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蝉蜕为例,解说传统“药象”思维

西方的学问,是以数学为基础的;而中国传统学问,是以文学,尤其是诗为基础的。二者都是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一个重理性,重数据,重计算,重实验;一个则重形象、重联想、重灵感、重神思。中医是中国传统学问,其思维方式应为后者。因此,认识和把握中药药性,需要形象思维。

本文就此举一个例子,蝉蜕,就是知了蜕下来的那层皮。它有何药性呢?书中讲,它气味甘寒,能散风热。


以蝉蜕为例,解说传统“药象”思维

它为什么寒?因为长在土里。我们看过法布尔的《昆虫记》,其中讲蝉,“四年地下的苦功,换来四个月枝头上的歌唱。”蝉的幼虫,至少要在土里生存四年。土里,冬天不会太冷,夏天也不会太热,温度比较均衡,土是平性的,能容纳万物。火性再大的东西,到了土里,时间久了,火性就去掉了。很多用火制过的药,如炒白朮,炒苍朮,炒完以后,要把它摊在地上,至少要摊一个晚上。因为你炒过了,有火性了,如果不经处理,直接使用,火热之性就能伤人。摊在地上,就是用土来收掉火性。蝉生存在土里时间长,也就被收掉了火性,所以它是偏凉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一味甘寒的药。


以蝉蜕为例,解说传统“药象”思维

为什么会甘呢?也是因为它在土里,土味就是甘的,它与土同气相求,也跟着味甘。

为什么它又能散呢?因为它是动物的皮,皮在表,在表就主透散人体在表之邪。它能散风热,还能透疹,疹子也是邪在体表啊。所以从这些自然属性上,我们就可以联想出这味药的气味、作用,不用去死记硬背。

为什么它又能退翳障呢?我们继续联想,蝉蜕还能干吗?它还能退翳障,人年龄大了,会感觉眼睛模糊了,这往往是有翳障。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方中再加一味蝉蜕,效果会非常好。为什么呢?蝉是蜕皮的,蝉蜕下来的皮又能使人体眼睛上的那一层翳障,像蝉蜕皮那样蜕掉,重新拥有闪亮的眼睛。

蝉蜕还可以治疗皮肤病。皮肤病当然也要辩证论治,在疗程的中后期,往往方中加一味蝉蜕,其意也就是使身上这一层皮肤病能够像蝉蜕皮一样蜕掉,甩开。


以蝉蜕为例,解说传统“药象”思维

好多问题用的是一种诗意的方法,似乎很荒谬,但自然界的微妙往往要通过这种诗意的思维去把握。

还有,蝉在夏天叫得很欢,声音很大,所以,嗓子哑了可以用蝉蜕,它能亮嗓子。在给很多歌唱家、教师开方子的时候,可以加一味蝉蜕,他说话的声音会特别脆,特别亮。如果嗓子沙哑了,咱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蝉蜕,效果也会非常好。

小孩子晚上老哭,声音还非常大,吵得四邻不安,这不也跟知了似的吗?要治这个,当然也要弄清原因,是寒还是热,是有食积还是受过惊吓,方中也常加蝉蜕。

嗓子哑了的,蝉蜕可以使其洪亮;小儿夜啼,嗓子很洪亮,蝉蜕又可以来抑制。一种事物往往有不同的两方面作用。这些都是古人在观察蝉蜕的性质的基础上慢慢摸索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悬乎,但实际上历代的医家都在这么用,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屡用屡效,大家才津津乐道;如果屡用无效,早就有人提出异议了。当然,这种联想也不能胡思乱想,妄下结论,一定要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才能成立。


以蝉蜕为例,解说传统“药象”思维

现在我们的《中药学》教材一般不按我现在的这种思维来讲中药,仅仅是讲它的气味、归经、主治,列一大通,至于为什么,则说不出所以然。我们则希望是在仰观俯察,在通晓事物性质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中药的性质和用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蝉蜕   仰观俯察   大通   火性   药性   皮肤病   中国传统   诗意   气味   嗓子   学问   中药   性质   思维   声音   眼睛   传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