆草、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升麻清热解毒;泽泻、车前子利湿;附片干姜之用,源于考虑舌脉非热盛实之象,怀疑寒湿黄疸,用之清热。

实际上,该病人后来的处方中,我一直不太重视辨别寒湿、湿热、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之类。当然,综合考虑,我认为当时选附片干姜之类入药,是有欠稳妥的。怎么讲呢,我们辨别一个病的寒热属性,有时候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有时候病可以表现为不寒不热,比如这个病人的来的时候,没有课本上讲的什么发热、口渴、烦躁、便秘、舌红、脉数;也没有什么畏寒怕冷、腹痛、呕恶、脉缓之类;中医教材上按证型分类或者一些典型症状,比如讲黄疸病就讲到恶心呕吐、消化道症状、乏力、阳黄或者阴黄,但实际上一个病人的表现不可能如此明显。小便黄赤中医讲是热证,但是黄疸病人哪怕再怎么表现为阳虚,小便也是深黄的;小便清长,那是不可能存在的。至于黄色晦暗和黄色鲜明,怎么讲呢,这两种黄色在一个病人身上是可以同时出现或者说变化的,像这个病人一开始不见得黄色那么鲜明,甚至一度让我觉得黄色晦暗,由阳黄变阴黄了,可后面有个方子用附子干姜的量比较大,又明显的看到那几天黄色很鲜亮。这个病情也不好判断阴黄阳黄。常言黄色晦暗阴黄,病程时间是比较长的,但是肝衰竭的病情进展相当快,很多人会看起来面色暗淡。通过这个病人,我也开始理解“病人可以不寒不热,但一定不可能不阴不阳”这句话。

中医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瘟黄)思路及病案分享一例

二诊,患者复查黄疸继续上升,记曰“身目黄量,脉弦滑弱,黄疸急性加重,病势之急,大力清胆祛黄,急解热毒”。这里矛盾点更突出,一个是脉象的问题,看起来并不是洪滑浮数之类热脉,反而有点阴脉的感觉,但治疗上仍是选择清热解毒用治实热证的办法。用茵陈栀子大黄龙胆草清热解毒退黄,苍术健脾燥湿,当时还是犹豫脉象的问题,少加附子干姜制衡寒性药苦寒之性;甚至加了鬼箭羽、仙鹤草兼顾糖尿病。

中医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瘟黄)思路及病案分享一例

三诊,病情仍在迅速进展,黄疸升而不降,肝衰竭病人确实存在黄疸变化的抛物线改变,但病情仍在迅速进展,仍旧十分吓人,如果不能控制,下一步治疗需要转入ICU接受人工肝等,好在当时PTA有所好转,病人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接受在我处继续观察3天。我亦心急如焚,查阅中医资料,仍考虑病势进展之急,当属阳病,可放胆清热解毒为是;但顾忌舌淡苔白,面色暗淡,选择附片干姜以温中壮阳。

中医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瘟黄)思路及病案分享一例

方用黄保中教授肝瘟汤,苍术健脾燥湿,赤芍清热解毒,茵陈龙胆车前子清热利湿,升麻清热解毒。此时其实对于舌脉之观察,病人之脉非实热之脉,病人之舌苔亦非湿热热盛之苔;仍用清热解毒者,缘于患者之病势进展,中医诊断“瘟黄、急黄”之证,常说发热、身目橘黄、金黄、便秘腹胀、甚至出血、神昏等等,但现在诊断急性或慢加急性肝衰竭,通过肝功能生化检查来判断,往往病人不会发展到出血、昏迷的情况,否则,情况危急,十不存一。这也是我急于控制黄疸进展的原因,重症肝炎死亡率极高,即使是现在西医学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仍保有较高的死亡率。何况以前单纯中医治疗的年代。人有力穷时,很多疾病是中西医都没法解决的,但是往往是急于批评中医,归罪于中医,而ICU病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大多数人却觉得命该如此。病势急,哪怕病人没有太多的实热证表现,依然是判断阴阳的标准之一,我认为急性肝衰竭当属“阳黄”,不论舌脉。刘渡舟教授用犀角地黄汤清营汤治疗瘟黄,亦是如此考虑。但我见之病人,无更多热象佐证。这是我开始推崇辨病治疗的原因之一,有些紧急情况,不寒不热不虚不实不表不里,判断困难,但阴阳仍是指导中医用药的金标准。

四诊,黄疸上升之势稍被遏制,每日上升约15umol/L,在西医里判断肝衰的标准是每日上升17.1,相对病人前期每日上升约30umol/L的速度而言,病情属于被控制,至此家属与我均放松一口气。仍需大力退黄,诊脉“左肝中位滑,其余脉皆沉弱”,考虑正气之虚,在清热解毒退黄的基础上,加用补脾益气之品。

中医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瘟黄)思路及病案分享一例

本方较前方又为繁杂,茵陈用至60g,赤芍减为45g,加海金沙、鸡内金亦是退黄之用。因虑阳虚,附片用至20g,然而患者服用后出现胃部不适,辛辣刺激感,肝衰患者,因凝血功能差,最忌呕吐、剧咳等,出血风险极大。故而嘱减量服用,实际上一日用量约3/4剂。本方现在看来,繁杂了些,其实药力专注一点的话,不需如此多药,附片干姜可去、黄芪、人参亦可去。常讲病人体虚,用扶正温阳之品,但是实际上来讲,极度乏力是肝衰的典型表现之一,该乏力是因病致虚,而不是因虚致病,故而,当退黄在先,补虚在后,急性病乏力并不能代表虚证。

五诊,黄疸上升速度再降,每日4umol/L左右,病人双下肢酸软、夜间失眠。黄疸之病势已缓,加之主诉有变,欲解决病人失眠之问题,故前方加温胆汤以求清肝胆湿热,助睡眠。方更繁杂,药量均减。实际上,我认为处方有欠妥当,药味愈多,药效越乱,乱拳打死老师傅,非治病之正法。

中医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瘟黄)思路及病案分享一例

六诊,患者再诉双下肢酸软,乃至夜间睡眠不佳,睡眠非思虑之过,而实由双下肢之酸软而来。故上方仅服一剂,肝病患者常有下肢酸软之感,该病人属于症状较重者,西医而言,可能与肝病炎症风暴有关,但无针对之法。中医讲肝主筋脉,膝者筋之府也,肝病及膝,可讲的通。中医亦无特效之法。为缓解症状,勉力一试。选芍药甘草汤为治。赤芍白芍,养肝凉血,牛膝专通下肢血脉,甘草缓急也。用之稍效,继服观察。

中医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瘟黄)思路及病案分享一例

今日复查,黄疸开始下降,是病情进入转折期,后期调理得当,好转之希望颇大。故后续方剂,不再做分享。

治疗该病之体验,一是辨病论治,当断则断,岳美中讲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要相信中医,也要用好中医;二是药专力雄,切忌杂乱无章,药愈多而方愈杂,越难取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车前子   茵陈   病势   干姜   病案   酸软   黄疸   清热解毒   西医   乏力   病情   病人   患者   进展   思路   黄色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