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药到底会不会伤胃吗?


喝中药到底会不会伤胃吗?


病各有异,药物各有性味。内服之药,必须经胃,用药不当,常先影响胃腑。


苦 寒 类 药


如不恰当地服用黄连、黄柏、大青叶、穿心莲等药,尤其是药量较大,连续多日,常可导致胃中寒凝、气滞,或呈寒湿之证。


常见症状如食欲不振,胃脘痞胀、隐痛,畏寒喜暖,舌苔薄白或白腻等。


见中焦寒湿之证,治宜温中芳香化湿,据证选用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香砂平胃散等方。


一般湿阻者,宜陈皮、半夏、薏苡仁、生姜或干姜、茯苓、甘草、佩兰、石菖蒲等,中虚胃寒者可用理中汤加减。


如原有阴虚之证,频服过多苦寒药物,可促使阴液进一步耗伤。


寒性凝滞,有可能滋生湿浊,每可出现阴虚与湿浊中阻两种病机同时存在。两者程度各有轻重、主次之别,然而阴虚与湿浊又相互矛盾。


治疗此等病证,化湿须防伤阴,滋阴又防助湿,调治比较棘手。


喝中药到底会不会伤胃吗?


据我的经验,凡舌红而苔白腻中焦湿浊较盛,食少、不知饥,脘痞,口干却不欲饮水者,先用藿香、佩兰、陈皮、法半夏、茯苓、薏苡仁等芳化湿浊。投数剂后白腻之苔渐化,逐渐撤去化湿药物。


若舌红口干,苔色白厚而干者,可用佩兰与芦根、麦冬相配。


芦根甘淡、泄湿生津,淡以祛湿,甘以养胃。麦冬生胃津而不滋腻,使津液上布,利于化湿。或以薏苡仁配橘皮、泽泻,化湿而不伤阴。


因苦寒药久服而致胃湿经久不化者,有时还可酌配祛风之剂,如少量防风、羌活等,化湿祛风,鼓舞胃气;也可酌加九节菖蒲醒胃而化痰湿。


喝中药到底会不会伤胃吗?


辛 温 类 药


如川乌、草乌、附子、干姜、桂枝或桂心、荜茇、细辛等等,多用久用,可使胃阴受损,胃脘出现灼热感,嘈杂,口干,食欲不振,舌质红等症。


上述症状的轻重程度,常同服辛温类药的量与时间久暂有关。


治法一般宜滋阴养胃为主,清其郁热为佐。常用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加减。


喝中药到底会不会伤胃吗?


我常配加象贝母、蒲公英、石见穿等以清郁热,白及、山药以护胃膜,并稍加橘皮、谷芽、鸡金等品和胃气而助运化。


据我的实践体会,口服抗菌药物之味苦者(外包糖衣,内药味苦),也具有不同程度之苦寒性味,服用日久常可出现前述苦寒类药之症状。


抗风湿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久服也有类似辛温类药之胃反应。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如常用的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多用久用后对食欲虽无明显影响,但也常会出现类似辛温类药的反应。


又如铋剂药治胃病,针对幽门螺杆菌,但有滋生湿热之弊。


现在因药物而引起胃肠道反应特别是导致胃炎者不少,已渐引起医家重视。


药物有寒热温凉不同,多用久用,或投药不当,以致损伤胃气、胃阴,古今如此。现代药物品种尤广,更应加以注意。总以辨证为要,参考药性,妥为治疗,以免延致慢性胃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佩兰   郁热   芦根   中焦   干姜   半夏   麦冬   陈皮   苦寒   茯苓   滋阴   食欲不振   口干   症状   药物   中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