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经配穴法之“大接经法”

接经配穴法是针灸配穴方法的一种,它是根据“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理论,选取经脉之间脉气相通的经脉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使经脉畅通,气至病所,而达到平衡阴阳,协调脏腑之效的方法。

接经是指“通经接气”或“接气通经”,早在《济生拔萃》中就有记载。但内容简单,仅记载了12个井穴,并无具体运用。

“接经”的概念是广义的,故其配穴方法亦多种多样,经后代针灸医家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一系列的配穴方法,可具体归纳为大接经、表里接经、首尾接经、同名经接经、局部接经、经筋接经等方法,现分论之,今介绍大接经法。


接经配穴法之“大接经法”

大接经法

大接经之理,可追溯于《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大接经法是接经配穴法之一,是指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气血,使十二经脉气血阴阳交注,正常运行的方法。“大接经”法首见于张璧的《云歧子学医新说》,后被收录在罗天益的《卫生宝鉴》中,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两法。

“从阴引阳”和“从阳引阴”之说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分别指从阴的部位针刺,引导阳的部位的经气;从阳的部位针刺,引导阴的部位的经气。十二经虽首尾相接,气血流注,如环无端,但各经属性不同,功能殊异,每经历一次阴阳交会之后性质即有变化,所以在循经取穴时始穴不同,作用是不一样的。

从阴引阳法,始自手太阴,终于足厥阴。手太阴气血所注之时为寅时,从寅时到未时,是平旦至日中,阴气渐消,阳气渐盛的过程,故此法适用于阳病在阴。

其穴位依次是: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从阳引阴法,始自足太阳,终于手太阳。足太阳气血注于申时,由申时至丑时为一日之中,阳气渐消,阴气渐盛的过程,故此法适用于阴病在阳。

其穴位依次为: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


接经配穴法之“大接经法”

各穴依次针刺,不留针。大接经取穴规律,是张元素在《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充。《灵枢·海论》云:“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井穴为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又有“阳气发于四末”之说,说明经气由肢端之井穴发出,并经荥穴、输穴、经穴、合穴等处,由小到大,流向躯干,这种从四肢末端,流向本经脏腑的经气,对本经脏腑的气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本经脏腑具有营养化生的作用,是阴阳经气相互渗透的结果。

十二井穴正当阴阳经气相互衔接之处,阳经经气和阴经经气相互交融,“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绝,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这种阴阳交融体现了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之理。通过气血的交接,逐步调动人体全身的气血活动,可畅通十二经气血,沟通气血交接,改善全身气血运行,振奋全身气机,运用得法,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而起到桴鼓之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商阳   寅时   申时   心包   太阴   脏腑   阳气   阴气   小肠   经脉   针刺   气血   阴阳   部位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